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从发生学观点看中医理论的形成过程

已有 577 次阅读 2024-9-6 08:16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王文敏.从发生学观点看中医理论的形成过程. 云南中医杂志,1984(3):10-12

中医学之发展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自从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形成后,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及人民之保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至今仍在临床诊疗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然而,中医学这种独特理论体系是如何产生发展起来的呢?在中医学史中已有部分论述,但失之笼统。本文试图从有关发生学的观点,就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先实用 后科学

在未形成初步医学理论的远古时代,人们对已有的治疗疾病的方法仅仅是一种直接经验的积累,并未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阶段。人们只知道某物对人体所出现的不正常现象有改变或纠正作用,能使人恢复到原来的常态上。当时由于人类思维活动的局限性,只注意到保证自己的生存,而对其原理不可能去做进一步研究。随着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各种事物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发展,积累之经验也越来越多。但是,当时的医疗措施仅是一种实用方式,人们对其原理是一无所知的。况且,这种医疗经验的局限性太大,并有很大的不安全性。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及生产技术的发展,人老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各地的不同医疗经验逐渐汇集,于是便逐渐形成了一种萌芽状态的医疗体系。

由于这种医疗体系的逐步确立,人们治疗疾病的范围也相应扩大,同时认识到仅有这种治疗体系是不够的。当时的社会在各方面又有很大的进步,人们的自然观逐渐形成,自然科学及哲学观念初步创立。于是便将这些新知识运用到医学中去,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这些新知识在医学中的运用已能初步说明入体的生理过程、病理变化,从而将过去的实际经验上升为一定的理论、当然,这种理论具有很大的扑素性和荒谬性,包含着许多想象或巫术,但其中也有一定的科学性。这样,就将早期的医疗经验(实用经验)上升为具有一定科学思想的医学理论。这种具有一定科学思想的理论能普遍地为大多数医者所接受,对临床诊疗有一定指导意义,从而使临床诊疗水平有所提高,并为以后医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样,这也是医学理论形成的雏形。

先结构 后功能

在初步地形成了理论体系的萌芽之后,人们对未知现象的探索更加迫切,这样就不能只靠上述方法来完成它,而需要运用一些新的手段及方法去弥补旧理论的不足及增添新的内容。那么这些新的手段及方法会是什么呢?这当然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状况及所能掌握的新技术。而外科诊疗技术的发展是创造新理论及对原有理论进行修正及补充的必要途径。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除现存的《黄帝内经》外,先秦的医学著作尚有《黄帝外经》三十七卷及其它医书共九种(均失)。虽然这些已佚的著作所论述的内容无人知晓,但可从那个时期所流传下来的现有书籍及当时的社会状况去推测其所论述的某些内容。笔者认为《黄帝外经》可能是重点叙述人体结构及外科诊疗基本理论的专著。因为当时正值春秋战国时代,战争频繁,创伤较多,这对外科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有力的刺激因素,因此使外科学得到优先的发展。由于外科的发展,对人体结构了解进一步深入,不单知道皮下的组织结构,还必须知道体内器官的情况,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各种金创等外科问题。所以在《黄帝内经》产生的那个时代,古代的外科已有一定的发展。

上述推断不是毫无根据的。从《尚书》中的有关记载和发掘的殷墟甲骨文已经发现的关于人体各部位的解剖和生理机能方面的文字也可说明一些情况。另《史记•扁鹊传》还有一段记载:“臣闻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酒,镵石蹻引,案扤毒熨,一见病之应,因五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藏,炼精易形。”。从中不难看出,在上古之时,中国医学中的外科学是比较发达的,那时的医生已经能割皮解肌、湔浣肠胃、漱涤五藏了。此外《内经》本身的一些论述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在《内经》中虽无专篇论述人体结构的,但其《肠胃篇》《平人绝谷篇》关于人体消化道长度的记载是较详细的。此外在叙述生理功能时所运用的五胜六腑名称更是见于各篇。《内经》中的这些记载肯定不是人们臆想出来的,若没有先前的人体结构知识,其要论述的五脏六脑及其功能是不可能,也是不能想象的。

除《内经》中有关人体脏腑结构的论述外,其它略晚于《内经》的著作中也能见到一些人体脏腑结构的描述。如《难经》《后汉书·方术列传》和中医病因学专著《诸病源候论》。其中《难经》的描述较为详细,主要见于《四十二难》,《后汉书·方术列传》中关于华佗治病有这样一段文字:“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间皆平复”。这种记载与现代胃肠手术的手术过程及创口愈合情况是相当吻合的。另据《诸病源候论》的记载:“夫金创肠断者……肠两头见者,可速续之。先以针缕如法,连续断肠,便取鸡血,涂其际,勿令气泄,即推内之”。从这两段中可看出外科学发展的速度在当时是较快的,是与有关解剖知识的认识分不开的。同样古代能做这样复杂的手术真是难能可贵的。

这两段文字记载虽见于《内经》之后,但可以断定,若无《内经》前或《内经》出现时的有关人体结构知识及外科学的成就,要进行这样的手术是不可能的。

逻辑思维之运用

《黄帝内经》的出现是中医理论趋向完整化的重要标志,共所阐述的基本医学原理至今仍是中医各科的理论渊源,并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内经》的诞生并不是一时一人所独创,而是后人针对前人留下的不完整的零散医学理论,通过集体的智慧,经过不断地整理补充而陆续完成的。随着《黄帝内经》的产生,标志着(决定了)中医学在研究方法上的转变。即基本上放弃了对人体结构的研究,而转向功能方面的研究。因为在古代社会中,人体本身一向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禁区,如孔子就曾经声称“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得毁伤”等,此外再加上宗教宣传与迷信思想对人们的影响,用人进行解剖实验是大逆不道的,甚至被认为是一种“罪过”,故难以深入研究。但为了继续探求未知及解决疾病之苦痛,医者们不得不改变研究方式及方同而着重进行功能方面的观察和探索。

由于人体结构研究的停滞,原先的先结构后功能的研究方法就无法进行。这样,医家们在对构成人体的实质不可能进一步深入了解的情况下,不得不充分运用当时哲学思维中善于把握事物整体联系的优点,充分发挥类比、比较、演绎等逻辑方法及朴素辩证法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医学研究。恩格斯曾说:“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研究方法的改变,致使医家无法进行深一层的结构剖析,只能进行已知结构的功能学研究。即根据先前认识的那一部分结构与功能的知识进行类比、比较、演绎、归纳,从而形成了人体的整体观、恒动观和平衡观。如《素问·示从容》说:“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以我知彼,……以观过与不及之理。”

然而,中医学中的整体观,恒动观及平衡观之所以能够发展、延续,并指导临床诊疗疾病乃是因为它是建立在初步的结构,功能认识的基础上,而不是完全的毫无的据根凭人的臆想和主观推测。这也就说明:中医学理论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当然由于历史条件,当时社会状况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及局限性,故不可避免地也掺入一些臆想玄说。

结 语

从上述,可以看出中医学理论的形成是建立在结构认识基础上的。由结构的了解从而认识了一定的功能。但在封建社会中,医家们要想进行更详细的解剖,以明确脏腑功能是难以进行的,这样面对人体许多未知的现象就只能运用当时的哲学思想及逻辑思维。正如《易传·系辞》说:“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则天下之能事毕矣。”但解剖的方法在人们从表面现象深人到人体本质的认识过程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方法学的转变是中医理论研究及后来发展方面的一个极重要的转折点。强调在研究人体及诊断治疗时,其整体之联系及平衡的维护乃是最为重要的。因此在研究中医理论时,必须非常注意整体联系,不能只依据现代的解剖与中医学的脏象学说进行简单的比较(虽然在远古时期这种比较或许可以成立),而须用整体的研究方法,如系统论、控制论、稳态理论及生物化学等,才有可能继续发展中医学这门古老的科学,使之得以发扬光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449845.html

上一篇:[转载]梁茂新:开展中医发生学研究的基本构想
下一篇:[转载]中医理论发生学研究述评(一)
收藏 IP: 120.231.24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2: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