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人关心的话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pzeng 写“正能量”博客,做“富营养”科普

博文

健康革命(2)“未病”、“欲病”、“已病”新解 精选

已有 15755 次阅读 2015-12-26 07:18 |个人分类:科普集萃|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黄帝内经, 中医药现代化

上一篇博文(健康革命(1)重建“疾病”与“紊乱”概念)提到现在医学界对于“疾病”(disease)与“紊乱”(disorder)或“失调”(dysfunction)不分,导致该治的“疾病”没治,而该养的“紊乱”却当作疾病来治,不仅劳民伤财,而且疗效甚微。试问:有几个人能治好糖尿病?又有几个人能治愈晚期癌症?连“肥胖是不是病”及“肥胖的病因是什么”等简单问题都回答不了,又谈何减肥及防治糖尿病和心血管病

许培扬博主以他独有的特长很勤奋地做了精准的情报搜集,最后得出结论:“疾病概念不紊乱,广泛定义不成立”。我想告诉许老师的是,我做的工作是把“疾病”与“紊乱”重新定义,不然也谈不上“重建。。。概念”了,所以我下的定义在任何书本里都无法找到只言片语。这就是独创、原创和首创,你也可以这么做,至于它是否正确,就要看它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吴国胜博主以他特有的批评精神审视了我的定义,认为我所说“以癌症为例,化疗、放疗和手术治疗为下策,抗炎为中策,而调节肠道微生态才是上策”是误导。他说:“虽然不是学医出身,好歹也知道癌症有很多种,有多少癌症和所谓的“肠道微生态”关联啊,具体到每一种癌症,还得看疾病的具体状况,对于很多晚期癌症来说,手术是上策,药物都太晚了”。吴老师的留言表明他不同意我所说的对付肿瘤的“下策”、“中策”、“上策”的观点,并且不相信绝大多数癌症与“肠道微生态”有关联。为此,我改用了一种他能理解的描述方式,但那并不意味着我“认错”了。

炎症是因,癌症是果

我国古代先贤早就在《黄帝内经》中留下了金玉良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我把调节肠道微生态定义为“未病”状态下的干预,抗炎定义为“欲病”状态下的干预,化疗、放疗和手术治疗定义为“已病”状态下的干预。现在医院里那些热衷于“杀杀杀”和“切切切”的医生们都是治“已病”,他们只配称为“下工”(不称职的医生)!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除辐射、诱变剂诱发的肿瘤外,大多数恶性肿瘤的发生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当体检被发现时,它们早已从良性肿瘤阶段过渡到恶性肿瘤阶段,其基因已经出现关键突变,染色体也变得不稳定,或者发生了甲基化、小RNA的表观遗传调控。更糟糕的是,它们已经遍布全身(我不称之为“转移”),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清除大大小小乃至肉眼看不见的恶性肿瘤,因此肿瘤复发及无可救药就丝毫不奇怪了!

由炎症导致癌症大概没人怀疑了,但炎症如何导致癌症却鲜为人知。比如,没人知道乳腺癌是如何发生的,但我提出的假说把炎症与乳腺癌联系起来了,并且已经通过实验得到初步证实。这个假说认为慢性炎症通过两条途径诱发乳腺癌:

一是促炎症细胞因子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1β-白细胞介素(IL-1β)激活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同时钝化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eNOS),结果发生线粒体功能障碍,使得细胞无法进行有氧代谢,不得不靠无氧代谢存活(Warburg效应)。

二是一氧化氮与超氧阴离子反应形成过氧化亚硝酸阴离子,通过硝基化使α-雌二醇受体失活,结果导致雌二醇血症,而过高的雌二醇即可诱发基因突变。若突变刚好发生于抑癌基因(如BRCA1)中,DNA损伤就无法及时修复,乳腺癌便悄然发生了。

实验一的“乳腺癌的逆转”是这样设计的:先针对iNOS基因(NOS2)设计若干反义序列,然后插入质粒载体,再包装到病毒颗粒中。用病毒感染乳腺癌细胞株,使NOS2基因敲弱(knockdown)。结果奇迹发生了:Cyclin D1(细胞周期蛋白D1)下调,而p21上调,其中cyclin D1是著名的肿瘤标志物,它的下调表明肿瘤细胞增殖受到抑制。p21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结合后,可削弱PCNA的促细胞增殖能力,从而表现抗癌作用。因此,iNOS/NOS2的基因敲弱实验获得成功,乳腺癌细胞的肿瘤表型已被逆转,其Warburg效应相关酶类、ROS、细胞凋亡、线粒体形态等检测正在进行中。

实验二的“乳腺癌的模拟”与实验一类似,不同之处是反义序列是针对α-雌二醇受体基因设计的,载体构建、病毒制备和细胞转染同前,意在模拟α-雌二醇受体功能缺陷(所导致的的高雌激素血症),让正常细胞发生癌变。按预期,在加入高浓度雌二醇后,将可能刺激活性氧(ROS)大量释放,进而损伤DNA。我们用基因芯片检测了84种DNA修复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初步结果显示,不仅控制肿瘤抑制蛋白(DNA修复因子)磷酸化的ATR激酶上调37倍,而且乳腺癌特异DNA修复蛋白BRCA1也上调2倍以上。进一步检测的指标还有:细胞ROS水平、BRCA1及TP53基因突变、乳酸及ATP含量、无氧及有氧代谢酶表达、线粒体数目及形态等。一旦上述指标基本符合癌细胞的特征,那就说明我们在体外重演了乳腺癌的发生过程。

这个实验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当iNOS/NOS2下调后,eNOS/NOS3上调了。这个关键数据正在一点点地证明iNOS/NOS2与eNOS/NOS3相互拮抗的“开关”理论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就是说,一旦炎症激活的高水平(病理性)一氧化氮降低,缺氧抑制的低水平(生理性)一氧化氮就会升高,从而使呼吸链解偶联和线粒体再生,于是肿瘤细胞的代谢模式从无氧呼吸转变成有氧呼吸,这是癌症康复的关键所在。


肠菌决定吃肉“有病”还是“无恙”

吃肉真的对健康有害吗?不一定!因人而异,因为吃肉的害处并不在于肉本身,而是肠菌惹的祸!最近我们做了一项有趣的实验,给3只小鼠饲喂同一种肉类成分,结果发现其中有1只(CS.RA)得了关节炎,其余2只却正常。我们收集这些小鼠的粪便,通过16S RNA测序分析了各自的肠菌组成。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关节炎小鼠肠菌以变形菌为主,而且丰度极高(“全线飘红”)!与此对应,关节炎小鼠血清及大脑组织的TNFα上调,而且趋势相同。



这个结果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同样吃肉,因为不同的肠菌组成,1只小鼠得了关节炎,而另2只小鼠却基本健康。更有甚者,由于“吃肉”细菌诱发的肠炎已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到大脑,这只小鼠将来还有可能发展到老年痴呆症乃至脑瘤阶段。人也一样,有人吃肉得病,有人吃肉健康,关键在于肠菌的个体差异。因此,说吃肉一定不好是武断的。

说到这里,请大家回过头看看,我说的肠道机会性感染引起的“疾病”导致自身免疫(类风湿关节炎)和神经退行(老年痴呆症)等“紊乱”有科学依据吗?你还认为我说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病、心血管病、自身免疫病、神经退行病、癌症源于肠菌失调(gut microbiota dysbiosis)只是一种毫无根据的臆想吗?


糖尿病“养”重于“治”

恶性肿瘤存在基因突变,用外力干预(放化疗或手术)清除肿瘤细胞还情有可原。然而,当前糖尿病治疗却采取了完全错误的策略,不仅补充胰岛素变得越来越低效甚至无效,而且服用二甲双胍等药物也不能逆转糖尿病或不能稳定控制病情进展。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错误地把胰岛素-胰岛素受体相互作用的功能“紊乱”当成了“疾病”!

所谓1型糖尿病是因胰岛细胞受炎症损伤导致分泌胰岛素不足而无法传递血糖升高信号所致,而2型糖尿病是因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受炎症破坏不能感受胰岛素信号所致,表现为代偿性分泌胰岛素过多(高胰岛素血症)。事实上,慢性低度炎症是全身弥漫性的,胰岛细胞受炎症损伤的同时,也会有胰岛素受体被炎症破坏,因而单纯的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是不存在的,也无法在临床上加以严格区分。

糖尿病患者最初注射胰岛素在控制病情上还是比较有效的,一是血糖水平基本正常,二是不会出现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可是,胰岛素并不能抗炎症,而炎症的加剧必定让胰岛素的疗效越来越差,即使加大胰岛素剂量,也难以保持正常的血糖水平。这是因为胰岛素虽能弥补胰岛细胞死亡的缺陷,却不能阻止胰岛素受体的无能。最后的结果是高胰岛素血症与高糖血症并存,患者将死于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包括癌症。

因此,补充胰岛素只能取得短期疗效,而抗炎对糖尿病的病情进展具有长期和稳定的控制作用。至于为什么二甲双胍能降血糖进而治疗糖尿病,我理解可能糖尿病不仅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及胰岛素受体功能缺陷的问题,而且有物质代谢异常的问题,因为二甲双胍作为AMPK激活剂可以促进线粒体更新,从而使葡萄糖的有氧分解(三羧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得以顺利完成。

如果说注射胰岛素或服用二甲双胍属于控制糖尿病的下策,那么服用抗炎药物(阿司匹林)或免疫抑制剂(抗TNFα单抗)则属于控制糖尿病的中策,而通过肠胃调养促进益生菌生长才是彻底治愈糖尿病的上策。有人可能觉得让糖尿病患者仅仅靠食疗就能康复有些不可思议,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项吃麦麸面包促进益生菌生长及改善糖代谢机能的最新成果。

这篇最新文章(Dietary Fiber-Induced Improvement in Glucose Metabolism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Abundance of Prevotella)于11月6日发表在《细胞—代谢》(Cell Metab)上,研究发现,只要志愿者吃上3天麦麸面包,肠道中的普氏菌(Prevotella copri)的数量就会大增,它们可以保护人体不会受拟杆菌诱导产生葡萄糖不耐受。若将普氏菌移植给无菌小鼠,则可以促进小鼠肝糖原贮存(下图)。


这一结果提示葡萄糖代谢受肠道菌群影响,暗示调节肠菌生态可以促进葡萄糖利用,对改善糖尿病可能有益。以往研究表明,经常吃高纤维食品,有助于“吃素”肠菌的生长,进而分解纤维素产生丙酸、丁酸等短链脂肪酸(SCFA)之类的抗炎小分子,结果可以大大减少肠菌总数,减轻肠道炎症负荷,不失为早期糖尿病甚至晚期糖尿病的食疗良策。

总之,当前的医疗理念需要来一场“革命”,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身体毛病都是疾病,也不是所有的健康问题都要医生治疗。相反,人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监护者,你就是你自己的“医生”,因为你可以通过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来杜绝疾病及紊乱的发生。否则,当疾病发展到紊乱阶段,再高明的医生也治不好了。从“治标”(抗炎)的中策到“治本”(抗菌)的上策或“不治”的下策,完全取决于你科学的保健理念与实践。

最后留下一个脚注:原来中医早有“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的先见之明,只是现代人没能把握其真谛罢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1238-945490.html

上一篇:年终特稿:万千宠爱集于一身
下一篇:吃油有讲究,健康大不同
收藏 IP: 119.33.134.*| 热度|

21 李健 郭景涛 袁必锋 袁刚祥 黄永义 应行仁 蔡小宁 姚新生 田云川 许培扬 侯成亚 张江敏 王春艳 李土荣 徐向田 shenlu biofans yzqts aliala seess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08: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