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邹兄的《解析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强大生命力》

已有 2500 次阅读 2016-5-23 10:40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生命力, 中西医结合, 健康需求

早几天,邹季学兄发来他几年前写的一篇关于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文章“顺应历史发展规律,适应人类健康需求——解析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强大生命力”可谓拳拳之心(《礼记·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殷殷深情,天地可鉴。

邹兄是一位临床医生,他的理念完全来自于临床。因此他认识到,中医药发展到今天,任何“纯中医”的想法不仅虚妄,而且危险。因为在今天,由于现代医学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远远高于100年前,更不用说1000年前。我们无法想象,如果突然没有了现代医学人们会产生怎样的恐慌,尽管现代社会总有一些人在强烈地批判现代医学。

下面是我们的微信聊天:

邹季:请把您的邮箱发给我,关于中西医结合事业,我有话要说。有感而发,不吐不快。刚刚在沈阳会上鼓吹过。中西医结合事业到了历史关头,陈院士老了。其他的头头只埋头拉车。可是车技再好,道路堵了,石头多了,车技无法发挥啊。

上月参加海城骨科医院60年庆典及全国骨科微创年会时见过总会新任秘书长(原来做过针灸医生),跟他简单聊过此话题。不知他是否有此魄力。

这一事关中国和世界医学未来发展方向与前景的伟大事业,到了生死攸关关头。

决定它的命运的,不是技术工作本身(技术学术发展的周期很长,远水已无法解近火了),而是靠舆论与顶层设计清除路障。

决定于有一批深悟中西医结合事业精髓与生命力、又有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还要有能撬动顶层设计机制的人脉资源的铁杆中西医结合人才。

时至今日,单靠业务,专家(只埋头拉车)已无力回天。路障不除,如何开车啊?中西医结合事业自身的内涵和生命力已无需忧虑。值得抗争的是与它的价值与贡献、潜力所应有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学术地位,以及相应的管理体制相差太悬殊。“小花盆里栽大树”,太不公平、不合理、违科学。更可恨的是那股总想千方百计地诋毁、贬值、否定和反对它的那股暗流。有的人是心里明白地吃着中西医结合的饭,得着中西医结合的利,口里却骂着中西医结合的娘。可耻伶可悲。

聂广:现任秘书长吕文良,是广安门医院感染科主任调过来的,总会从来没有针灸医生做过秘书长的。

文中可见老兄对中西医结合的拳拳之心,殷殷深情。但它的学科地位不是政策扶持得起来的,虽然它是当代中医的基本临床方式,但仍然只是替补地位,因为构建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空想。

邹季:问题是政策在有意无意地不断打压它。它的优势,关键是方向和生命力,其它都必然是渐进性、多角度、多层次逐步推进过程,是时间问题,是多学科(决不限于医学领域)交叉融合的结果。也许医学界还不足以有这样的知识深度与广度,更没有这样的智慧,但必然有一天会集其大城。

中国目前的医学教育很糟,中医教育更糟,最多只能出半瓢水的“专家”,误诊率很高,难出大家,所以没有在高层次上实现整合或融合的真正大家。这是无法苛求的。因为时代的局限性无法突围,就像毛决做不了邓和习所该做、所能做的事。

目前的所谓“大师”,只不过是利益捆绑下的人为浮躁而已,很可笑(纯属“相对论”)。

一个古人留下的中医理论体系,至今还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圆(别的知识进不去,自已也出不来),这说明今人智慧不及祖宗。也许都是利益捆绑的结果,或从医仅以谋饭碗而已,停留于小农经济的思维方式,温水煮青蛙效应。

世界上最具伟力的是规律,唯有它是空间无限、时间永恒的(其它的任何人和事都只能是大浪淘沙、过眼云烟而已)。

从社会而言,任何社会都需要不断改革(没有完成时)。这是铁规律。

就拿欧洲而言,欧洲国家过去长期高福利,负面作用现在逐渐出来了(人的衰退)。长期稳定平安、不设防。现在有恐怖主义和难民。再不改革能行吗?

科学技术的规律就是纵向穿越(继承)与横向跨越(交叉融合)的结果或过程。只要是科学技术,就逃不脱这个规律。同样没有完成时。

世界上没有孤立的东西,那是误解。国家、社会、个人,封闭了,就会毛病不断。任何一门科学技术,封闭了必然落后,难逃被边缘化的命运。

这跟弄碗饭吃当然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聂广:科学是自由生长的产物,并非政策导向而来。现代医学是现代科学方法和理念改造西方医学的结果,也并非政策导向而来。如果现代科学诞生在中国,它改造中医的结果也就是我们今天的现代医学,而不是其他。人们常说科学无国界,因为它到哪里都是独一无二的,而各国的传统医学却五花八门,因为它们没有经历现代科学的改造,缺乏脱胎换骨的过程。

 


顺应历史发展规律,适应人类健康需求

——解析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强大生命力 

邹  季

湖北中医药大学骨伤科研究所  所长

湖北中医药大学脊柱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  主任

湖北省中医院  前院长 

中西医结合事业在我国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中,半个世纪只不过是一瞬间,但它的确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我国的医学事业,影响了我国人民的健康观念和生活质量,在共和国卫生事业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她在临床医疗、医学教育和医学科研各个领域,以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雷霆万钧、迅猛异常的力度向各个专业渗透,迅速拓展着自己的市场。并且在国际医学舞台上为祖国赢得了地位和荣誉,上世纪60-70-80年代,我国医学界在国际上获得公认的3项原创性成果(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中西医结合治疗大面积烧伤和断肢再植)中,有2项属于中西医结合性质。

目前,在我国医药卫生领域,除了部分纯西医内容外,谁也无法否认一个铁的事实是: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本模式和主体内容,基本上都属于中西医结合范畴。这一事实充分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辉煌的前景!

它的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既不是空穴来风,也决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些人所能主观使然,而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赋予,是人类健康需求使然,是中西医结合学术本身所固有的优势与活力决定的。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创新发展活力与动力都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纵向穿越”:即历史传承。通晓历史,才能明白当下、预测未来,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历史无法割断,传承基础上才能实现创新发展。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根深才能叶茂;环山之水必有其源,源远才能流长。

二是“横向跨越”: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任何创新思维都不可能是单向思维,不能只靠单打独斗、单打独进,必须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中西医结合事业这一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正是源于“纵向穿越”与“横向跨越”这两个方向的创新活力都同时兼备。

1“中西医结合”(准确地表达应该是“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的含义

它首先应该理解为,在我国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我国医学、卫生事业发展的一种方向、一个过程、一种医学理念,然后才是中西医两种医学和技术在学术上结合、融合为一体,升华为一种新医学。因此它必然是多层次、分阶段、逐步推进、渐进性过程。

就目前这一历史阶段而言,至少应包括有以下几层次:

(1)中、西两支队伍团结、合作、和谐相处、互相取长补短、交流沟通、扩大共识、共同医治病人,发展技术、提升学术。

(2)  中、西医两套技术达到整合或并用,以病人的需要为根据,两套技术互补,达到较佳疗效。

(3)  中、西医两套技术达到了学术上的真正的融合,虽然达到这一境界的领域目前还不多(比如活血化淤研究和骨折治疗技术已达到此境界或高度)但无疑会日益增多。

中西医结合是前所未有的伟大而艰难的事业,如同其他伟大的事业一样,不可能一次性或一口气完成,不可能一就而蹴、一步登天,必须要经历长期不断努力、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但最重要的是它的方向对,代表了历史发展方向,因而生命力无穷。

因此,目前上述三个层次的状态均属于中西医结合方向、中西医结合过程、中西医结合理念、中西医结合性质或范畴,都是中西医结合伟大事业的有机构成部分。显而易见,坚持这样的方向、过程与理念对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对我国卫生队伍建设、对人民健康都是有益、有利的,反之是有害的。

2中西医结合在中国社会的必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

从本质上说,医学的历史与人类历史并存,自从有了人类,就应该有医学存在,只不过方法、技术有高低、优劣,所以,就广义上说,世界各国,都曾经有“传统医学”存在过,但许多国家被近代工业文明所催生的近代医学所完全取代了。中国的历史,其特殊性在于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历史十分漫长,农耕生产方式生产水平,这样的社会背景,一方面阻隔和延迟了近代医学的进入,另一方面,为中国的传统医学提供了漫长的生存和缓慢的、一定程度的发展机会。近代以后,西方列强用枪炮强行打开了中国国门,西学与渐,西方医学蜂拥而入,西医医院在中国大量诞生,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中国医疗市场的主体。于是就在我国形成了中、西医并存的局面。

对于中西两种医学,目前专家和社会基本共识是,她们分别产生与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的生产力与科技条件,但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彼此不能互相取代,在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事业中,有很强的互补性。她们观察疾病、防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在本质上——即研究和观察对象(客体)是同一的,都是观察和研究人的生命活动与疾病发生、发展、转化、演变规律与诊治方法。

两种医学本质上的同一性,技术上的互补性,就决定了中西医结合的必然性、可能性与有效性、有益性。

完全可以断言,中西医结合才是真正的中国医学发展方向,是中国医学真正的原创、特色与忧势,同时也是世界医学未来发展的方向。

3中国医学的现实、特色与优势

正是由于两种医学体系在本质上内在的这种必然性、可能性与有效性,所以50多年来,中西医结合事业虽然历经坎坷,但发展是令世界瞩目、国人首肯的。中西医结合的理念、方向、方法,已经覆盖了全国的医疗(几乎所有有效的医疗行为都属于中西医结合范畴)、教学(几乎所有的临床课教材、几乎每一节临床教学课都离不开中西医结合内涵)、科研(几乎所有的科研项目或科研论文都属于中西医结合性质)活动,覆盖了全国的医疗、教学、科研机构的各个学科、专业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和良好疗效,得到了广大专业人员,尤其是临床医生的认可与自觉接受,这就是中国卫生行业最大的事实、无容置疑的现实。然而,正是这值得欢呼的事实却引起顽固的保守派发出“全盘西化”的惊呼。新生事物每前进一步,都必然会遇到旧势力、旧思想的反抗和阻扰。“存在就是合理”,事实证明生命力,是任何主观意志都不能改变的。有道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尽管在许多领域,这种“结合”还只是一种“雏形”,或低级阶段、初级阶段,还显得难免粗放、有待完善、深入、提高,但临床实践已经有力证明,它的方向、理念是正确的,是符合历史规律、符合人类健康需求的,因而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只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基本根据是,疗效优于单纯中医或单纯西医。

4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药发展与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途径

中医药需要随着时代进步而发展并实现现代化,这个命题已达成共识、勿容置疑。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发展和实现现代化。有人认为中医现代化不能走中西医结合道路,而偷换概念,提出“用现代科学方法(意在排除现代医学方法)研究和发展中医药”,反而刻意把与中医药的研究对象同一、关系最为密切的现代医学视为陌路,这太不合逻辑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把古代军事家的“远交近攻”权谋错用到学术上了。

5中西医结合是中、西两医共同的发展要求与客观规律

西方医学经历数百年发展,为人类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但是,而对人类日益增高的健康要求也暴露了其许多不足与缺陷、力不从心之处甚多。因此,中西医结合决不仅仅是中医发展与现代化的需要,必须强调,她同时也是西医学发展与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她们都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及人类健康要求的提高、疾病谱的变化、医学模式的转换而动态地、持续地发展。

6中西医结合事业在当代中国的现状与挑战、危机与命运

(1)现状一:“小花盆里长大树”.中西医结合的灵魂和技术早已渗透和复盖了我国医疗、教学、科研机构的几乎全部医疗、教学、科研的内涵与业务过程.其内涵十分丰富,软件十分充实,树要长大(生命力强啊!),

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 外壳残缺不全, 远远与其内涵和贡献极不相称,结果只有“花盆”被撑破。最突出的是没有独立的管理机构,寄人篱下、任人宰割、其地位和待遇的主观随意性极大,没有独立的、有形的队伍,全靠自生自长,在多重压力下、就难免自生自灭。这决不仅只是中国医学的悲哀,而是中华民族切肤之痛。        

(2)现状二:政策“高位截瘫”.由于没有自己独立的医、教、研机构,于是,现官现管,难免随心所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更可恶的是,有的人心态扭曲,手里干着中西医结合的事,吃着中西医结合的饭,口里骂着中西医结合的街,对它极力歪曲、贬低、否定, 甚至攻击中西医结合是“全盘西化”,罪不可赦。还有人甚至说“中西医结合多出一个成果,中医就少一个成果”。一语道破天机,活现了小农经济意识的狭隘、封闭、保守与缺乏自信的心态与隐藏在冠冕堂皇的口号下面可鄙可怜的私心。

其荒唐的逻辑就是:“自已干不了,别人也别想干”。显然,在这样的行业生态环境中,学术探讨、研究与学术发展只能止于空谈。

 可见,中西医结合事业所面临的挑战与危机是十分严峻的,这大好的事业很可能毁于人为的干扰和扼杀,令人痛心!造成历史性的发展机遇痛失,有罪!

7解决管理体制是当务之急.              

首先,要有独立专门的管理部门,而不应只是附带管管的, 防止认识上与实际工作中经常性地严重地把中西医结合边缘化倾向.

其次,建立和扩大中西医结合的独立的医疗、教学、科研基地.

第三,打造一支独立的浩浩荡荡的中西医结合队伍.它不应是松散的,而应是严密的、有形的、界定清楚、定位明确、业务职责分明的。入选条件,主要是学术观点与认识, 以及所从事的业务工作内涵,参考学历、学力(包括自学)。

8、总之,中西医结合事业迫切需要的是: 名正言顺、理直气壮,浩浩荡荡、轰轰烈烈、扎扎实实。才能无愧于伟大的时代,无愧于这一伟大事业。

有志于中西医结合伟大事业的同道们,振奋精神,大声疾呼,并赋予主动作为。既要“埋头拉车”,求真务实、追求疗效,创新学术、发展业务;更要“抬头看路”、勇于开路,为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不断地扫除障碍、开避道路,才能为中西医结合事业做好顶层设计,为中西医结合事业开创良好环境,把中西医结合事业强力推向新高潮,重振雄风,再创昔日辉煌。

这就如同开车,不论开车技术如何好,但是如果道路不好、被巨石阻挡,再好的车技也无法发挥。英雄无用武之地啊!

要利用各种途径、通过各种方式,包括请老领导老专家现身说法、回顾历史,晒出中西医结合事业的辉煌历史与闪亮足迹,把被遗忘的历史再找回来,把被人肆意割断的历史再延续起来,为中西医结合事业献功摆好,大造舆论,喊出时代的强音。

要联合和不断壮大中西医结合事业的“铁杆”队伍,意志笃定、主动出击,从管理体制机制上发力,彻底扭转“高位截瘫”、“边缘化”、“小花盆栽参天大树”(中西医结合这棵参天大树却被人为地禁锢在小花盆式的管理体制中,扼杀它的成长)的拙拙怪事。

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命运,事关中国医学界未来能否拿得出真正自已原创的成果亮相世界,事关未来中国医学国际地位,决不能因为某些群体的私利,或有关官员僵化的头脑、庸人的见识而葬送。那就是历史罪人!

所以,打碎枷锁、搬走石头,杀出一条血路,发展中西医结合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979143.html

上一篇:一份诊疗共识支点选择的对话(四)
下一篇:“杨绛热”意味着“小民情怀”的觉醒
收藏 IP: 113.98.232.*| 热度|

2 郑小康 陈南晖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2: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