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尖瓣狭窄是由于各种原因致心脏二尖瓣结构改变,导致二尖瓣开放幅度变小、开放受限或梗阻,引起左心房血流受阻,左心室回心血量减少,左心房压力增高等一系列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病因以风湿性最常见,在我国以北方地区较常见,多发生于20-40岁,女性多于男性。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根治药物,心脏介入手术及外科手术治疗可根治。病因症状预防治疗检查诊断并发症临床上绝大多数病因为风湿性,是风湿热的后遗病变,但有明确风湿热病史者仅占60%,二尖瓣发生狭窄病变时间多在风湿热首发后2年以上。
风湿性心脏病人中约25%为单纯性二尖瓣狭窄,40%为二尖瓣狭窄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约2/3患者为女性。在其他少见病因中,主要有老年人的二尖瓣环或环下钙化。罕见病因有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孤立性二尖瓣狭窄,患儿很少活到2岁以上)、恶性类癌瘤、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肠源性脂代谢障碍、多发性骨髓瘤等。Lutembacher综合征为二尖瓣狭窄合并房间隔缺损,其二尖瓣狭窄多为后天性。...查看详情症状轻度狭窄可无症状,只在重体力劳动时出现心慌、气促等
症状。狭窄程度较重者,可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重者不能平卧或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可有咳嗽、咯血、痰中带血、肺梗死、血栓栓塞。由于左心房扩大压迫喉返神经而出现声音嘶哑,压迫食道而引起吞咽困难。发生右心衰时可有纳差、腹胀、肝区胀痛、恶心、呕吐、少尿、水肿等。体征二尖瓣面容。胸骨左缘可有抬举样搏动,心界向左或同时向右扩大,伴有心房纤颤者可有脉搏短绌。心尖部第一心音亢进,可闻及局限的舒张中晚期递增型隆隆样杂音,可伴有舒张期震颤。当瓣膜弹性较好时,可闻及开瓣音,...查看详情二尖瓣狭窄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临床表现
症状二尖瓣狭窄病人由于狭窄严重程度,病情进展速度,生活条件,职业,劳动强度和代偿机制不同,其临床表现可有很大差别,临床上主要症状有:
(1)呼吸困难:当二尖瓣狭窄进入左心房衰竭期时,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早期仅在重度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时出现,稍事休息可以缓解,常不引起患者注意,随着二尖瓣狭窄程度加重,以后日常生活甚至静息时也感气促,常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发作,病情进一步发展,常不能平卧,需采取半卧位或端坐呼吸,上述症状常因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心动过速,情绪激动和心...查看详情治疗原则①抗风湿活动、抗感染以及其他各种诱发因素的纠正②纠正心力衰竭及其它并发症③对症支持治疗④外科手术治疗、介入性瓣膜扩张治疗内科治疗(1)应避免剧烈体力活动,呼吸困难者应减少体力活动,定期复查。(2)积极预防及治疗风湿活动,风心病患者需预防链球菌感染与风湿热复发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可给予长效青霉素,长期甚至终生使用。
(3)急性肺水肿处理与急性左心衰所引起的肺水肿相似,不同之处是不宜用扩张小动脉为主的扩张血管药及强心药,当出现快速房颤时,才需用毛花苷丙降低心室律。当急性发作伴快速室律时,首选毛花苷丙降低心室律...查看详情心电图P波增宽、呈双峰型(称之为二尖瓣型P波);肺动脉高压时右心室增大,电轴右偏;晚期常出现心房颤动。胸部x线平片特征为“梨型心”改变:左房、右室增大,肺动脉段凸,主动脉结小,左室小;双肺淤血。
超声心动图是最敏感和特异的无创诊断方法。可明确二尖瓣狭窄程度、心腔大孝左心房内有无附壁血栓形成等情况,对决定手术方法及评价手术疗效均有很大价值。典型的二维超声心动图所见包括:二尖瓣口狭窄,瓣叶增厚、交界粘连、活动与开放受限及瓣下结构的损害,左心房、右心室内径增大等;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可估测跨瓣压差。计划行二尖瓣狭窄球囊扩张的患...查看详情闻及心尖区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并结合心电图、胸片显示左心房扩大,多可做出二尖瓣狭窄的诊断,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此外,心尖部舒张期杂音,应与下列情况鉴别:
1.Carey-Coombs杂音:系急性风湿热时,活动性二尖瓣炎的征象。
2.Austin-Flint杂音:为二尖瓣口相对狭窄时出现在舒张早期的杂音。
3.左房黏液瘤:可有类似于二尖瓣狭窄的症状和体征。但杂音往往间歇性出现,随体位而改变。
4.三尖瓣狭窄:杂音最响亮的部位应在胸骨左缘与心尖之间,吸气时杂音增强。...查看详情
1.心律失常:以房性心律失常最多见,可见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阵发性/持续性心房颤动等。心房颤动可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
2.急性肺水肿:是重度二尖瓣狭窄的急重并发症,多发生于剧烈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感染、突发心动过速或快速心房颤动时,在妊娠和分娩时更易诱发。
3.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50-75%的患者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为二尖瓣狭窄的主要死亡原因。呼吸道感染是心衰的常见诱因,妊娠和分娩时易常诱发。
4.血栓栓塞:20%的二尖瓣狭窄患者在病程中发生血栓栓塞,其中80%有心房颤动。栓塞可发生在脑血管、...查看详情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2: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