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人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osh

博文

#不一样的人生#《看不見的設計:禪思、觀心、留白、共生》

已有 3049 次阅读 2013-5-2 15:19 |个人分类:不一样的人生|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人生

內容簡介

一庭一禪機‧一心一設計
一位禪僧的美學觀,一個獨特的日本美學世界

  將枯山水帶入現代空間的禪僧
  日本枯山水大師、當代最傑出的景觀設計師之一 (木升)野俊明
  給建築、設計、藝術和所有創作人的贈禮

  ◆逾60張實景照片、手繪插圖、設計手稿,一窺大師設計歷程與創作精髓
  ◆東方禪思與日本美學精采演繹,盡顯設計中的禪之美

  ◎大師的禪思------設計中的禪之美

  因為無法「保留」,所以美。
  因為「留白」,所以更豐盈。
  因為「看不見」,所以想像無限。

  日本擁有獨特的美意識和自然觀,自古傳承至今。

  料理擺上鮮花裝飾,品嚐當季美味,室內用品隨季節更換花樣圖案,將自然引進生活中,感受四季變化,日本人將這些視為頂級的奢華享受。

  從「變化」中探尋美,重視隨處飄遊的氛圍,而非「形式」。不設法支配自然,而是試著與自然共生。

  這樣的美學觀,誕生於禪藝術。

  本書作者(木升)野俊明生於禪僧世家,以禪思為本從事設計,庭園作品承繼日本傳統園林藝術的精髓,並靈活運用各個國家不同的風俗、文化、宗教,同時不斷摸索嘗試在作品中傳達日本的美意識和價值觀。

  在本書中,(木升)野俊明以悠緩的文字,輔以庭園作品照片和手繪插圖,揭示了設計中的禪之美:

  「不均齊」------不完全,所以尚未達終點;沒有盡頭,所以才有作品的成立
  「簡素」------洞見素材的多樣表情,從簡素當中發現真正的豐富
  「枯高」------枯萎凋零卻越發美麗,展現無須任何陪襯的存在感
  「自然」------無心不做作,單純而無拘
  「幽玄」------深藏餘韻,想像看不見的事物
  「脫俗」------心靈再現,否定形式而得的所有形式的自由
  「靜寂」------向內的心,感受無限安靜之所

  「禪」≠「宗教」,在「禪思」、「觀心」、「留白」之後,一個獨一無二的「共生」世界將啟發所有人的美學觀和創作源泉。

  ◎大師的美學------他們的設計都來自共生

  賈伯斯 Apple共同創辦人
  我在京都所見的枯山水庭園的縹緲禪境,深深感動了我。

  重森三玲 日本庭園設計權威
  石頭與作者的呼吸調和一致時,石頭自有行動。

  野口勇 現代景觀雕塑大師
  日本庭園就是一件雕刻作品。

  伊東豐雄 日本建築大師
  日本庭園建構於曖昧的秩序之上。打造建築作品時,這種曖昧正是我們應當好好參照的事項吧。

  隈研吾 日本建築大師
  事實上,是庭園構思出建築整體,而非建築容納庭園。

  原研哉 日本平面設計大師
  設計就是掃除。落葉、青苔等長年的自然侵蝕,只需要將其掃除,除去多餘的青苔,留下美好的青苔。……日本人從中感受到美。

  ◎大師的對話------看不見的設計‧共生的設計

  .庭園,何也?
  .石、樹、土……從尊重所有生命做起
  .擦亮內心
  .不敷衍自己的修行,才能形成表現
  .禪庭誕生的背景
  .禪僧為武士闡述生之道
  .一休文化學校
  .夢窗國師的信念與精神
  .將日本庭園運用至現代都市
  .生死輪迴不息,唯有時刻全力以赴
  .「試組」才是關鍵
  .不進行先入為主的設計
  .柔韌的強度
  .設計訪客的心
  .尋找用地的「靈感」
  .「佛性」優先於「自我」
  .了解「佛」的三項意義
  .讓心變化的巧思
  .不強調自我的存在
  .閱讀地心
  .「空」的空間
  .因為無法「保留」,所以美
  .設計共生
  .連結外與內
  .融合場域的歷史與風俗
  .空間育人
  .影子比實物更能展現美
  .洞見場域的優缺點
  .構築現場的人際關係
  .演奏大自然之音
  .「白」的顏色意義
  .藉由「轉用」再度賦予生命
  .思考斟酌數十種組合方式
  .觀察石的臉孔和豐富表情
  .閱讀石心,與石對話
  .具有品格和智慧,象徵傳說
  .了解樹的狀況,閱讀樹心
  .彎曲、撓折……歷盡艱辛的樹木才美
  .表現出穿透的「風」
  .顯現空間的深邃
  .落下,流動,清淨心靈
  .御影石的選擇
  .藝術與宗教的關係
  .設計「無常」
  .「不完全」、「不均齊」,無限的可能性
  .「簡素」,樸實單純中的豐富
  .「枯高」,事物真髓中的美
  .「自然」,無心不做作
  .「幽玄」,想像看不見的事物
  .「脫俗」,否定形式的自由境界
  .「靜寂」,向內的心
  .逆向操作不自由的「自由奔放」
  .在「留白」中灌注「思想」
  .超越人類的「算計」
  .運用否定加以肯定
  .不排除
  .梅樹的禪故事
  .不斷尋求導師
  .敏銳感受世界
  .判斷不留痕跡
  .安排坐禪
  .相繫三十億年的緣
  .不拘泥於創造好作品的執念
  .重要事物,一件就足夠
  .追求生命極限之「道」

作者簡介

(木升)野俊明Shunmyo Masuno

  曹洞宗德雄山建功寺住持
  庭園設計師(日本造園設計代表)
  多摩美術大學環境設計系教授

  1953年出生於神奈川縣橫濱市的禪僧世家。玉川大學農學部農學科畢業後,前往大本山總持寺修行。後承繼父業,任1560年創立古剎建功寺第十八代住持。

  潛心研究枯山水,以創作為修行,在庭園作品中傳達禪宗美學和日本的自然觀。1982年創立「日本造園設計」,持續創作禪庭不輟,經常獲邀前往國內外各地的大學和美術館演講。以庭園設計師身分,獲頒日本藝術選獎文部大臣新人獎,並曾獲得加拿大造園家協會「全國優勝大獎」、「日本造園學會獎」等。另曾獲頒日本外務大臣表彰、加拿大政府「傑出服務獎章」(Meritorious Service Medal)、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功勛十字勛章」(Verdienstkreuz am Bande)。

  2006年《新聞週刊》(Newsweek)日本版選為「世界尊崇的100位日本人」之一。

  ◎主要庭園代表作品

  日本:京都府公館日本庭園(1988)、加拿大駐日本使館(1991)、新潟縣立近代美術館(1993)、今治國際飯店庭園「瀑松庭」(1996)、東京麴町會館「青山綠水之庭」(1998)、東京宿鳳山高圓寺參道(2001)、東急藍塔飯店日本庭園「閑坐庭」(2001)、防府市齋場庭園 「悠久苑」(2003)、小樽銀鱗莊中庭「聽雪壺」(2007)、越前市御誕生寺庭園(2009)、東京港區S宅庭園(2010)等

  海外: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新渡戶紀念庭園改修(1993)、加拿大國立文明博物館日本庭園(1995)、挪威卑爾根大學新校舍庭園「靜寂之庭」(2003)、柏林日本庭園「融水苑」(2003)、香港辦公大樓「一號九龍」(One Kowloon)庭園「三心庭」(2007)、新加坡「蘭馨園居」(Nassim Park Residences)(2010)等

  ◎主要著作

  《日本庭園的心得------從基本知識到計畫、管理、改修》
  《禪庭------(木升)野俊明的世界》
  《夢窗疏石------精通日本庭園的禪僧》
  《禪,簡單生活的法則》
  《禪庭Ⅱ------(木升)野俊明作品集2004-2009》
  《維持原貌 放鬆心情的禪語》
  《禪 簡單發想術》
  《禪教我們的事,美好人生的基本法則》

  (木升)野俊明+日本造園設計 www.kenkohji.jp/s/

譯者簡介

蔡青雯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文學部美學美術史系學士。目前專職口譯與筆譯工作。譯作:《藝術與城市──獨立策展人十五年的軌跡》(田園城市出版);《圖說西洋建築史》、《說.建築:10位頂尖建築師、設計師、創意人的10項簡報》、《上下的美學,樓梯設計的9個法則》(臉譜出版);《美學企業力》、《當代藝術商機》(商周出版)等。

名人推薦

名家讚譽推薦

  李彥良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阮慶岳 建築師╱小說家

  「以東方禪思為核心,藉由園林美學的探討,反思現代文明發展下,人與自然以及心靈與外相間斷離的問題,令人欣喜與讚嘆的好書!」??阮慶岳

詳細資料
  • 叢書系列:藝術叢書

  • 規格:平裝 / 216頁 / 14.8*21.0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觀心

第二章 設計世界

第三章 與素材對話



現代素材

第四章 追求美的極限

第五章 給未來的創意人

後記

內容連載
  • 內文1

  §內文1
庭園,何也? 

對我而言,庭園是款待訪客、「表現內心」的場域,也是表現修行累積成果的「表現自己」的場域。

禪言「牛飲水成乳,蛇飲水成毒」。同樣的水,隨著飲用的生物不同,可成毒,也可成乳。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庭園。所以想要製造香醇的乳汁,平日不間斷的修行是絕對必要的。

打造庭園時,我的心境如果沒有萬全準備,完成的作品就不易具有高度精神性。庭園是映照自己的鏡子,等於是呈現另一個自己。

進行曹洞宗大本山總持寺的雲水禪修時,我體驗到的嚴酷,在最初數週間,能令七四人中,有一四人落荒而逃。即使如此,我仍持續修行,挑戰肉體與精神的極限,尋找自我,正視「本我」;然而,對我而言,最能體現反映出自己人生的是庭園,得以測試自己能力的就是庭園創作。

在有限的用地上,我投注全副心力,設法呈現日本自古傳承的「空寂」、「閑寂」、「幽玄」等氛圍與禪的精神。

在歐美,著重於完美保持「形」(かたち)。歐洲的庭園是左右對稱。由於歐洲是石的文化,建物都是石造,多為兩層、三層樓建築,庭園的設計著重於從高樓層俯視時能夠漂亮有形。

日本庭園的情況相反。園內飄盪的氛圍更重於「形」,而且重視精神性,著重將精神性投射於空間當中。日本庭園首重留意現場的素材,以及建物與庭園之間的關係,然後再設法均衡調配布置,以便呈現僅能在那座空間中體驗到的自然。日本是木的文化,建物是木造。

能否創造寧靜安定的心靈,以及置身大自然之中的至福感,打造觸動訪客內心深處的庭園,取決於自己是否具備能力,足以打造深入人心的庭園。

我希望訪客來到我打造的庭園時,會想要靜靜地、久久地佇立凝視,不捨離開;我希望自己打造的庭園空間,能夠協助人們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方式,實際感受活在當下的美好。我鞭策自己努力精進,期許自己打造的庭園成為代表日本的空間造形藝術。

設計訪客的心 

設計庭園時,有三大考量:

「空間的使用(造訪)狀況是哪種?」

「誰在使用(造訪)?」

「使用這座空間的人是以哪種心情造訪?」

這三大考量是為了更透徹了解訪客的內心狀態。

只要能夠沉靜心情,讓人只想靜靜地欣賞,進而反觀內心,尋找自我,這樣的空間,即使是座硬邦邦的空間也無妨。例如京都龍安寺,是以石、石、石打造出靜謐的空間,得以集中精神。這是一種令人不由腰桿挺直、正襟危坐的空間,而不是讓人忘情哼唱的空間。

所謂石庭,是展現創作者本身;簡言之,石庭是百分之百展現創作者內心的空間。然後,訪客將在這座空間中重新審視什麼是真正的自己。

對於遠離都會、期待寧靜自然療癒的訪客,或許可以讓空間更溫柔祥和,例如加入綠意,營造置身自然的氛圍,抒解心情。此外,讓空間更為寬闊,更能令心情悠閑溫和。

重點在於希望讓什麼樣的人,體驗到什麼樣的心情。

舉個例子,箱根有一間全新開幕的飯店,計畫在中庭打造一座庭園。首先,我預想前來的訪客應該是住在東京和大東京地區的居民。這些人的日常生活總是與時間賽跑,缺少與自然親近相處的時間。因此,他們希望前來呼吸箱根的空氣,感受氛圍,享受解放的感覺。這些就是訪客造訪這座空間時的內心狀況和心情。所以,在庭園中展現都會風格的設計,或是運用現代的材料,其實是換湯不換藥。這座庭園必須滿足人心,令人覺得值得一遊,然後帶著滿心歡喜返回都市。

所以,我無不先用心地清楚思考造訪一座空間的訪客心態,推想訪客對那座空間的期待,然後才會思考如何成功打造空間,營造那樣的氛圍。

設計共生 

無論哪種設計,最後都會成為自然,彷彿原本即是自然的一分子,鋒芒絕不會蓋過自然。我總是無時或忘必須促進自然與人類的和平共處,使兩者相互對等。這是日本建築,以及日本庭園空間與自然的存在之道。

現在常言「與自然共生」,「共生」其實是佛教用語,意為「自然與人類地位平等,相互合作,相互創造互生的環境,並共同守護環境」。

由此,日本的觀念是自然與人類地位平等,無尊卑之分。因此,庭園與建物在設計上也無主從關係,必須對等打造人類所在之處,以及自然所在之處。庭園象徵著自然。

日本的這種觀點來自佛教,而歐洲的觀點基本上源自基督教。

在歐洲,人與自然有階層之別。

基督教觀點中,最上位是神,其次是神創造的人類,然後才是支持人類的自然。因為自然支持著人類,所以人類認為可以依據自己的需求,任意改變自然。這個觀點在根本上與日本大異其趣。

於是,人類與自然之間,必然產生主從關係。森林可以隨著人類的需求砍伐,改製成人工物品。這些行為當中全無襯托導引出自然的優點的想法。

  • 內文1

  

看不見的設計:禪思、觀心、留白、共生,與當代庭園設計大師的65則對話

以上内容转自: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6893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6797-686066.html

上一篇:《稻盛和夫 論語教會我這些事》(日)皆木和義
下一篇:《从中国古籍获取不可思议的力量》(日) 北尾吉孝
收藏 IP: 144.214.13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