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办公楼的门厅看到一张广告:“走进科学殿堂,开启智慧人生。”这是为科学院研究生院打的广告,招引2012的研究生。我曾问过一个大学的老师,请他推荐几个同学——我们不交学费,课题多,还有什么多,多……但这些条件似乎并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很多同学还是愿意留在母校,或者去别的学校。那么,科学院的引力在哪儿呢?
我想,它的引力要慢慢感觉——就像地球,谁感觉它的引力了?但它的存在正是我们存在的基础,虽然它有那么多的环境问题,但我们还是“在着”。科学院的存在本身,就是做科学的人的幸运。科学院当然有理由被人抱怨和批判,因为它没做好——但那最好由外人来怨,至少我没有资格,因为我自己就做得不好。
也许任何失败都可以从“环境”找到恰当的理由,痛苦的是,做科学的人不能找那样的理由。我学过点滴科学史,有一点可怜的感想: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发现,没有一个是计划来的,也没有一个是管理来的,更没有一个领导来的。所以,科学与体制无关,也和计划无关。应用科学怎么运作我不懂,但基础科学确实像艺术,艺术有计划吗?艺术有一万个人在一块儿写写画画吗?科学也是爱科学者的梦想——千百万人能躺在一块儿做同一个设计好的梦吗?
所以,做科学的人,首先应该关心的是做好自己。不论在专利局还是在轮椅上,不论在美丽的阿尔卑斯还是在烽火硝烟的校园,都曾有过最好的做科学的人,都做出过最好的科学。我们今天没做出来,可以抱怨我们出生晚了,好科学被别人做完了;但依然有比我们做得好得多的,那就只好怨自己无能了。
大多数做科学的人,都是大环境下的一个小分子,科学院就是包容我们这些小分子的大容器,我们小分子的责任就是不停歇地相互碰撞,让环境的温度高起来,红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