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天最后的时节。昨日10月的最后一天,吾家夜归,成小景一幅。观其云山苍茫,寒烟数峰,联想到姜白石名句: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乃寻思依其韵为作题画词。晨兴十一月第一天,又见湘君和韵我日前《定风波》调云:道是无声胜有声。朔风千里雁南行。漫卷寒云疑奔马。谁画?芙蓉照水紫烟生。// 露结霜凝惊梦醒。清冷。云亭幽鹤正相迎。觅得此心堪寄处。归去。风中约看雨还晴。吾谓“芙容照水”应是荷残水冷。湘君告曰:是木芙蓉也,又名拒霜花。欣然乃会意,遂以秋霜为凭,题写昨夜画幅。
《点绛唇》(题画)
雾海云山,苍茫无语秋风去。
数峰清苦。飞度天边雨。
缥缈霏烟,应是仙人住。知几许。
览今阅古。霜叶空中舞。
原本有意再用《定风波》调,却是因为这画中“数峰清苦”之故,改作《点绛唇》小令。其实白石道人的小令原作,虽然寥寥41字,但是其内蕴和意境还是很丰富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我突然在想,白石这首小令,倒是很有点南宋气象。近年来浙江大讲宋韵文化,许多场景和人物事件也都往“宋韵”上面凑。记得去年省委宣传部召集几位学者研讨,我与浙工大肖校长都曾谈及,浙江推宋韵文化不可因南宋定都杭州而专注于南宋,盖因南宋偏安东南一隅,其间贯穿150年的基调是悲愤怆凉,所以并不能真正代表两宋文化。而宋代文化的高峰也自然是北宋而非南宋了,即以杭州而言,隋唐以来渐而蔚然大都,尤其是经过吴越国百年治理,在五代十国天下纷扰之际,杭州富庶繁华独得兴盛。至北宋之初,吴越王纳土归宋,保得一方祥和安宁,其时中国的政治军事中心虽然在中原的汴京,但经济文化中心却是在江南的杭州,所以才有柳永的“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之说,才有苏轼诗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那种自然高格。
如果说北宋柳永词和东坡诗词中的杭州,更能代表宋韵文化的话,那么姜白石的这首《点绛唇》小令,则更有种南宋气象。那迷茫的场景一如时人画幅,其间的氛围颇有些欲语无言的苍凉落寞,仿佛在暗示盛世已然过去,风雨飘摇的南宋江山难免激发古今怀思之致,读来令人生出无限感慨。或许是受到了姜夔情绪的影响,我的这首小令也有点苦寒的味道,不过我还是想到了仙人,这多少有点浪漫色彩。所有的江山历史,在永恒的自然面前,也都不过如白驹过隙沧海一粟,既然道法自然所以也就顺应自然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3-27 02: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