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lingkxw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ulingkxw

博文

读任正非《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 为祖国百年科技振兴而奋斗》的联想(2-2)

已有 4319 次阅读 2020-8-28 23:29 |个人分类:理论探索|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技创新, 华为


读任正非《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 为祖国百年科技振兴而奋斗》的联想(2-2)


(紧接2-1)

第二点,关于物理学。通过地球能量散发系统、“地球陨击对趾效应”,启发我们去探索更有利于信号传输的空间环境条件,以及类似P波和S波的运动机制来实现更有效的低延时信息传输途径。

2005年开始,本人通过一组环形山的考察开始探索“地壳成因与地球陨击机制”的关系,对地球多种地质大气现象也给予了一些关注。我发现,地球大气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的分布与地球球体内部各圈层的能量强度和性质呈现了一种对应的投射关系。它们大体上是对应着地壳、地幔和地核,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层。大气层时而风起云涌,时而透彻宁静,时而低温零度以下,时而高温数千度。如此远距离、大范围、分层分明、持续广泛的地球能量散发系统,除了引发我们思考如何推断地核、地幔和地壳的状态,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能源之外,也要思考通讯信号如何借助地球能量投射方式,以及不同区间能量分布效果,优化提高通讯信号对应系统传输效果?:在怎样的温度、压力和空气密度条件组合下的信号保真度更高?我们可否从中发现一些更有利于通信信号传输的物理场,或发现其中一些需要排除的干扰因素?以及信号源如何发送出来才能拥有更佳的效果?

根据类地天体陨击机制的研究可知,在地球被巨大的外天体撞击时,会出现强大的能量释放和运动,其中能量会从靶点出发,以P波和S波定向传输能量的方式抵达地球对趾点,在靶点区域形成直接撞击坑(环形山坑)的同时,在对趾点形成放射坑(蜘蛛状坑)。这种现象至少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可以精准并有效传导能量的大导体,甚至超高能态的地核也没有阻挡或吸收掉P波的穿越!从地球的构造看P波的运动距离最短,S波的运动距离比较长,但两者形成的聚焦效应却非常强大。现代通讯系统,尤其是无线信息传输是否可以利用地球导体,尤其是类似P波的定向运动和S波的定向并聚焦机制来实现更有效的低延时信息传输?

 

第三点,关于化学。基于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逻辑的统一性,启发我们借助元素周期表的方法建立化合物周期表,以呈现化合物周期律,以便寻找更适用的通讯工程所需要的新材料(化合物)。

在地壳成因与陨击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在2008年12月,我发现了地球生命能量模型与陨击蘑菇云能量模型广泛的对应性。从生物胚种的形成阶段伴随陨击过程可以判断,生物形成必然贯穿在从物理到化学,再到生物的统一过程中,这些物质运动方式是一种集成的、递进的综合关系。如果用数学来理解,所有数的关系都可以由加减法组成,乘除法,也可以降解为加减法,最后上升到更复杂的代数几何,换言之,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逻辑也是统一的。数学家们也会尝试如何将简单的运算复杂化,这对于更全面地理解数的性质和逻辑是有意义的。

根据这些规律,借鉴化学元素周期表,就可探索化合物周期表的构建,让各种最接近我们所需要性质的化合物排列出来,必要的时候,对其形成和保持稳定性质的环境因素也排列出来,以便更清晰地呈现化合物各种偏性组合的周期规律,依照其所呈现的规律,优选更多适合做通讯工程材料的化合物。

 

第四点,关于生物学。地球生命胚种形成的陨击机制,或可以启发我们去开发性能更卓越的“光刻机”。

在关于生命能量模型与陨击能量模型对应性的研究中,有一种物质最令我着迷、遐想,那是广泛分布在地球表面和岩层中、甚至可能在水体和大气中的地球原始生命胚种。我将它们理解为一种记忆了特定能量信息模型的化合物,可以用地球植物种子的模型,高级动物合子的模型来推导其原始的结构。当一棵参天大树和一条大鲸鱼的原始胚种形态,以最初我们用肉眼都难以观察分辨的超微形态竟然记忆如此复杂、巨量信息,最后还可以完美地表达它已经记忆储存了的信息(虽然表达过程也受到环境条件约束,后续的模型也发生着新的变化,但也是遵循着同样的自然生态机制)。我们可否借助其形成的原理来“培育”通讯信息集成数模这类“种子”?我推断生命胚种在记忆过程中,并非是常态下的元素和化合物组建水平的物质,或可以称之为一种“物质态?虽然,人类或许永远都无法制造出真正的生命胚种,但生命胚种的育成条件,育成机制,信息传导机制,表达机制等,或可以启发我们去探索更有效的记忆信息的基础物质态和加工条件。

未来,科学系统的大综合,将给我们拓展无比广阔的理论创新空间。通信系统工程技术必将可持续获得新突破。我们不仅能够更有力地满足通讯信息承载量不断加大的需求,也有办法将信息载体的流量大幅降低;我们不仅会重视通讯专业的理论积累,更重视多学科科学原理的综合,向大自然虚心学习;在科学综合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更有信心找到通讯系统大流量、低延时储存(记忆)、传输(传导)和提取(表达)信息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途径。

以上4个联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更期待读者们的批评,去伪存真,促进科学理论继续创新。


陆 玲

邮箱:luling2015@qq.com

 2020年82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61739-1248322.html

上一篇:[转载]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不合时宜的李跃华以及他的苯酚疗法 - 今日头条——
下一篇:科学综合与通讯领域大流量低延时理论若干思考
收藏 IP: 113.68.23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1 23: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