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明:本人为《中国科学报》撰写的专稿总是字数偏多,受版面限制,编辑只好忍痛割爱,删掉了一些文字,所以正式发表的文章常常是编辑的删节版。为此,我还是决定把无删节的完整版本转帖如此,供有兴趣者阅读。
【新闻背景】
5月23日出版的《自然》杂志推出一篇关于肥胖与睡眠的专文。5月7日在线发表于《细胞研究》杂志的一篇论文报告了褐色脂肪移植的减肥效果。早在2009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3篇论文因揭示褐色脂肪奥秘而入选《时代周刊》盘点的当年“十大医学突破”。
人们以为,只有吃得多和运动得少才会发胖,但不知道睡眠不足也能导致肥胖。还有人认为,胖人脂肪当然多,瘦人脂肪肯定少,而不太了解皮下脂肪与内脏脂肪的区别。女士减肥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更苗条,殊不知脂肪也分好与坏,“丰乳肥臀”不是罪!本文将带您走出肥胖及减肥的几个认识误区,让您明白并非人人都需要减肥,而且也不是越瘦越健康。
【点评】
全球约有10亿以上人口身体超重,其中近3亿人肥胖。肥胖者的比例在年长者中偏高,50-59岁年龄段的男性肥胖者占31.7%,女性肥胖者占30.2%。相应地,常见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癌症)也在老年人群中高发,说明肥胖与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
衡量体重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身体质量指数(BMI),又称体质指数或体重指数,其计算公式为: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kg/m2)。对于中国人来说,体重过轻者BMI在18.5以下;正常范围处于18.5-24以内;体重过重者介于24-27之间;轻度肥胖为27-30;中度肥胖为30-35;重度肥胖为35以上。
误区一 BMI正常,健康状况就OK
虽然BMI校准了体重与身高的关系,但也容易被误读。例如,BMI未区分男女,也未考虑体重组成,更无法判断超重是否系健硕骨骼或肌肉所致。那些肌肉发达的运动员或健身者可能被错误地判定为BMI超值,而正常BMI者脂肪含量可能偏高。
为了弥补BMI的不足,可以用腰围和腰围臀围比来确定脂肪沉积的程度。凡腰围超过102厘米、腰臀比超过0.95的男性或腰围超过88厘米、腰臀比超过0.85的女性,都可以判定为腹部脂肪沉积过多,俗称“大肚腩”。
当男性的体重身高比超过53.6%,患心血管病风险增大,若超过58.2%,患心血管病风险极度增大;当女性的体重身高比超过49.2%,患心血管病风险增大,若超过54.1%,患心血管病风险极度增大。
误区二 肥胖是不健康的代名词
生活中经常见到许多肥胖但健康长寿的人,比如美国20多岁的年轻人中有51.3%的超重者及31.7%的肥胖者身体健康,这说明肥胖并非绝对不健康。如何确定肥胖与健康的关系呢?通俗地讲,健康的肥胖是“该胖的地方可以胖,不该胖的地方不能胖”。人体中能胖的部位是皮下组织,因皮下脂肪不会诱发炎症,属于“良性”脂肪,而人体中不能胖的部位是内脏(肌肉、肝脏、心脏、胰腺),因内脏脂肪可以诱发炎症,属于“恶性”脂肪。
有人对正常体重、超重、肥胖但对胰岛素敏感、肥胖但对胰岛素抵抗等4组研究对象的健康状况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对胰岛素敏感的肥胖者很少出现早期血管硬化现象,其胰岛素敏感性及血管健康程度几乎与正常体重者相同,而且骨骼肌和肝脏脂肪沉积少。因此,健康的肥胖是指对胰岛素敏感的单纯皮下脂肪性肥胖。
误区三 瘦人体内脂肪很少
中国有句俗语:千金难买老来瘦。因此,很多老年人都羡慕别人瘦削的身材。可是,外表瘦削的老人体内并不一定没有隐藏不健康的脂肪。假如他们很少运动,而且多有身体不适,那么就可能有“代谢肥胖”之虞。这些人的BMI正常,但体内脂肪比例超标(男性高于14%-17%,女性高于21%-24%),他们患早期糖尿病风险增加4倍,患高血压或心脏病风险增加2倍。
如何判断体内脂肪是否超标呢?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是目测脖子的粗细(排除缺碘所致“粗脖子病”)。一项3300名51岁以上男女参加的研究显示,脖子越粗,心血管代谢风险就越高。若脖子增粗3厘米,血糖水平将大幅升高,而对人体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的胆固醇明显减少。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等先进技术,还能准确测量体内脂肪的分布及其含量。
误区四 睡得越多,长得越胖
对那些因运动太少而发胖的人而言,这句话似乎不无道理。可是,一项有1000多人参与的研究表明,睡眠时间从8小时缩短到5小时,BMI平均增加3.6%。在人体内,脂肪细胞产生的“消瘦激素”莱普亭传达饱胀信号,胃分泌的“饥饿激素”葛瑞林传达饥饿信号。睡眠不足时,莱普亭水平下降,葛瑞林水平升高,让人胃口大开,尤其喜欢油腻食品及甜品。脂肪细胞的莱普亭水平与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吸收能力成正比,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使莱普亭分泌减少,导致食欲和体重的双向增加。即使是年轻健康者,若一连4晚每晚只睡4个半小时,其胰岛素敏感性可降低30%,相当于代谢性衰老10-20年!
慢波睡眠与葡萄糖调节激素(如生长激素)分泌同步,在代谢上睡眠质量与睡眠时间同样重要。假如让一个自愿者每晚睡7-8小时,但连续数晚打断慢波睡眠,那么就如同每晚只让他睡4个小时一样。体内缺乏“时钟”蛋白的老鼠,其“生物钟”失灵,血糖和血脂均偏高,而血中胰岛素偏低,最后会越来越胖。老鼠是昼伏夜出的动物,只在夜间外出觅食。若白天给老鼠喂食高脂食物,6周后其体重增加和脂肪积累明显高于夜晚同样喂食高脂食物的老鼠。人的活动与休息周期刚好与老鼠相反,只能在白天吃东西,晚上不宜吃得太多,所以说“晚吃少”是很有道理的。
误区五 脂肪移植可以增肥,但不可能减肥
身体内既有储存能量的白色脂肪组织(WAT),也有消耗能量的棕色脂肪组织(BAT)。BAT因含大量富铁线粒体而呈褐色,它可通过解偶联反应将ATP转化为热量,也就是能“燃烧”脂肪。新生儿体内BAT最多,成人体内也有BAT,但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对1800名自愿者的CT诊断发现,成人锁骨及颈部都积聚着少量BAT,女性有14克,男性为女性一半。
低温可以提高BAT的活性。让24名研究对象在较低温度(16℃)的房间内停留两小时,然后用CT观察BAT的代谢情况。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研究对象的BAT活动均加快,平均增长15倍。年龄越大,体形越胖,BAT就越少。这个实验启发人们,只要适当调低室内温度,就能促进BAT的代谢而有助于减肥。它也让人联想到,生活在寒冷极地的居民,只要多在户外活动,就不至于过度肥胖。不幸的是,寒冷会刺激人的食欲,反而会让人因吃而肥!
于是,人们设想用药物刺激BAT的活性或直接移植BAT来达到减肥的目的。最近在小鼠中开展的BAT移植实验发现,BAT可以明显抑制高脂饮食诱导的体重增加,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机体的能量代谢,而且将肥胖导致的脂肪肝恢复到正常水平,为新一代抗肥胖及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研发开辟了新途径。
全文发表于《中国科学报》“本周看点”栏目
2013年5月29日第5811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 02: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