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8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pring87

博文

导师要给多少关注才好呢? 精选

已有 7876 次阅读 2010-4-25 10:56 |个人分类:读研思考|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研究生, 导师, 关注度

最近,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总能听到如此抱怨声:

甲:“导师管得太严了,什么都管,甚至比家里的父母还啰嗦……”

乙:“太无聊了,读研,有导师跟没导师一个样,导师是一年到头见不到面,闻不到声……”

丙:“我是低年级的学生,导师经常不睬我。而我们的师兄师姐却有经常与导师交流的机会,看来得慢慢“熬”咯!”

丁:“我们导师管得严,对每一级的学生关注都比较多,但是很偏心。他的关注焦点,总是那几个人。”

以上四种抱怨,体现出读研期间导师对学生的关注度存在差异。一、因导师而异。导师培养学生的模式不同,或“放养式”,或“圈养式”,其对学生的关注程度就会很不一样。二、因学生而异。同一个导师,对门下的不同学生,其关注度亦不完全一样。三、因时间而异。导师对学生的关注,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从导师角度而言,导师对学生的关注,按关注程度可分为由内到外的三个环区(如图1所示):核心区、中环区和外环区。其中,核心区犹如城市发展中的城市中心区,政府对中心区的关注度远比环区和城郊的关注度大,同样,导师对处于核心区的学生关注度亦为最高。以此类推,导师对处于中环区的关注度相对居中,而对处于外环区的学生关注度最小。同时,这个三环区也属于动态体系,两个箭头代表学生的流动方向。

面对学生的抱怨和期望,作为导师是否也在疑惑着应该给学生多少关注才好呢?该把哪些学生放在哪个环区呢?

而从学生角度分析,看待导师的关注,不同学生也有不同想法。正如钱钟书在《围城》中所言:“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导师对学生的关注度“三环区”亦如“围城”,有同学想冲进去,期待进入导师关注核心区或是中环区,以求导师对其有更多关注。有些人却想逃到外环区,盼望着导师能够“早日放手”。

笔者认为,这一现象产生的决定因素在于学生个人看待导师关注的心态。在社会心理学中,有这样一条规律:唤起能促进优势反应。无论优势反应是正确反应还是错误反应,社会唤起都会促进这种优势反应。由迈克尔等人(Michael & others1982)所做的经典研究发现:在一个学生社团里,优秀的撞球选手(在隐蔽观察条件下击中71%的选手)在有四位观察者来观看他们表现的情况下,他们的成绩会更好(80%的击中率)。而差劲的选手(先前平均击中率为36%)在被密切观察的条件下表现更差(25%的击中率)。由此可见,同样的关注度,优秀学生会促进积极的优势反应,使学习和工作表现更好。然而,在差劲的学生那里,导师的关注反而成了不可调和的压力,导致消极的优势反应,最终削弱了其学习与工作的积极性、热情和绩效。因此,导师要把学生放在哪个环区,取决于学生在接受导师关注后的唤起反应程度。

那么,哪些因素决定了学生的唤起反应呢?社会心理学中有证据表明,影响人们唤起反应的可能是以下三个因素:评价顾忌、分心以及纯粹在场。接下来,我们将分析,这三个因素如何影响学生的唤起反映。

首先,评价顾忌因素分析。按照唤起引起的积极和消极反应,可将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唤起引起积极反应,即当学生处在导师的关注核心区时,其学习和工作的投入度会得到增强,热情变得高涨,工作效率更高,成果质量更好。即使老师的关注以批评形式表现,学生亦能明白导师的良苦用心,并以“视师如父”的心态来对待老师的批评与教导,并在今后行为中予以改正,以回报导师的教导。另一类是唤起导致消极反应,即学生一旦进入导师关注中环区或核心区,便会感觉到自身所受压力与日俱增,导致学习与工作的绩效和效能被削弱。对于此类学生,他们常感觉不自在,心里总在揣摩:我的表现是好还是差呢?导师会怎么看呢?当导师批评自己时,是不是在责怪我?是不是因这次犯错让导师大失所望了,以后都不会再理我,都不会再愿意指导我了?尤其是当导师的关注增加时,更是感觉异常。为什么导师会更关注我了呢?是不是我犯了什么大错呢?

其次,当这种评价顾忌唤起了消极反应时,学生的心里总会因不安而分心,甚至导致心理压力增加而削弱了自己做事的积极性和投入度,这就是分心因素的影响。

最后,纯粹的他人在场,主要是指同门在场的影响。在看待导师的关注度时,不仅仅会顾忌到导师的评价,同时会非常在乎同门其他人的评价。比如,如果我受到导师更多的关注,会不会遭人妒忌而影响我与同门的关系呢?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期望得到导师的关注,以此学到更多,成长更快;另一方面又畏惧导师的关注,害怕进入导师关注的中环区,更恐惧进入导师关注核心区。这是典型的“约拿情节”。相反,当自己受到导师的关注越来越少的情况下,也会顾忌同门的评价。比如,我被导师疏远了,从核心区进入了中环区,甚至退到外围区,就像被“打入冷宫”一样,那么同门会怎么看我呢?

综合分析可知,导师对学生多少关注才合适,究竟应该把学生放在哪个区域,怎样进行动态的流动,其关键在于学生心态。那么,学生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导师关注,如何利用导师的关注发挥正向的导向作用?

 





导师与学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7086-315862.html

上一篇:“你能接受潜规则吗?”——我们真的“out”了吗?
下一篇:连工作都找不到,读的是什么研究生?
收藏 IP: .*| 热度|

38 陈远建 薛长国 王进 郝震冬 任胜利 陈儒军 蒋敏强 曹聪 王修慧 李荣富 唐小卿 崔雷 吕喆 盖鑫磊 柳东阳 卢洪健 陈湘明 李学宽 杨延丽 梁红玉 曹丽 黄璐 贺爱群 李萍瑶 周灵娜 刘广明 王亚楠 李莎 仇三水 杨其 张志军 田兆贤 孙晓梅 hao fly861109 dashan007 liufei861109 wangju0107

发表评论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