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人关心的话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pzeng 写“正能量”博客,做“富营养”科普

博文

有多少“精品”可以等待?有多少“创新”可以重来? 精选

已有 3442 次阅读 2011-3-2 23:32 |个人分类:名人轶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人才, 科学家, 实验室, 海归, 磨合期

 
    做科学,别说“三年不鸣”,就是“十年磨一剑”都是应该的!从事科学研究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要急功近利,只能“温水煮青蛙”,功到自然成!只有“慢工”才能出“细活”,不要催促,也不要逼迫,必须给科学家留下充裕的时间,同时还要提供宽松的科研环境。
    由于国内环境与国外环境之极大不同,从海外归来的学者肯定需要一段磨合期才能理顺各种关系,实验室的日常工作也要较长时间才能走上正轨,因此海归回国两三年没发表一篇高水平论文完全可以理解。
    不过,除了陌生环境尚未熟悉之外,海归学者几年做不出成绩,是不是还有其他原因呢?
    有的海归在国外有一支精锐部队,个个是精兵,人人是强将,做起研究来得心应手,顺理成章,“东方不亮西方亮”,这边不出那边出,一篇篇高水平论文源源不断地在顶尖杂志亮相。可是,海归回到国内后,帅才还是原来的帅才,可将才却不是原来的将才,没有了原来的团队优势,就像“鸟儿失去了翅膀”,想飞已经飞不起来了。即使头两年也出了几篇高水平论文,那很可能是国外工作产生的“惯性”,并不是真的在国内做出来的。因此,这样的海归回国几年出不了成果,不是“舵手”出了问题,而是“划船手”不得力!
    有的海归离开了国外优越的学术环境,很长时间未能跟同行进行思想碰撞,创新的意识淡薄了,创新的思维钝化了。尽管如此,他们的头脑中仍然存在对创新成果的崇拜,而且过去辉煌的经历不允许他们发表一些无足轻重的小论文,那样会很没面子。这些“脸皮薄”的海归必须放下包袱,解放思想,该与高手过招的还得过招,该上擂台挑战的还得挑战,“你不受难谁受难”?“好汉不提当年勇”,唯有着眼当前才是真!
    也有的海归在国外只是优秀科研团队中的成员之一,并无全面领导科研课题攻关的经验和能力。即使是海外正教授,也有可能只会上课,不会做科研!可是,这类海归回到国内却被“拿着黄牛当马骑”!由于他们既没思路,也没创意,研究做了好几年,经费用掉几百万,就是不见拿得出手的成果。国家将这些人引进国内与其说是“大材小用”,不如说是“正才歪用”!因此,对于海归人才,国家应该建立适当的“退出”机制。
    还有一些海归既有水平也有能力,但回国后却被委以各种行政职务,使得他们在无尽的会议及社交应酬中疲于奔命!不仅应该做的科研被荒废了,而且研究生也腾不出时间来带,研究团队陷于“一盘散沙”的无政府状态,谈何做出世界一流成果?对于这些海归,不是等待,也不是宽限,而是尽快松绑,让他们回归学术,人尽其才!
    因此,海归不出成果,并非都属于“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应该及时掌握人才动态,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调整,不能听之任之,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管好、用好海外人才,以防少数没有真才实学的人以宽松做学问之名行懒散无作为之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1238-418167.html

上一篇:南科大:“宽进”能不能“严出”?
下一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的常见误区
收藏 IP: 113.69.159.*| 热度|

26 杨华磊 吕喆 许培扬 刘云龙 武京治 化柏林 孙学军 毛培宏 张树风 曹广福 马臻 王随继 彭天然 刘广明 佟冬 陈安 丁杨敏 刘庆丰 唐常杰 刘立 蒋继平 吕佳龄 陈远川 zy88093139 xqhuang dreamworld

发表评论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