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医学家与医学史 4月12日

已有 2600 次阅读 2013-4-12 13:46 |个人分类:医学史家|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医学史

1. 1838年4月12日,美国外科医生,约翰.希尔.布尔林斯(John Shaw Billings,1838.4.12-1913.3.11)出生,他在南北战争期间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多例踝关节切除术。但其实下面的工作贡献更大,他是国立医学图书馆也就是著名的NIH图书馆的创办者,咱们每天查的Pubmed大神就是从人家那里继承下来的,他也是纽约公共图书馆的首任馆长。Billings对于医院的建筑设计也有很多研究,他设计了位于巴尔地摩的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新院,拥有最新的通风设备,代表了同时代医学建筑学的最高水平。下面是戎装照。

2. 1853年4月12日,苏格兰心脏病学家,詹姆斯.麦肯基(James Mackenzie,1853.4.12-1925.1.26)出生,他是心律失常研究的先驱。第一个通过记录动脉和静脉波形评价心脏的状态,他鉴别了心房颤动这一常见疾病,并尝试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治疗。在1892年,他制造了一台同时检测并记录脉搏血压等生理指标的仪器,也是后来的多导生理记录仪的雏形,搞笑的是最初只被用来当做测谎仪使用。看照片有点像肖恩.康纳利,而且他也是苏格兰人,不知道有没有亲缘关系。


3. 1870年4月12日,留着山羊胡的胆囊切开术之父美国医生约翰.斯塔夫.鲍勃(John Stough Bobbs,1809.12.28-1870.4.12)去世,他在1868年在印第安纳波利斯首次报道了用胆囊切开手术的方法治疗胆石症。于1869年建立了印第安纳医学院,同时他还是州参议员(1856-1860)。1870年想想咱们正是同治九年...

4. 1912年4月12日,美国护理学的先驱克莱拉.巴顿(Clara.Barton,1821.12.25-1912.4.12)去世,老太太91岁才去世,看来积德行善还是有用的。一说起巴顿,人们自然首先会忆起当年二战中的“暴戾的军神”—乔治·巴顿(George S.Patton),但显然他们没啥关系,拼写都不一样。美丽的巴顿小姐本是一位中学教师,在南北战争组织了一个救护队为受伤的联邦战士分发物资、抢救伤员,被誉为“战场天使”。1865年,她应林肯总统要求,组织寻找下落不明的战士的记录。1882年7月在她的推动下美国总统切斯特.亚瑟签署了日内瓦公约承认了国际红十字会组织,克莱拉.巴顿也成为美国红十字会首任主席。


5. 1924年4月12日,当代急救医学泰斗彼得.沙法(Peter Safar,1924.4.12-2003.8.3)出生,1958年他发明了口对口人工呼吸法,这种方法被称为“生命之吻”并被确定为呼吸复苏的首选方法。1960年与胸外按压术一起构成了现在广泛应用的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活人无数,他也被誉为心肺复苏之父。此后他的研究重点转向灾害医学,于1976年创立了世界灾难和急诊医学协会,他所在的匹兹堡大学国际心肺复苏研究中心也更名为彼得.沙法国际心肺复苏及灾害医学研究中心。

6. 1955年4月12日,第32任美国总统罗斯福逝世10周年纪念日,跟医学没关系啊?但罗斯福是小儿麻痹症患者,他于1938年成立了小儿麻痹症国家基金会,开展一个叫“为几毛钱硬币而走遍全国的募捐运动”。许多美国儿童都寄来他们的零花钱,在总计180万美元的捐款中有26.8万元是10美分的硬币,因此又被叫做钢崩儿行动(March of Dimes)。利用这些资金,约纳斯.沙克(Jonas Salk)在1952年研制出首个预防脊髓灰质炎的疫苗(沙克疫苗)。1954年春天小儿麻痹症国家基金会用这种疫苗进行了当时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临床试验,在180万名学校儿童身上试验沙克疫苗。1955年4月12日是试验结果正式公布的日子,证实这种疫苗临床有效,这是继天花疫苗、白喉疫苗和流感疫苗后,疫苗研究的又一次重大突破,也足以告慰罗斯福的在天之灵。下面是Jonas Salk,该疫苗的发明者。

7. 1988年4月12日,哈佛大学的Philip Leder和Timothy Stewart生产的基因工程小鼠作为世界上首个哺乳动物专利获批,他们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制备了这种高度易感乳腺癌的小鼠。历史上第一个生命形式的专利是1981年的一种基因改造过的细菌,现在20多年过去了,各种各样的基因专利已经多如牛毛,人类的基因组也早被注册了专利,这么多基因方面的专利究竟是福是祸现在还说不好。

8. 1997年4月12日,美国生物化学家乔治.沃尔德(George Wald,1906.11.8-1997.4.12)去世。他1927年毕业于纽约大学,1934年开始在哈佛大学生物学教研室工作,1948年任教授,主要从事视觉生物化学研究,1940年阐明了视黄醛与视紫红质结合即产生视紫质,1967年因发现并阐明视觉的化学和生理过程和格拉尼特(R.Granit)、哈特林(H.Hartline)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以后沃尔德曾致力于反对越战的运动。他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位来我国访问的诺贝尔得主,那是在1972年,主要是作为反战人士去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679514.html

上一篇:全国38人感染H7N9禽流感 10人死亡 4月11日17时
下一篇:第一夫妇情侣装
收藏 IP: 222.35.21.*| 热度|

2 陈冬生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9: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