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有认为自己有资格“教”你玩“铅字”(指发表文章),是因为我在大学未毕业的1980年就开始发表文章了,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
我发表文章是明显分阶段的,最初是写专业文摘,然后是发表专业译文、综述等。1988年开始发表第一篇科研论文,直到2008年才在国外SCI杂志发表英文研究论文及综述。先后出版过一本译著(1986)、一本合著(1990)和四本我主编的专著(2001、2004、2008、2010)。另外,2008年还在美国出版的一本英文专著中发表过一篇关于青蒿素的英文综述文章(50多页)。
可以说,我在发表文章上属于“早熟”类型,似乎有些值得自豪之处,可是现在已经越来越落后了,SCI论文的影响因子从来没有超过3,早已被很多人(包括我的一些学生)超越,已经没有任何骄傲的资本了!因此,下面仅就我早期发表文章的经历跟大家分享、交流一下,献丑了。
我大学是学农的,毕业留校后先后担任遗传育种学和生物化学教学工作,硕士阶段过渡到植物基因工程,博士阶段又转到发酵工程和生物制药。因此,我早期发表的文章都以农业为主。我的第一篇文章于1980年发表在《农学文摘》上,原文竟然是一篇日文,但附有英文摘要。
我们上大学时都只学英语,但英语老师的日语也很好,于是我就跟他学起了日语。其实,日文专业文献中保留了更多的汉字,只要掌握了基本的语法和常用的短语,借助日汉词典阅读和翻译没有什么问题。只不过,对于我这个初学者来说,根据外文原文写文摘还是很有难度的!我的做法是先把原文全部翻译出来,然后反复阅读把它完全吃透,最后提炼成一篇300字的中文摘要。凭着我当初那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倔劲,硬是一篇篇地啃了下来,后来几乎每期都有我的一篇文章!这里很想感谢一下祝泽驹先生,他作为编辑耐心地把我引进了门,还经常给我寄来一些经过他挑选的外文资料让我写文摘,算是对我的特别照顾。
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自己写的文章变成铅字,心里还是异常激动的!尤其是自己的自信心从此得到很大提高!加上每发表一篇文章还有3块钱稿费,这对于我这个每月只有9块钱助学金的学生来说,还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哩!记得当时经常被同学拉去打牙祭,我也因此在学校出了名!
在尝到发表文章的甜头以后,我又把英文或日文的专业译文投到国内的一些专业杂志上发表,并开始为学生和老师校对他们翻译的文章。专业文献的翻译相对比较好把握,初级水平是“信”,就是忠实于原著;中级水平是“达”,就是对原著进行正确诠释;高级水平是“雅”,就是让原著展现其固有的美!限于精力,我写文摘的时间大概只持续了两年(1980-1981),以后就再也没有写过了。
我给人外语特好的印象大概就是那个时候形成的。可是,作为我自己来讲,心里其实很清楚,除了有点语言天分之外,外语学得还是很不扎实的。虽然我从初中阶段就开始接触英语(非常浅显,政治意味浓),而且兴趣盎然地认真学习过几年,打下了一点基础,但到了高中,英语基本上已被取消,我的英语也从那时起荒废了。记得进大学的第一次英语摸底考试,我才考了26分,却在全班排名第二!
我感觉笔译水平的提高也取决于语感和审美方面的培养和积累。因此,我觉得应该加强自己的英语基础训练,特别是要提高听力和会话能力,于是我就开始收听英国的BBC、美国的VOA,并且在毕业留校后还自费订阅了《China Daily》,每天坚持阅读,英语水平确实有很大提高!
我写综述基本上与发表文摘和译文同步。由于后来接触的专业外文文章多了,就希望整理和总结一些有共性的东西供同行们参考,这样就开始了我写综述的生涯,时间从1981年一直持续到1988年研究生毕业。此后,由于开始发表研究论文,并且也有条件从事科研,综述我也基本上不写了。写综述的方法请参见我的博文
常写综述就能写好“讨论”、
写综述如同老师备课而不同于学生读书。
最后,我想对广大的莘莘学子说:如果你已经进入研究生阶段都还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那就确实有点晚了!你的文字表达能力太差,不仅会影响你写毕业论文和发表研究论文,毕业进入社会后还会遭到别人嘲笑,那是一件多么令人难堪的事啊!年轻人,此时不练,更待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