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拓荒者——兰博士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gs10 一位教育领域的“拓荒者”、一位教育梦想的“追梦者”、一位教育理论的“建构者”、一位教育实践的“反思者”和“践行者”。

博文

致未来研究生、准研究生和研究生的一封信

已有 3073 次阅读 2020-4-4 00:30 |个人分类:个人微反思|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我最近经常通过E-mail、微信、QQ等社交媒体通道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研学生询问有关如何着手考研、如何准备复试、如何进行调剂,以及我校是否有调剂名额、是否招收调剂生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由于询问的人太多,我想这是一种现实中发生的非常突出的现实问题,故从如何选择学校、如何选择导师、如何选择专业、如何准备复试、如何做好调剂、如何做好研究等维度,谈一下鄙人的一些肤浅认识,在此一并回复如下:

1.       如何选择学校:做到量体裁衣

首先,选择考研学校要量体裁衣。由于每个人的综合能力水平、本科学业成绩水平、英语水平、兴趣爱好、考研动机、研究潜质等均不相同,所以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身条件和未来的职业规划,合理、谨慎选择适合自己的考研学校,切勿盲目更风,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水平,切勿高报;切勿自暴自弃,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水平,切勿低报,一定要做到量体裁衣,不然其结果只能是陪考

其次,选择考研学校要有的放矢。可以选择遵循3+2原则进行考研学校选择,所谓3是指好学校、好城市、好专业3个条件;所谓2是指好学校+好城市好学校+好专业好专业+好城市3组合中的任意2个条件组合。当然,如果自身条件很好、综合能力很强,可以采用好学校+好城市+好专业这一组合,选择同时满足这3个条件的考研学校。否则,则可以考虑退而求其次,选择满足好学校+好城市好学校+好专业好专业+好城市3组合中的任意2个条件组合的考研学校。

2.       如何选择导师:做到心中有数

首先,选择导师要做到心中有数。研究生导师大致可以划分为年轻有为型、年轻无为型、学术实干型、学术无为型、学术领导型、学术权威型、行政领导型这几种类型。选择何种类型的导师作为你未来的导师,一定要结合自身的职业规划、职业定位、兴趣爱好、价值追求等因素进行通盘考虑,谨慎、适切地选择导师,做到心中有数。因为,你的决定有可能会影响你的一生,或者未来多年的人生轨迹、职业选择、喜怒哀乐和幸福指数。

其次,选择导师要做到心有所属。选择导师也要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兴趣爱好、人格特征等因素进行合理原则,否则将来自己和导师都会感到非常痛苦,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盟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解释这种现象。所以,一定要合理、审慎地选择你的未来导师,做到心有所属。千万不要随波逐流,心中无数。比如,我最近时常会邮件收到和看到,有些考研同学给一个系的所有导师群发邮件的现象,甚至有时候老师的称谓就忘记改了,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管黑猫白猫,逮到一个就是好猫,只有给我复试或者调剂的机会就行。我想对这些同学说: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心有所属。否则,你的这种买彩票心态或行为,也许有可能会影响你的一生,或者未来多年的人生轨迹、职业选择、喜怒哀乐和幸福指数。

3.       如何选择专业:做到审时度势

首先,选择专业要做到审时度势。考研选择何种专业,一定要结合实际、顾全大局。多关注社会发展趋势、结业市场动态,合理、科学做好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和职业定位,切忌随波逐流、盲目跟风,一定要对接未来的就业市场需求,比如,可以用微信关注与就业或找工作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大致了解一下市场或行业的就业现状、需求动态和能力要求,做到审时度势,科学、合理选择自己的考研专业,因为,你的决定也有可能会影响你的一生,或者未来多年的人生轨迹、职业选择、喜怒哀乐和幸福指数。

其次,选择专业要做到结合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导师,除了上述所说的做到审时度势外,还有结合和兼顾自己的研究兴趣、性格特征来合理地进行考研专业选择。是坚持本科的原有专业和原有研究方向,还是选择跨专业考研来重新选择自己的专业和研究兴趣,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未来职业定位。但切忌从理工科跨考人文社科较易,从人文社科跨考理工科较难,需要审慎审行,切勿盲从和跟风,以及不切实际。

4.       如何准备复试:做到胸有成竹

首先,如何准备复试要做到胸有成竹。走进考研复试考场之前,一定要力求做到胸有成竹。如要准备一份非常大方、漂亮而又亮点十足、充满个性的个人简历;准备一份能吸人眼球而又能清楚反应自己特色与能力的英文自我介绍;要熟知专业课的那些事,即所报考的专业有哪些顶级院所、有哪些核心期刊、有哪些经典著作、有哪些学术大咖、有哪些学术会议、有哪些学术组织、有哪些热点趋势等等。

其次,如何准备复试要做到非你莫属。走进考研复试考场之前,一定全盘反问自己:我的英语水平如何?我是否足够自信?我的专业知识储备如何?我是否知道所报考的专业有哪些顶级院所、有哪些核心期刊、有哪些经典著作、有哪些学术大咖、有哪些学术会议、有哪些学术组织、有哪些热点趋势?我是否能够对答如流?如何能够充满自信回答上述问题,考研复试也许对你而言只能是舍我其谁,非你莫属!

5.       如何做好调剂:能够坦然面对

首先,如何做好调剂要能够坦然面对。要深知考研调剂,纯属正常。因为北大、清华是每个学子中的理想的象牙塔,但其招生人数有限。如何趋利避害,转变危机,牵手机遇,一定要坦然面对,积极谋划,快搜捕捉调剂信息,方为善策。

其次,如何做好调剂要学会捕获信息。在深知考研调剂,纯属正常之后,要善于利用如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考研调剂平台、院校门户网站等通达,快搜捕获考研调剂的第一手信息。此时,信息就是机遇,可遇不可求,但不努力捕获与尝试,一定不可遇也不可求!信息面前人人平等,但机遇面前需要自身努力占有第一手信息,并积极行动方能有可能获得机遇,转变人生轨迹。

6.       如何做好研究:学会灵魂变通

首先,如何做好研究要学会灵活变通。目前大多数研究生论文写不好,没有掌握写学术论文的路数,如格式排版、内容架构、语言表达、引文技巧等。知识迁移能力欠佳,不会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实践迁移。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最高境界,不是掌握知识和技能本身,而是要能够迁移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到相似的情景中,解决处理所面对的问题或任务,即要学会深度学习,从而才可通达21世纪核心素养的标准,所以,要学会灵活变通。

其次,如何做好研究要学会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进行学术研究的无形之剑,将其用好方能所向披靡!譬如,处于世间万物中,做任何事情均要讲究逻辑,如在制作PPT演示文稿时,封面部分的展开逻辑是要回答哲学的三个基本问题,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干什么?;目录部分的展开逻辑是要交代清楚两件事情,一是即将讨论的话题是什么;二是对该话题做何种动作(做什么)。如介绍一某个软件工具时,一是要说清该软件的独特特征与功能;二是要说清该软件的具体操作步骤是什么。这就是逻辑表达,唯有讲究逻辑,才能把一件事情讲清楚、说明白。只有讲究逻辑,也许才能悟出研究方法的真谛!

最后,如何做好研究要学会忍受寂寞。做好学术研究要学会忍受寂寞,要学会与著作对话、要学会与文献对话、要学会与自己对话、要学会与论文对话,唯有先学会忍受寂寞,学会做冷板凳,方能领悟不寂寞之真谛,从而才能找到研究的快乐、学习的快乐和进步的快乐!

一家之言,一孔之见,仅供参考!

 

兰博士

202043日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99327-1226748.html

上一篇:辞旧迎新:再见2019,你好2020!
下一篇:2020年第三届全国人文社科实证研究与论文写作研讨会
收藏 IP: 223.90.18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3-30 1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