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人关心的话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pzeng 写“正能量”博客,做“富营养”科普

博文

晒晒基金评审意见及标书涉“中医”内容 精选

已有 4923 次阅读 2014-8-29 04:39 |个人分类:教研心得|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国家基金, 评审意见



中医“气滞血瘀”理论实证肿瘤干细胞起源的研究


通讯评审意见


<1> 癌证发病率日增,不少研究表明癌证发生与慢性炎症相关,CSC 是肿瘤发生和转移的根源,本项目在中医“气滞血瘀”理论指导下结合前期工作基础,提出“炎症激发NO 诱导代谢性缺氧及癌变”的CSC 起源假说,立论依据充分,选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研究结果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研究思路清晰,内容适当,目标明确,关键科学问题准确,技术路线清楚,方法可行,整个研究方案前后呼应,层层深入,能较好地验证所提假说。

研究组人员组成合理,有较好的相关前期工作基础,科研能力强,已掌握了完成本研究所需关键方法技术。

建议优先资助。


<2> 本项目基于中医气滞血瘀导致积聚等理论的启发,提出炎症激发NO 诱导代谢性缺氧及癌变的CSC 起源假说,从施加致癌因素与撤除致癌因素正反两个方面对假说进行验证,探讨基因突变与微环境因子功能失调在CSC 形成中的作用,寻找细胞从良性增殖向恶性转化的根本原因与关键因素,论证CSC 靶向疗法的可行性,并探讨活血化瘀为核心的中药复方预防CSC 发生的可行性及其机制。本课题假说新颖,富有创新性。

本项目研究目标明确,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把握准确,整体研究方案思路清晰,设计合理,逻辑性与可操作性强。研究团队前期工作基础好,并与以往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一定的关联性。


<3> 选题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提出“炎症激发NO 诱导代谢性缺氧及致瘤基因突变”的CSC 起源的假说有学术创新,但是否仅与气滞血瘀相关?在研究中应予以考量。研究内容基本合适,实验设计方案合理,技术路线可行,项目主持人及主要人员有相关的研究工作基础。可资助。


摘要:肿瘤干细胞(CSC)是肿瘤发生和转移的根源,但它究竟如何起源却不清楚。基于中医“气滞血瘀”理论,并受滑膜炎机理研究的启发,我们首次提出“炎症激发一氧化氮(NO)诱导代谢性缺氧及癌变”的CSC 起源假说。为了阐明NO 诱导缺氧(气滞)导致非健全血管增生(血瘀)乃至转化成瘤的分子机理,本研究拟通过注射脂多糖(LPS)、完全弗氏佐剂(CFA)、NO释放剂硝普钠(SNP)建立小鼠肿瘤样增生及浸润模型,并用iNOS 基因敲除小鼠进行反向验证,从肿瘤形态学、组织病理学、促炎细胞因子激活、血管形成基因调控、癌变信号基因表达、肿瘤相关基因突变揭示CSC 起源与气滞血瘀的关系。在造模过程中,经消炎(雷帕霉素、苯甲酸)、抑制NO 合成(青蒿素)、阻断TNFα功能(抗TNFα抗体)、减弱HIF-1α活化(桦木酸)、活血化瘀(中药复方)等干预CSC 的起源,由此建立融中医“治未病”与CSC 靶向抗肿瘤的新疗法。


中医理论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古今医家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提出了“气滞血瘀,百病丛生”的观点。医学研究证实,微循环瘀阻是许多疾病的发病基础,也是慢性病久治不愈的原因之一,所以又有“久病必有瘀”的说法。近代研究发现,各种慢性炎症引起局部组织瘀血、水肿、粘连、病理产物堆积,都会影响气血运行,从而损害人的健康。沈庆乐和张存琪(2000)的研究发现,冠心病气滞血瘀患者的一氧化氮(NO)含量很高,而且与其他血瘀证组差异明显,提示NO 可用来监测血瘀证冠心病的病情变化及评价药物疗效[1],正可谓“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

恶性肿瘤是人类健康的重量级杀手。早在距今约3500 多年的殷周时代,我国古代先人就对肿瘤有所认识,殷墟甲骨文上已有“瘤”的记载。2000多年前的《周礼》一书中还出现了“疡医”一词,“疡医掌肿疡……之齐”,用以称呼专治肿瘤的医者。中医学奠基著作《黄帝内经》中所述“昔瘤”、“肠覃”、“石瘕”、“癜瘕”、“癖结”、“膈中”、“下膈”等病症的描述与现代医学中的某些肿瘤的症状类似。同时,中医古籍对肿瘤成因的论述与现代医学对肿瘤病因的认识也有相似之处。例如,《灵枢•百病始生》云:“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也”。汉代著名医家华佗在《中藏经》中指出:“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者也”。此论述发展了《内经》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理论,认为肿瘤也因脏腑“蓄毒”所生。

以上“凝血蕴里而不散”及“五脏六腑蓄毒不流”等说法,其实都暗喻肿瘤的病因源于“气滞血瘀”。在近代,彭桂原和李云英(2007)从分子水平上讨论了癌前病变与中医证候类型的相关性,认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是中医证候特别是气滞血瘀证密切相关的微观指标[2]。齐元富等(1996)以血液凝固性变化为指标,对41 例胃癌病人进行检测,以阐明胃癌血瘀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病人处于明显的高凝状态,血小板聚集性增加,与血小板粘附、聚集有关的血浆因子Ⅷ(ⅧR:Ag)相关抗原含量增加,而参与灭活凝血酶Ⅶ(AT Ⅲ)降低,加强吞噬细胞清除激活的凝血物质血浆纤维结合蛋白含量(Fn)也降低,造成促凝和抗凝物质的动态失衡,从而揭示了胃癌病人血瘀证的存在[3]。

然而,无论中医或西医都未能从发病机理上解释“气滞血瘀”究竟是如何诱发组织增生乃至转化为肿瘤的,因而使中医“活血化瘀”治则在临床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十分有限。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完成尤其是癌症基因组图谱计划(TCGA)的实施,肿瘤相关基因不断被发现,肿瘤发生机理及其诊断与治疗的研究也受到极大促进。但是,由于肿瘤本身的难治性、复发性和多药耐药性,人类至今仍未找到有效治疗肿瘤的有力武器。可喜的是,肿瘤干细胞(CSC)的发现为当前的肿瘤预防及治疗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基于CSC 的靶向疗法必将为人类最终彻底征服肿瘤性疾病打开新的突破口!


1.1 CSC 的普遍存在是肿瘤发生和转移的根源,也是肿瘤迁延不愈及耐药性滋生的重要原因,但它究竟如何起源目前仍不清楚。(略)


1.2 炎症与肿瘤的关系正在日益受到重视,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支持,但至今却无人提出CSC 的炎症起源假说,现有理论也不能圆满地解释炎症是如何致癌的。(略)


1.3 肠道感染成功诱发小鼠关节滑膜增生与炎性浸润表明炎症与细胞增殖之间存在某种关联。(略)


1.4 小鼠类风湿关节炎模型的研究结果启发我们提出CSC 的炎症起源假说。(略)

1.5 本项目拟建立小鼠炎症诱发肿瘤模型,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NO 介导炎症诱发肿瘤的CSC 起源假说。(略)

1.6 活血化瘀中药复方通过阻断气滞血瘀过程可能杜绝CSC 发生,并从肿瘤治疗角度为CSC 的起源提供有力证据。(略)

1.7 以CSC 为靶点的抗肿瘤新策略将成为人类彻底治愈肿瘤性疾病的突破口。(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1238-823141.html

上一篇:中医之争止于“骂”
下一篇:中国人是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因纽特人的共同祖先?
收藏 IP: 219.130.236.*| 热度|

15 孙根年 陈小润 郑小康 周健 武夷山 栾合密 王荣林 郑永军 赵美娣 唐小卿 李天成 徐晓 yzqts rfm2007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7 23: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