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岳母“简述家史”

已有 3206 次阅读 2011-2-19 09:00 |个人分类:谈情说爱|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杂谈, 岳母, 河南唐河, 白家家史

    “新生”表兄一家从河南来东莞多年了,他的儿女们在那里干得不错。作为姑妈,岳母从武汉来深圳的时候就说要去看望他们,顺便讲讲家史。这不,我们明天就起程前往,因为他们也是在老家过年后才返回的。下面是岳母自己写的“简述家史”:

    我家世代居住在河南省唐河县白湖村(位于县城西南20里)。在清朝末年,我的太祖父兄弟分家搬到县城北五里官庄村,当时分得土地800亩(白湖200亩,官庄600亩)。自此,白家这一分支就落在官庄村繁衍生息。

    我的曾祖父叫白华庚,是太祖父的独生子。有关他的情况,我不太了解,只知道我的爷爷是他的独生子。我的爷爷名叫白铭勋,他在年轻时用钱捐了一个“武秀才”,且为人豪放,讲义气,经常为左邻右舍解决纠纷,谁有困难找到他,往往解囊相助。乡亲们遇到事情摆不平时,他就有一个口头禅:“没关系,大不了卖一头水牛!”于是,大家给他取了个外号叫“白六水牛”(因为他在堂叔伯在排行老六,也称“白六爷”)。老家十里八里的人都知道“白六水牛”,在乡亲们中间颇有威望。据说有了“秀才”的名分,死时可以穿蟒袍玉带,祖母亦可凤冠霞帔,他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乡绅。

    我的祖母古氏很会持家,她一共生了四个孩子,就我父亲一个男孩,还有大姑、四姑和五姑。我的祖母活了七十三岁,是那时乡下最长寿的人(祖父五十多岁去世)。因此,她去世的时候,举办了非常隆重的葬礼,高朋满座,请和尚念经,做了很长时间的仪式才入土。我当时已经7岁,记忆非常清楚。

    我的父亲名叫白苍山,也是独生子,他和母亲完婚的时候才十六岁。我的母亲涂氏(原籍福建,她的祖父是清朝总兵,后来在中原打仗而落户河南)十八岁嫁到白家。他们婚后五年方得一女,不幸夭折。后来又养过一个男孩,只活了七天(那时农村称之为“脐风”)。她34岁生我,我出生时不足月,又瘦又小,还不会吃奶,大家都认为长不大的,但是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当他们三十多岁还没有男孩的时候,全家老少都非常着急。我的母亲因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影响,首先提出要我父亲娶个偏房。父亲起初并不答应,因为白家历来没有这个先例。后来,他经不起我的奶奶和母亲“传宗接代”的归劝方才娶了我的姨妈刘氏。刘家是县城西关的一个船户,家里比较穷,但也是跑汉水、下汉口的。我的母亲用足够打一条大船的钱作为聘礼,才成了这件亲事。

    我的姨妈比我父亲小十七岁,来我家后果然不负众望,生了三女二男,两个在两岁前生病夭折,留下了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由我母亲抚养成人。他们就是十妹淑哲、七妹淑敏和弟弟长春。

    我的父亲受教育于私塾,熟读四书五经,爷爷对他也很严格,从小就养成本分、善良的性格。那时家景比较富裕,他经常接济一些穷亲戚和乡邻。中年当家后,每年冬天都要舍饭一个月,每天将做好的稀饭送到附近的一个庙里(好些穷人在那里暂避风寒),这个习惯一直坚持了好多年。后来,当地土匪猖獗,全家搬到县城才作罢。父亲懂得一些中医中药,晚年经常给附近乡邻看病,也进了不少中药,而且从不收钱。故而,邻里们都称他“白善人”。父亲从小就有哮喘病,在1942年旧病复发去世,年仅52岁。

    姨妈和父亲相继去世,我的母亲就担当起全家的抚养教育责任。母亲虽然不识字,为人特别忠厚,对我们也起到了“身教”作用。我们四姐弟虽然同父异母,但在母亲的公平教育下感情很好,只是弟弟长春留在家里却有些娇生惯养。

    我出生于1922年农历2月21日,1946年在西北农业大学经济系毕业,曾在唐河临泉中学教过书,后在桐柏军区二野十纵参军,转业到武汉华中农业大学作行政工作,一直到1985年11月离休。

    十妹淑哲出生于1922年农历12月26日,1947年毕业于河南开封第一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49年元月在南阳公学参加革命,曾经在确山、信阳、广州等地工作,转业后到武汉市轻工业局下属单位做会计直至离休。

    七妹淑敏出生于1928年,在南阳女子中学读书时参加国民党军队,后随军到台湾,一直在政治部工作。现已退休,定居在台湾宜兰市。

    弟弟长春出生于1931年,由于自幼养成好吃懒做的恶习,上学不用功,曾经在岗柳第六小学、县城小学、开封女师附小前后10年,小学还没有毕业。1948年由我母亲和十妹主持,他与保玉结婚,  1949年新生降生。这本来应该是一个幸福的小家庭,但弟弟不务正业,保玉无奈与之离婚,而独立将新生抚养成人。长春离开保玉后到处打工糊口,1976年病逝。

    这是我们白家的家族简史,为了让后代了解白家的来龙去脉,我将自己知道的告诉你们,以尽长辈之责,以求上对父母,下对子孙。我已经90高龄,如有保守,你们以后很难说清楚白家的情况。希望新生留作纪念,也告诉你的子孙,让他们了解家史,了解自己的根。 

                                                         2011年2月17日写于深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414356.html

上一篇:中外名人谈“爱国主义”
下一篇:陪岳母看望白家传人
收藏 IP: 183.38.31.*| 热度|

2 李学宽 武夷山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8: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