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科学轻风,汲智慧甘露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yaninelotus 有风来兮抚我长发;有雨飘兮沐我花容;星兮月兮寰宇美兮!

博文

把每个问题变成好问题 精选

已有 4311 次阅读 2024-6-7 18:09 |个人分类:教育镜像|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把每个问题变成好问题

文/蓝莲花瓣

---我的教学日志---

有一段时间,人们逐渐意识到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的学生不怎么问问题,或者说,我们的学生提的问题比较特别,这是与欧美的学生相比较而得出来的一个结论。

这当然是在说两个事实。“他们不问问题”和“他们不会问问题”。这两件事有时候是同一件事,有时候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如果把它们看成同一件事的话,这件事情就是:我们会不会去讥笑和贬低“一个问题”呢?

为什么我会想到“讥笑和贬低”问题的事情?那是因为我自己在打算问别人问题的时候,我就害怕被人家讥笑,笑我的问题幼稚可笑,笑我连这个事儿都不知道或者说有的人觉得这个简直不值一提。再进一步,实际上就算我的一些被认为幼稚可笑的问题,也常常在被大家说笑一通之后,得不到答案。那或者就是说,笑我的人们,它们未必知道答案。如果是这样,我顶着被人家笑的风险去问问题,还得不到答案,我当然就不会轻易去问问题了。

这个教训其实很深刻。1997年暑假,比较年轻的我去成都旅游。那时候没有高铁和动车,只有一趟慢车可以选择,是乌鲁木齐发往上海的沿兰新线、宝成线和陇海线跑的,张掖只有几张票,卧铺是没有可能的,我们找人才买到硬座票。虽然过程难为,上车坐定之后,心情是相当愉快的,我就开始和周围的旅客聊天,观察一路风景。

路过宝鸡车站的时候,我看见站里有很多火车头,火车头的两端很相似,似乎都有一个驾驶室。我就想,这东西这么大、这么长、这么笨,在一条线的铁轨上怎么掉头?难不成火车头是两个方向都可以跑的?我就把这个问题问了旁边的人。我们那一节面对面座位是六个人,我和我老公,还有四个也是年轻人,他们都是四川出来打工的。我就被他们五个年轻的男人嘲笑了,而且嘲笑地语焉不详。总之是问题有问题,至于答案那是其次。我当然明白,他们也不知道答案,但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不知道答案,只能说我的问题有问题。并且,他们也根本不想关心这个问题,只要火车能把他们带到目的地就可以了。

后来,经过了很多年,2006年。还是那趟火车,只不过比1997年的火车速度稍微快了一点。这次我是从成都回张掖,而且坐了卧铺。路上遇到在卧铺小间的兄妹俩,都是搞机械的,我们聊得特别投机。这才解决了我九年前的问题:火车头确实是两个方向都可以跑的,只是在齿轮上做文章,有两个相互备用的齿轮,它俩导致的转动方向不一样。机械师给我用语言解释,我脑补了一下,但具体怎样,我当然还是不懂。

这就好像是,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问题的背后还是问题。如果读了《十万个为什么》,是不是就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因而再也没有要问的问题呢?这真的是小时候的我的想法,那时的我就觉得那本书会解答所有的问题,而且那时的我还认为所有的问题的答案都是唯一的、确定的。如果一个孩子这样想,那他确实很单纯,符合孩子的天性,也特别容易满足,只要给他的问题一个答案,他就相信并感到一种心满意足的快乐,或者是问题被解决了的快乐。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读的书也就多了,人就理性了很多,我就明白,问题也是一环套着一环的,问题会像星星一样多。

解决一个问题,人就会变得更明白一点。而这个“更明白”一点,也有双面性。当有朋友问“是否意味着电磁波不会在空气中漏电”这个问题时,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他问了一个错误的问题”。因为我学了物理,我的观念里电磁波是光子的波动性,是玻色子,而电子是费米子。电磁波跟电子、跟电场是两码事。这就是我读书明白了的“硬道理”。但我“更明白”的另一面是什么呢?这个另一面其实就是限制了我再进一步去追问我所相信的“硬道理”之后的道理。

比如,“电磁波会不会在空气中漏电”,这个问题还可以生发很多问题。如果说具有加速度的电子激发了电磁波,那么这个电子会不会在空气中激发电场?它若激发了电场,它的电场强不强,会不会有某两点之间的电势差很大,大到足以让“人们”察觉和感知到?那么,另一个问题,请把电和电磁波的关系厘清......实际上这个关系还蛮复杂的呢。

当一个问题可以生发出很多问题时,我们怎么敢说那个问题是一个“错误的问题”呢?当然不能,问题就是问题本身,无所谓错误或者正确。是因为搞不清楚才有问题的,咋能去把问题区分成好问题与坏问题、正确问题与错误问题呢?

这当然很考验被提问者。其实小孩子或单纯简单的问题最难回答。比如有人问,“什么是人?”或者问,“你是怎么知道你是人的?”图片你回答一下试试,脑子里不拐几个弯,你都不知道怎么组织语言,更不要说回答得巧妙了。当然对小孩,我们肯定不能说他的问题怎么不好。但小孩问这些简单的问题也有原因,那就是他们的知识容量很小,还没有什么思维基础。

所以,当我们的学生再问一些非常“小白”的问题时,这个被提问者的考验就是双重性的,他不但考验你给他回答问题的能力,他还考验你的耐心和宽容。所以,一个良好的被提问者,不但应该有丰富的学识,也得有相当的品格。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就把所有的问题都转化成好的问题,给予解答、给予耐心、给予等待、给予成长的空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594-1437271.html

上一篇:好人卡与能量均分定理
下一篇:李白的诗与热力学第二定律
收藏 IP: 60.165.142.*| 热度|

7 郑永军 杨正瓴 武夷山 张俊鹏 崔锦华 钟炳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0: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