学术拓荒者——兰博士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gs10 一位教育领域的“拓荒者”、一位教育梦想的“追梦者”、一位教育理论的“建构者”、一位教育实践的“反思者”和“践行者”。

博文

博士毕业论文致谢词与后记

已有 2283 次阅读 2020-6-14 21:41 |个人分类:个人微反思|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开封古时乃东京,

帅旗招展君威风,

国泰民安天地理,

兰生别家赴南京。

三年读博苦学此,

南师随园伴我行,

今朝学成留题记,

情感述说话致词。

博士毕业论文终稿终于杀青,心中既充满了喜悦之情,又弥漫着忐忑之感。为自己在南师大随园校区充实地、毫无虚度地度过三年的读博学习与生活而感到喜悦,为自己点赞!博士毕业论文的杀青同时也意味着在南师大博士研究生阶段的美好生活即将告一段落,即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近日,每当吃过晚饭漫步于南师大随园校园,看到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楼一室···,即将与之告别,心中弥漫着无限的忐忑与忧伤之感。因为它们见证与记录着我人生当中三年最为美好又充实的读博时光、印证与给予了我人生当中最为美好与美妙的人生回忆、积淀与给予了我日后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成长的精神给养和学术资本。回顾南师大三年的读博时光,此时此刻,有太多的言语予以述说,但又不知道从何处入手予以言表,所以,姑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感情流露,以此作为我博士毕业论文的致谢词与后记。

1)感谢与感恩。首先,感谢我的博导恩师张一春教授,跟随张老师学习的这三年,无论在学习与生活、还是在做人与做学问等方面均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与指点,给予了我诸多的做人与做学问的人生启迪。所以,我从张老师身上肤浅地略微学到与领悟到其做人需低调、做事须务实、做学问需实干、从业须认真、敢于吃苦与尝试、走向接地气研究、力求创新与突破的人生哲理、学到了做事力求追求严谨性方法、学到了在学术圈做学问与生存之道;其次,感谢我的授业恩师李艺教授、张舒予教授、沈书生教授、庞明勇教授、张义兵教授、张乐天教授以及所有我的论文评阅老师和答辩老师,感想他们在我博士学习期间以及在我博士毕业论文开题、中期汇报、预答辩、论文评审和毕业答辩过程中,提出的一些富有建设性意义的宝贵修改建议,他们的博学与睿智、严谨与细心,使我受益匪浅,从他们身上我略微学到了为学需刻苦、为学问需严谨的为学与为学问之道。此外,还要感谢我读博求学期间我们研究团队的所有师妹们,他们的朝气与青春、活力四射与非主流的“90想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使我耳濡目染,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青春与活力、朝气与激情;最后,感恩我的博士同窗同学与好友:曹书亮博士、袁庆晖博士、徐吉洪博士、骆增翼博士、薛传会博士、王奋平教授、康红兵博士、陈军民博士、满建宇博士、冯军博士、孟昭坤博士、杨绪辉博士、佘林茂博士、张晗博士、苑丽萍博士、王淑芬博士、韩月博士、吕慧博士、王惠颖博士、高瑛博士、焦荣华博士、周灵博士、王艳博士等以及所有博士班的同学,感恩他们陪我在南师随园度过了三年的美好时光,感恩他们在我读博求学期间在学习、生活与找工作过程中遇到迷茫与挫折时,给予我的无私帮助与指点,他们的热情与分享、踏实与认真、无私奉献与丰富的人生阅历,使我受益良多,我将永远铭记于心,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分享与交流、无私奉献与同学情谊;此外,还要特别感恩我的家人,感恩他们默默地在背后支持我从小学读到了博士、感恩他们忍受了太多的困难与奉献了太多的青春,他们是我人生之路的精神食粮,从他们身上我学会与理解了理解与包容,父母之心等字样的真正内涵。

2)心得与感悟。有人说:读博后悔三到四年,不读博后悔一辈子。我则认为:认真读博绝不会后悔三到四年,不读博一定会后悔一辈子。因为读博可以历练我们面对挫折的抗打击能力从而进行一次全新的精神洗礼、可以培养我们追求科学的与严谨的学术素养从而进行一次全新的学术洗礼、可以帮助我们搭建深厚的与亲密的人脉网络从而进行一次全新的人际关系洗礼。因为南师大读博求学的三年时光,给我留下了太多的美好记忆瞬间,使我学到与积累了太多的宝贵知识财富,领悟到了太多的学习与做学问的心得体会,感悟到了太多的做人与做事的道理(具体详见我南师大读博求学期间撰写的《致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南师大读博回忆录》)。有人经常问我:读博三年来,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我认为是学到了一种思维方式,即形成了一套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化自主学习思维方式和掌握了一种追求严谨与内在逻辑、走向严密与洁癖的做事与做学问的批评思维方式。总之,概况而言,我认为一个合格的博士须具备以下几种能力或者说完成以下几种任务:

具备一种敢于吃苦、敢于做冷板凳和忍受寂寞的态度。同时,力求培养三种精神气。态度影响行动,所以,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行动,影响未来,具备一种敢于吃苦、敢于做冷板凳、敢于忍受寂寞、敢于追求完美以及做事追求持之以恒的态度,非常之重要。做学术研究,力求培养三种精神气,即培养一种不认输、不服气、敢拼搏的锐气;培养一种虚怀若谷、大智若愚、百家争鸣的大气;培养一种不骄不躁、不骄傲自满、自知之明的傲气谦虚之气

积累一定足够的学科研究领域知识储备。勤于读书与善于做读书笔记,以内化知识结构体系;勤于关注学科领域最新研究学术文献,善于摘录学科领域专业术语,以形成书写知识储备。

掌握几种学科领域和跨学科领域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是做学术研究的利器工具,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做学术研究亦是如此。如果没有科学与规范的研究方法,希望打造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将无从谈起。除了系统掌握教育学领域和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外,如教育学领域的质性分析、思辨与阐释性分析、教育现象学分析等方法;教育技术学领域的技术人造物缺少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做学术研究,还需学会与系统掌握跨学科领域的不同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如哲学领域的现象学分析、技术哲学分析等;统计学领域的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SEM分析等;如管理学与科学计量学领域的科学计量、文献计量、知识图谱分析等方法;学习科学领域和科学教育领域的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DBR)、以设计为中心的研究方法(DCR)等;社会学领域的人种志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研究方法。

谙熟一种国际化语言工具。谙熟一种国际化语言工具——英语,关注国际本学科研究领域最新研究学术文献,以追踪国外学科领域最新研究热点与动态,跟进学科领域最新研究前沿与趋势,进而走向国内外对比研究与国内本土化创新实践研究。

 学会一种网络化自主学习方式。善于利用网络,学会网络化学习。利用网络,关注国家教育方面的大致方针、概览学科领域电子化学术期刊;利用微信公众平台、QQ学术群、博客、微博等大众传播媒介,关注学科领域学术文献中的热点词汇、跟进学科领域大咖们的学术动向。善于利用网络,学会自主化学习。善于利用网络中精选的学术搜索引擎,如ResearchGateAcademia.eduGoole.comGycc、大拇指、谷粉搜搜、必应学术、百度学术、微软学术、九尾狐等学术搜索引擎,跟进学科领域中的经典文献与前沿文献,进行自主化学习。善于利用网络,培养知识管理能力。善于利用网络中精选的文献编辑与管理工具,如E-learningEndnoteNot expressHisciteBibexcel等学术文献编辑与管理工具,分类聚合与科学规范管理学术文献,提升学术文献的检索、聚合、提取与整合能力以及知识管理能力。

养成一种勤于动手写作和善于反思总结的学习习惯。不断尝试动手学术写作,可以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锻炼人的语言驾驭能力、催生人的语言洁癖能力;善于学术写作、读书笔记和生活日志等反思总结,可以捕捉学习与生活中涌现的瞬间学术灵感、抓拍学习中积累的宝贵学习经验财富、定格人生生活历程中精彩的感动瞬间,以留下步入晚年中可以翻阅的精彩回忆。

 形成一种敢于不断拓展自己研究视角、善于结识学术友人和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学习常态。积极踊跃参加学科领域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国内外顶级暑期学校,以扩展研究视角、结识学术友人、融入学科研究领域学术生态圈、虚心向他人学习请教、树立自己的学术形象、扩大学术影响力。

养成一种敢于追问、批判与力求创新的学术习惯。一位合格与优秀的博士,必是一位敢于追问与质疑学术权威、善于批评与行动验证学术观点、勇于形成一种合乎科学与逻辑的批评思维方式、勇于从理论与实践上打破学术常规与功能固着、力求有所突破与创新的革新者

提升信息化学习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资源知识管理能力。学会读书与善于读书,罗列与积累书单,养成一种良好的读书常态;养成一种保存与积累学科领域专业学习网站、专业学术期刊、专业学术会议、专业学习论坛、专业微信学习公众平台、领域大咖微博与博客、专业QQ学习社群等学习资源管理习惯,以提升自己科学化与信息化的知识管理能力。

 做好系统规划与顶层设计,力求认真书写与圆满交上三份答卷。个人认为,一个完满的读博时光,有三份内在有机联系的答卷所构成,即善于做读书笔记和生活日志的反思总结,以点滴记录生活与学习中瞬间美好记忆,交生活日志之答卷;勤于动手写作和善于学术写作总结反思,交学术成果之答卷;勤于高屋建瓴、系统规划与顶层设计,捕捉学术灵感,力求做到集选题新颖与充满价值、方法明朗与新颖、逻辑缜密与严谨、语言娴熟与精湛、格式规范与美感为一体之学术精品,交学位论文之答卷。如能圆满认真完成上述三份之答卷,则真正的读博求学方可称得上功德圆满读博精致

3)交流与分享。  交流学术,构建学术交流平台、搭建学术交流部落社区;  分享资源,架构学习资源交流部落社群、搭建学习资源QQ群与微信推广平台、形成学习资源共建共享学术生态圈。

4)规划与憧憬。①系统规划终身学习学习力提升、时刻具备终身学习之理念。出国访学、做博士后、晋升职称、研究方向与研究领域做系统规划与科学定位,均需提上日程。科学与人文并重,学科范式与跨学科范式交相辉映,进行基础教育、教师教育等层面的上天理论建构研究;理论与实践融通,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交相呼应,进行基础教育、教师教育等层面的入地实践探索研究,均已系统明朗。②美好憧憬未来工作与生活,力求做到集:直面人生挫折的积极态度+深厚的学科领域知识储备+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工具+良好的网络化自主学习方式+雷厉风行的动手写作习惯+良好的学习常态+过硬的信息化学习素养和良好的知识管理能力+力求有所创新与突破的学术目标定位,以此消解工作、生活与学习中之挫折。

上述之言语,仅鄙人一家之拙见,姑且仅以此作为鄙人博士毕业论文之后记,以膳读者、不吝赐教。

最后,道一声:南师再见,南师随园再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鞭策自己。

 

 

  兰国帅

2016430

丙申年于金陵南师大随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99327-1237864.html

上一篇:2020年第三届全国人文社科实证研究与论文写作研讨会
下一篇:【在线研讨会】第三届全国人文社科实证研究与论文写作“在线研讨会”
收藏 IP: 223.90.18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4-1 18: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