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来源:邢玉瑞. 中医理论发生学研究述评(七).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36(6):6-8
3 对中医理论发生学研究的评价
综上所述,中医理论发生学研究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可以说取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成绩:一是对一些中医理论的发生演变过程、方法、规律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诸如肾藏象、命门学说等个别领域的发生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二是中医理论发生学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和重视,已经成为中医理论研究实践的自觉选择,逐渐形成了以中医学为主,多学科参与的局面;三是通过中医理论发生学的研究,锻炼了相应的研究队伍,逐步形成了相对集中的研究团队。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种相对较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领域,中医理论发生学研究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3.1 缺乏总体规划,研究很不均衡
时至今日,中医理论发生学研究基本还处于自发、散在的状态,缺乏总体规划,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表现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上,一是研究的低水平重复,二是研究的布局很不均衡。如就总体的研究状况而言,大多集中在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方面,而中医应用理论的研究极少,从所收集到的118篇文献来看,中医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论文多达113篇,占总数的 95% 以上,而诊断学方面仅有 3 篇,方药方面仅有 2 篇;单就中医基础理论而言,藏象方面的研究论文多达 62 篇,占总体研究的 52% 以上,其中肾藏象与命门学说的发生学研究为热点,分别有论文18、11 篇,而肝、肺、心、脾胃的研究甚少,分别为 3~5 篇。中医相关哲学理论的发生学研究也较多,研究论文有 21 篇;而经络理论的发生学研究仅有 4 篇,病因病机方面仅有7篇。由此可见,中医理论发生学研究有待做好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合理布局,加强中医应用理论、经络理论、病因病机学说等薄弱环节的发生学。
3.2 研究水平不高,创新急需加强
中医理论发生学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发生学研究达到中医理论的归真——揭示概念的本义、理论的原貌,规范——包括概念的合并、分化、重新界定、创立,理论的创新——创建新概念、提出新学说,提出科学问题——为开展现代科学研究与创新提供依据。同时,发生学研究本身也是一种跨学科的比较研究,需要医学、哲学、科学史等多学科综合性人才的参与。
中医理论发生学研究开展仅仅十余年,整体上人才匮乏,研究水平不高。具体表现为:一是研究层次参差不齐,低水平的重复在所难免;二是对理论发生过程的研究相对较多,深入揭示其发生要素、规律、特点的研究较少;三是从哲学思想、社会文化探讨中医 理论发生的研究较多,而从科学技术、医疗实践、日常生活经验等方面研究者较少,如中国古代天文学知识、方法在传统哲学、医学理论的形成中都具有 重要影响,但目前看到纯粹从天文学角度研究的论文只有 1 篇,难以反映其真实的价值;四是理论的归真性研究多,而规范、创新性研究少,而提出科学问题的研究几乎没有。为了解决研究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亟待加强研究人才的培养,开展多学科的合作研究,以提升研究水平,强化创新能力。
3.3 逻辑思维混乱,推理过程错误
发生学研究是一种跨学科的比较研究,需要进行缜密的逻辑思维,而中医理论发生学的研究常呈现出逻辑推理方面的混乱或错误。如有学者研究脏腑阴阳属性的发生学原理,认为人必须从自然界不断摄取饮食水谷以化生精微之气,才能维持生命活动,由于气源自于胃,而气为阳,属于天,故在形态上与胃相似的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皆象天而为阳,心、肝、脾、肺、肾之所以具有固定的形状,乃是因为“气生形”,而形为阴,属于地,故五脏象地而为阴[1]。如果依此类推,人必须从自然界不断吸入清气而生存,清气入于肺,气为阳属天,必然推出与肺形态上相似的其他脏皆象天而为阳的结论。如果说五脏之所以为阴,乃因为“气生形”,难道说六腑不属于“形”的范畴?由此可见逻辑推论的混乱及矛盾。
另有学者研究《内经》藏象理论的发生,认为文字发生学确立了所指脏器的特定功能与形态[2],或说是文字学渗透[3],或认为心与小肠表里配属关系受到古文字学的深刻影响[4]。这些认识恰恰是倒果为因。一般说来,语言是在有对象存在、并且获得了关于它们的认识、思想的前提下产生出来的,换言之,是按照实在-思想-语言的顺序发生的,既是心理语言的产生,也是先有对象,然后有相应的观念,最后才是心理语言。因此,只能是先有对脏器形态与功能的认识,后又相应的文字表达其思想,而不可能因文字学的渗透形成藏象的有关理论,很明显是逻辑推论中的因果倒置。又如在“肺与大肠相表里”发生学研究中,有学者通过对肺病证候与大肠腑病证候的比较,发现两者共同证候有 咳、喘、上气、鼽衄、泄、腹胀满、肠鸣等。由此说明肺与大肠是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而相表里[5]。这一推理过程明显缺少具体的论证环节,而呈现出无据推理。还有个别以发生学研究为名的论文,其名与实并不相符。
3.4 理论诠释错误,文献引证不准
对中医理论的发生学研究,必须基于在原有历史背景下对中医理论的正确理解,否则理论诠释错误,则所有工作将全盘皆错。如有学者从发生学观点探讨营卫之气产生的演进轨迹,认为营气多偏重于味,卫气多偏重于气。味,可尝而不可闻;气,可闻而不可尝。营为味,为阴,有形质,为谷之清柔之体,故可尝之 而不可嗅;卫为气,为阳,无形质可辨,为谷之悍烈之气,故可嗅之而不可尝。正合“阳为气,阴为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意。并提出有形之营气与无形之卫气的概念,认为营卫二气在脉中共同运行,只有在毛细血管末端血管壁很薄的地方,卫气才能逸出脉外成为独立的卫气。或云白天在末端毛细血管薄壁处,卫气方能逸出与营气相离而行于脉外;夜晚卫气又从末端毛细血管薄壁处入血脉,与营气相合,周游全身[6]。这里很明显有两大错误:一是对传统中医理论作出了错误的诠释,因为《内经》等中医经典著作中并没有营为有形可尝,卫为无形可闻之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为气,阴为味”的论述本身也与营卫之气无关,营卫有形、无形之分,也与其上位概念气的无形形 成了难以克服的逻辑矛盾。二是以西解中,以现代解释古代之发生,违背了发生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即回置到其发生、发展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放在当时特定的文化、科技背景下。
对引用文献的正确理解,是所有论证得以成立的基本前提。中医理论的发生学研究常常是以大量的古代文献为依据进行的,因此,对古文献的正确理解自然是发生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有学者研究命门学说的发生,认为医家的命门学说脱胎于道家的“玄牝学说”,而道家的“玄牝学说”则肇始于春秋《老子》[7]。但考《老子》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其中玄牝,即微妙的母性,指天地万物总生产的地方,是用以形容“道”的不可思议的生殖力。
陈鼓应解释说:“本章用简洁的文字描写形而上的实存之道:一、用‘谷’来象征‘道’体的‘虚’状。用‘神’来比喻‘道’生万物的绵延不绝。二、‘玄牝之 门’‘天地根’,是说明‘道’为产生天地万物的起源。‘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是形容‘道’的功能,孕育万物而生生不息。”[8]可见“玄牝之门”是对“道”的形容。因此,如果将命门学说的发生要溯源于《老子》,应该说脱胎于“道”的学说更为合理与明了,由此也可避免因玄牝一词后世指道家衍生万物的本源(即太极)、口鼻、练功中真意发生之处、心、肾间空窍、天根、地根[9]等含义演变而歧义的影响。
综上所述,发生学方法作为一种多种研究方法综合的跨学科比较的研究方法,真正引入中医理论的研究领域只有短短的十余年时间,虽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其作用尚未在中医理论的研究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我们应该加倍努力,尽可能地让中医理论研究回归中医本源,厘清中医理论的概念体系、结构框架、思维模式,揭示中医理论的发生、发展规律,为中医理论的规范、建构、创新提供前提保障。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医理论的发生学研究仅仅是中医理论研究的一个方面,它并不能替代中医理论的创新研究,而应该与之紧密结合,以促进中医理论的现代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效霞. 脏腑阴阳属性及其发生学原理索解[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6):450-453.
[2]鞠宝兆.《内经》藏象理论的发生学研究[D]. 辽宁中医药大学博士论文,2002.
[3]王颖晓.“心主神明”的发生学思考[J].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9):2174-2175.
[4]张晨.《内经》心藏象理论发生学研究[D]. 辽宁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2006.
[5]倪新强,韩新民.“肺与大肠相表里”发生学研究[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0,29(5):1-3.
[6]孙冬梅. 从发生学观点探讨营卫之气产生的演进轨迹[J]. 江西中医药,2006,37(7):10-12.
[7]张敬文,鲁兆麟. 命门探源[J].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31-32.
[8]陈鼓应. 老子注译及评价[M]. 北京:中华书局,1984:86.
[9]胡浮琛. 中华道教大辞典[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1169-1170.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9: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