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溪阁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卫军英 博客原名整合营销传播研究。

博文

学术不能落入伪科学的陷阱 精选

已有 5590 次阅读 2010-8-15 11:49 |个人分类:校园内外|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大约是8年前我帮助海尔做一个品牌规划,带着我的研究生搜集了很多数据,并且煞有其事地用spss做了大量的数据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个报告。其实只有我自己心里明白,那个数据对我做品牌判断的意义并不大,它的最大好处是帮助我忽悠企业,表明我们花了很多力气,做的多么“科学”。那次我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因为自己当时对市场现状比较熟悉,凭借一般观察和直觉就可以作出相应的判断,所谓调研数据也只不过是用来佐证一下而已。但是对于很多经验不足者来讲,迷信数据和统计分析方法,以为那真的是解决方法,这会不会成为企业营销的一个陷阱?于是我把观点讲给研究生,后来还发表了两篇相应的论文,讲“企业市场营销的数据陷阱”。
    就这个问题我曾和本专业的一个年轻教师做过假设性讨论。那时这位理科出身又有心理学硕士背景的年轻教师,正在读管理学的博士学位。他的拿手好戏是数据统计和模型分析,早些年他跟着我做校办产业,有些时候我们做项目的最大支出都是在他这里,问卷调查啊拦截访问啊数据统计啊什么的。那阵子他会时有怯意地对我说:“你可不要怪我花这么多钱,最后说你坐在办公室也一样想出这个结果来。”我笑着告诉他,我只是想用他的方法佐证一下自己,当然只要有确切的数据,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新的结论。记得在他做博士后出站成了副教授之后,某一天我和他的假设性争论是这么开始的:
    我问:你觉得你的调查统计方法是科学的吗?
    回答:当然是的。
    再问:那么只要路径方法正确,调研分析结论应该只有唯一解了?
    回答:应该是的。
    又问:用这个方法你和***得出的分析结论应该一样吧?(指他导师,一个大牛)
    回答:那肯定是的。
    追问:那***和你还有水平差异吗?
    他不知道我暗中给他设置了一个逻辑陷阱。显然如果回答分析结果不一样,那么就要推翻所谓的“科学”唯一解;如果回答一样,那么这位年轻教师就和他那特NB的导师没什么水平差别。一时语塞,继而大笑。其实科学表现的并不在于方法而在于态度,就是尊重客观规律发现本质所在。夜来不眠读张五常文章“为什么经济学会走下坡路?”“科斯认为今天的后起之秀多用数学,以致没有内容。弗里德曼也认为数学用的太过分。艾智仁及巴塞尔认为博弈理论过于普及,而这理论其实有没有可取之处也不知道。”由此我想到了在我的专业领域,也有那么很多让人眼花缭乱的科学把戏,最突出的就是把数理统计和模型操作大量用于广告分析。为此我曾经在《广告的倾斜度》一书中写道:

广告所特有的经验特征和创造性思维特性,已经证明了不能把它当作一般科学那样对待。“如果广告是一门科学,那我就是个女人。”麦迪逊大道著名的广告天才、离经叛道的乔治·路易斯,在他著作《蔚蓝诡计》中用这句话作标题,旗帜鲜明的反对那种把广告作为科学的自欺欺人把戏。他认为科学和科技明显的会影响并塑造广告,但广告更应该属于艺术的,完全源自于直觉、本能尤其是天分。他是这样说的:

经过数十年之后,九十年代的广告已经成为热门的研究学科,强调它的理性特质,反映出麦迪逊 大道元老们将广告视为一种科学的坚持。许多广告上的科学技术,如媒体计划、市场调查、行销策略、预算规划,以及其他琐琐碎碎的计划,的确是广告必备的功课。然而,过度强调这些逻辑原则,却也加深了有先天缺陷的意识形态,即认为广告是一门科学而非艺术......对西方的大众媒体而言,熟稔媒体的行家,甚至符号语言学这种神秘领域的学者,也都变成了诠释广告的重要来源。一颗媒体脱轨的种子已经萌生,凭借科学的确定性,准备以高度的意愿解释大众传播的每一个面向。数据支配了各方的意见,研究则支持各项数据,而科学的精确性更加提升研究的地位,现代艺术形式中最复杂的广告俨然已被乔装成科学。

乔治·路易斯是直率的。著名广告人孙大伟曾经小心翼翼的讲出了自己的疑惑:“为什么好象现在人人都是广告科学家,但是看他们做出的广告,却又觉得像是已经过了更年期一般的了无情趣;为什么现在创意人员越来越像AE(业务人员),AE的嘴脸越来越像客户,而客户也越来越自信地自己动手做广告创意!”显然过分强调所谓广告的“科学性”必然要限制“创造性”。强调广告是一门科学,其主要原因是许多年来,心理学、统计学以及行为科学理论被大量引入了广告策划领域,这些学科的研究方法往往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在实验之后所做出的结论通常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具体现实。但是事实上仍旧有一个关键的问题被忽视了,这就是广告是对人的一种感性诉求,人自身情感和行为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决定了仅仅凭借实验并不能说明必然性所在,诚如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利斯蒂在其著名侦探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扉页上所写的:“谁能说得清动机?”所以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衡量营销广告策划唯一尺度,就是看你如何把握需求也就是把握人与人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418-353207.html

上一篇:天太热不妨来一点清凉
下一篇:《鹊桥仙》用秦观韵叹七夕
收藏 IP: .*| 热度|

26 刘俊明 武夷山 刘洋 李小文 李传亮 梁建华 钟炳 盖鑫磊 刘圣林 关法春 余昕 苗元华 陈湘明 马光文 侯成亚 鲍海飞 李泳 邱精文 洪坤 黄锦芳 理论思维 ffy nm goudan1 rg9981 qdily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8: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