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从巫术到医学:《山海经》所记药物的色彩观

已有 410 次阅读 2024-8-10 09:42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论文交流|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贾雯鹤郭子菡. 从巫术到医学:《山海经》所记药物的色彩观.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1):57-66

摘要:视觉观察是早期经验主义知识获得的重要途径之一,颜色作为可直观、持久获得的视觉符号,系统地参与了《山海经》原始医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山海经》药物色彩系统可分类整理为赤、白、黄、青、黑五个色系,该五色对应中医五行,对中医五色观的形成起到一定作用。《山海经》药物色彩倾向隐含先民的情感寄托,部分药物色彩选择遵循交感巫术原则,反映了《山海经》成书时期巫医不分的特点。

引 言

上古时期先民的生产活动指引其精神活动,他们多利用直接获得的、未经加工的经验搭建认知体系。其中,视觉经验获取的重点集中于“色”,颜色在先民早期经验获得过程中拥有极高存在感和辨识度,在高频使用过程中被逐渐赋予神圣性。其内涵不断丰富,在物质区别性特征的基础上增添了文化内涵,承载着先民的思维倾向。

刘歆云:“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①《山海经》呈现了先民通过内察外识,在表象经验的基础上搭建的主观世界,是精神构造的成果。其叙述手法以陈列结论为主,鲜少提及原理及过程,因此对其结论来源的讨论空间较大。《山海经》内容多物象描述,其中色彩占据相当篇幅,形成了包括赤、白、黄、青、黑在内的五色系统。因此,从《山海经》所记药物入手解读其中色彩所描述的含义的可行性较高。

本研究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首先是《山海经》色彩系统相关研究。虽然《山海经》研究涉及领域众多,但少见对其色彩系统的解析。前人多将《山海经》载录的颜色分为五色系统,其中王怀义解读《山海经》颜色内涵时,认为颜色是神话意向最先表现的对象,对理解神话意象具有重要作用②。李牧则提出《山海经》反映了统治阶级的色彩观念,并通过其色彩系统的一致性推论《山经》《海经》相合的内涵③。其他学者也以归纳为基础,通过比较不同色系占比探寻其中的逻辑④。如今学界多整体解读《山海经》色彩系统,分析其文化内涵常从民俗、宗教、神话等角度入手。而以《山海经》药物为对象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缩小研究范围,通过整理其涉及的颜色,可以归纳先民的色彩观。另外,王志慧⑤指出原始医药知识源于生活积累。因此,通过对《山海经》中药物色彩的描写,可以反推主流色彩观念的侧重点。

其次是颜色在中医领域的运用。五色观是中医运用颜色诊疗的代表性理论,《黄帝内经素问》(以下简称《素问》)载“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⑥就指明五色,并区分其良莠。在中医看来,五色与五脏、五行均密切相关。对中医五色观的解读,较早的有范行准⑦详述五色诊之于面部、眼部在历代医籍中的具体运用,并整理五色观在《黄帝内经》中的呈现。近年来,李佳佳⑧、杨恺⑨、丁媛⑩等结合出土文献对先秦五色观进行系统整理。国外相关研究如栗山茂久对中医学视觉知识本质及其与中国人身体理解之间关系的阐述,他认为五色通常系联面部观望,并指出中国古人从植物学角度模拟“色”的表现性,导致了中医在结构和功能问题方面探究的欠缺⑪。相较于上述解读、梳理类文献,他着眼于《山海经》中药物颜色描写的理据进行了深层次探究。出于对先民“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取象比类思维方式的考虑,推测《山海经》部分药物性状的设定 源于先民生理及心理需求。由于上古时期巫医不分,存在先民将部分较高需求寄托于巫术的可能,这与黄景贤以巫术神话是认知水平较低下的早期先民,基于对科学的向往和憧憬而神化理想的观点相似⑫。

至于《山海经》中所体现的中医与巫术的关系,杨勇认为巫、医关系绝非由巫到医的简单线性演进模式,而是有层次性和对象性的⑬。中医和巫术之间存在着源流关系,中医在被巫史文化浸染的土壤中成长,必然与巫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结合《山海经》写作时期的历史背景,巫师在上古时期的至 尊地位使他获得了知识收集与再传播的权力,《山海经》作为“古之巫书”,对其成书性质的推论之一便是方士施展巫术的“教科书”,其涉医内容经过巫师的择选与再加工,所呈现的便是当时统治阶级主张的主流思想,因此上古巫师在行医过程中必然受到本职工作的影响,使其医术呈现出巫医杂糅的特点。周奇指出巫医分离后,巫术对古代中医药产生持久影响,主要体现在医理、治法和方药方面⑭。常见于《山海经》中遵循相似律原则的顺势巫术即与中医取象比类思维方式同理,均是对事物相似性要素的抽取并以此作为系联依据。在此基础上,这种思维还成为中医探索疾病外因的重要渠道,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就以风来比类邪祟,伤及五脏形成五脏风⑮。

二、《山海经》药物色彩分布

《山海经》是记录上古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具象化反映了先民的文化心理。其写作时期处于神灵主义医学的“绝地天通”模式,医疗作为相对独立的巫师职能被分化出来⑯。因此,解读《山海经》涉医内容需同时兼顾医学和巫术。前人对药物数量的统计结果受判定标准影响从113种⑰到353种⑱不等。根据《山海经》叙述体例可知,其名物药效描 述多遵循“施用方式+之+已/不/无+症状”的体例,其中“已”搭配即成之病对应治疗性药物,“无”“不”搭配未见之病对应预防性药物。例如,“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⑲中的迷榖为预防迷路的药物,而“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⑳中的虎蛟 则具有治愈痔疮的功效。此外,“见则其国/天下大疫”“见则其国多疫”此种通过视觉作用于人体的描述和“食者利于人”“伤人必死”等作用于生理的名物亦属药物范畴。依上述标准,据笔者统计《山海经》记述的药物共计143种,其中动物药 82 种,植物药 54 种,矿物药 4 种,类属不明 3 种。药物性状描述通常包括类属、外形、声音、习性等部分,部分外形描述涉及颜色。其颜色包括赤、白、黄、青、黑五个色系,个别药物为五色(如“鵸䳜五采而文”“帝台之棋五色而文”)。赤色系包含丹、朱,青色系包含苍,黑色系包含玄。对各个色系颜色词 的出现频次进行统计可得,赤色系共出现 59 次(赤出现 54 次、丹出现 4 次、朱出现一次),白色系出现 31 次,黄色系出现 18 次,黑色系出现 14 次(黑出现13 次、玄出现一次),青色系出现 11 次(青出现7 次、苍出现 4 次),五采出现两次。各个色系颜色词出现频次所占比例如图 1 所示。

00.png

图1 《山海经》有关药物叙述中色彩占比情况

如图1所示,赤色系颜色词出现频次近半,在《山海经》药物颜色的描述中占绝对优势。此外,《山海经》部分药物的名称也涉及颜色,其中赤色系出现 4 次(赤出现两次,丹出现两次),白色系出现两次,黄色系出现3 次,青色系出现一次,黑色系没有参与药名构成。

以上述统计结果为基础,下文将对《山海经》药物形状描写所遵循的择色原则进行解读。

三、《山海经》所记药物的色彩观

首先,上古时期巫医不分,《山海经》中亦有巫师行医的描写㉑。因此,解读《山海经》涉医内容需要兼顾巫术。等级森严、流程繁复的祭祀礼仪常通过色彩表现。《礼记·檀弓上》云:“夏后氏尚黑,大事敛用昏,戎事乘骊,牲用玄。殷人尚白,大事敛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周人尚赤,大事敛用日出,戎事乘騵,牲用骍。”㉒颜色于祭祀中被赋予了丰富内涵,祭品颜色通常反应所处时代的用色倾向。用于祭祀的颜色显然是统治阶级认定的正色,正统的地位使其成为先民传达祈愿的媒介。

其次,《山海经》明显传达了尚五的理念,不管是五方、五行还是五色,均体现了先民对“五”执着的追求。“五行说”即生于尚五理念,最早见载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㉓出于五行为万物本原的理念及维护礼制的需要,五行引申出五色,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㉔。二者相配最早见于《逸周书·小开武》:“五行:一、黑位水,二、赤位火,三、苍位木,四、白位金,五、黄位土。”㉕此种观念在中医学领域尤为显著。

《素问》说明了五行、五脏、五色、五味之间的生克关系,即火—心—赤—苦,水—肾—黑—咸,金—肺—白—辛,木—肝—青—酸,土—脾—黄—甘㉖。望诊以病人面部、脉络、目、舌之五色诊断五脏病症。由此,古人发现五色和五脏的对应亦可指导用药,药物色味也与五脏相配。另外,《灵枢·五色》:“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㉗指出五色亦关联于生理反应。具体表现为: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黄色主脾虚、湿证;赤色主热证、戴阳证;青色主寒证、疼痛、气滞、淤血、惊风;黑色主肾虚、 寒证、水饮、血淤㉘。

由此可见,五色具有丰富的医学内涵,而《山海经》作为中国古代首部记载药物功效知识的著作,是否体现了上述对应关系?抑或是受上古巫术影响,隐含了初民寄托超自然力量以期作用于生理的愿望?

(一)赤色

由上文所引《礼记·檀弓上》可知周代尚赤㉙,《山海经》继承了周代主流色彩观念。这一理念深刻影响着先民的文化心理,使赤色积极参与到祭祀等重要仪式中。赤色承载着超出本义的诸多含义,逐渐符号化。因此,探析赤色系颜色词出现的理据需兼顾医学和巫术。

首先,《山海经》赤色系药物存在整体性特征,最为显著的即所有“可以御火”的药物性状描述均包含赤色。“可以御火”共出现 9 次,除“䑏疏”和“鳛鳛之鱼”未言明颜色外,其余7处均有赤色,符合赤对应火的关系。此外,3处宜子药物性状描述均出现赤色,除“宜子孙”“宜子”等直接描述外,亦有“可以走马”这样隐晦的描述。除吕亚虎以“走马”作为宜男的巫术功效与“跑马”义同外㉚,《中次九经·高粱之山》载“可以走马”的草为荚实㉛,体现了古人以多籽植物宜子的理念,符合顺势巫术原理。从《扁鹊心书·子嗣》“妇人血旺气衰则多子,气旺血衰则无子”㉜和《雷公炮制药性解·菟丝子》“主男子肾 虚精寒……令人多子”㉝的记述可知,补气血、驱寒宜于生育。中医主张心为血之主,对应火,火对应赤。另外,《本草纲目·阴痿》记载:“车前子:男子伤中。养肺强阴,益精生子。”㉞这表明补肺亦宜子,肺对应金,火克金,而火对应赤。

1. 赤色之于巫医

有兽焉,其状如汇,赤如丹火,其名曰犭戾,见则其国大疫。

有草焉,名曰薰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蘼芜,佩之可以已疠。

有木焉,名曰帝屋,叶状如椒,反伤赤实,可以御凶。

有木焉,叶状如樗而赤实,名曰亢木,食之不蛊。

有兽焉,其状如貆而赤豪,其音如榴榴。名曰孟槐,可以御凶。

有木焉,其状如杨而赤理,其汁如血,不实,其名曰芑,可以服马。

以上 6 条引文可用巫术来解读其色彩理据,它们均可能受赤色附加义的影响。一方面,先民通常根据相似律原则,系联赤与鲜血,由此引申至战争、灾祸,“赤如丹火”“见则其国大疫”即遵循这一原则。另一方面,赤色亦在驱避邪祟的思想中扮演重要角色。《周礼·夏官》:“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㊶ 可见,方相氏是先秦时期具有驱疫能力的神祗,驱疫仪式称为大傩,后世傩戏即发源于此。傩戏作为汉族最古老的娱神舞蹈,目的在于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傩戏法衣以赤黑两色为主,其中赤色为主色。因此,薰草赤华符合先民驱疫理念,且其香味亦符合古人以熏香驱疫的习俗。另外,《南山经·青丘之山》言九尾狐“食者不蛊”,郭璞注:“噉其肉,令人不逢妖邪之气。或曰:蛊,蛊毒。”㊷在先民看来蛊亦发于邪气,中医对记载蛊毒也常与恶气、不详等描述相连,以蛊毒同瘟疫均属妖鬼秽气导致。因此,亢木、帝屋及孟槐均可从辟邪的角度解释其颜色设定。

至于芑,郭璞注:“以汁涂之,则马调良。”㊸ 郝懿行云:“良马有汗血者,以芑汁涂马,则调良, 或取此义与?”㊹二人均释服马为优化马匹品种,但曾磊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山海经·西山经》记流赭涂牛马无病。郭璞注:“今人亦以朱涂牛角,云以辟恶。马或作角。”㊺曾认为此处以红颜料避恶才是“芑汁涂马”的正确解读㊻。此观点符合先民驱邪避秽的文化心理。

除了反应整体特点的赤色系药物,还有部分药物亦可解读其择色理据:

有鸟焉,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名曰栎,食之已痔。㊼

《本草纲目·痔漏》:“初起为痔,久则成漏。痔属酒色郁气血热或有虫,漏属虚与湿热。”㊽指出痔疮的病因包括血、热,均对应赤。另外,《望诊遵经·赤色主病条目》:“颧上起红点如火者,男痔疮,女产厄也。”㊾痔疮于面色的反映也与赤色相关。

2. 赤色已狂

观水出焉,西流注于流沙。是多文鳐鱼,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天下大穰。㊿

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尾,其颈臤肉,其状如句瞿,其名曰领胡,其鸣自詨,食之已狂。51

如何解释《山海经》中“狂”与赤色的对应关系?《望诊遵经·赤色主病条目》:“面赤翕然而热,悲伤嗔怒,张目呼唤者,心风发也。”52外邪八风入筋脉, 触及五脏被称为五脏风53,其中情绪狂躁生于心风, 对应赤。《本草纲目·惊悸》:“有火,有痰,兼虚。”“猪心血:同青黛、朱砂丸服,治心病邪热。”54可见火气,尤其是心火,会导致情绪失控,而取畜类心血去心火则体现了相似律原则。

3. 赤色防骄

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鮆鱼,其状如鯈而赤鳞,其音如叱,食之不骄。55

郭璞云:“或作骚,骚臭也。”郝懿行云:“骚臭盖即蕴羝之疾,俗名狐骚也。”56“骄”即今所谓狐臭。《太平圣惠方·治狐臭诸方》:“此皆血气不和,蕴积滞毒之气,不能消散,故令气臭也。”57以狐臭发于气血淤堵,《简明医彀·体气》:“证属足厥阴肝经郁热而成。”58不但认为体气生于郁结,还生于 上火,此处的血、火、热均对应赤色。

4. 赤色已白癣

渠猪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其中是多豪鱼,状如鲔,赤喙尾赤羽,可以已白癣。59

豪鱼多个部位均呈赤色,对症白癣,赤对应火, 白对应金,火克金。

5. 赤色助眠

其中有鸟焉,状如山鸡而长尾,赤如丹火而青喙,名曰鸰䳩,其鸣自呼,服之不眯。60

有草焉,其状如葵叶而赤华、荚实,实如椶荚,名曰植楮,可以已癙,食之不眯。61

袁珂注曰:“《庄子·天运篇》云:‘彼不得梦, 必且数眯焉。’释文引司马彪云:‘眯,厌也。’厌,俗作魇,即厌梦之义:此经文眯之正解也,与下文‘可以御凶’之义亦合。”62

《本草经集注·零羊角》:“主明目,益气,起阴,去恶血注下,辟蛊毒恶鬼不祥,安心气,常不魇寐。”63 恶血即溢于经脉外的积存血液。因此,血液瘀滞、心神不宁会导致梦魇。《外台秘要·心实热方三首》:“又疗心实热,惊梦喜笑,恐畏悸惧不安,竹沥汤方。”64 可见梦魇由心起,火气攻心会导致惊梦,上述血、火、心皆对应赤。另外,对症梦魇的药物通常可除邪驱鬼,中国传统习俗通常用赤色来寄托此类祈愿,上述赤色亦符合这一习俗。

6. 赤色御兵

正回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飞鱼,其状如豚而赤文,服之不畏雷,可以御兵。65

郭璞云:“著其毛羽,令人不畏天雷也。(雷)或作灾。”袁珂注曰:“经文服之不畏雷,王念孙校, 疑衍畏字,雷当作甾(灾)。”66结合笔者观点67,此处亦以元抄本“服之不雷”为准。前代学者多释“雷”为天雷、雷霆,是纯粹的巫术行为。而从宗教的角度来解释,道家以五雷暗指五行,正如《道法会元·王侍宸玄珠歌》云:“五雷者,金木水火土。在人爪心肝脾肺肾,五炁相激剥,便有五雷。”68五行按照人体和自然界分内外五行,且内外沟通,由与五脏相连 的五指进行五行打击,此即道家密功五雷掌。由此可知,宋代五雷与五脏已形成对应关系,但由于其来源尚不可考,因此此处仅以此观点为一个大胆的猜想。另外,“可以御兵”指抵御兵器攻击,则此处“雷” 特指金雷,飞鱼赤文属火,火克金。

7. 赤色防疟

有木焉,其状如杨,赤华,其实如枣而无核,其味酸甘,食之不疟。69

《望诊遵经·赤色主病条目》:“伤寒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70可见,疟疾患者面色红热,体内生发热气,对应赤。

8. 赤色防惑

其草多条,其状如葵,而赤华黄实,如婴儿舌,食之使人不惑。71

元抄本记“黄实”为“荚实”,笔者以元抄本为准,并指出“荚实”符合经文句式且与下文“如婴儿舌”对应72。在此基础上,这里仅分析赤华的理据。《千金要方·伤寒不发汗变成狐惑病第四》:“其毒在喉 咽为惑病,在阴肛者为狐病。”73由惑病在咽喉,可知条果实如婴儿舌顺应相似律原则,又“因火为邪,血散脉中”74,以内生火邪为病因,与赤对应。

9. 赤色止溺

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75

不同于前人多将此处的“溺”释为溺水,此处按照中医释“溺”为小便。由《本草经集注·防葵》:“主治疝瘕,肠泄,膀胱热结,溺不下,咳逆,温疟,癫痫,惊邪狂走。”76可知火气下行抑制小便,火对应赤。

10. 赤色增力

有木焉,其状如棠,而员叶赤实,实大如木瓜,名曰櫰木,食之多力。77

《圣济总录·补虚强力益志》:“强力益志,必补心肾。心肾得所养,则力强而志益矣。心肾合德,水火相济,则精全神旺,无所不通,况强力益志哉。”78 由此可知力志相辅相成,对应肾和心,又心对应赤,因此赤实可强心增力。

11. 赤色美容

有草焉,其状如葌,而方茎黄华赤实,其本如藁本,名曰荀草,服之美人色。79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诸阳之会,皆在于面。”80指出人身十二经脉中的阳经均上连头面,贯注全身气血、阳气。《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81指出面色 反应心脏状态。此处的血和心均对应赤。

12. 赤色消瘿

有草焉,员叶而无茎,赤华而不实,名曰无条,服之不瘿。82

中医以瘿发于郁怒忧思过度,气郁痰凝,血瘀结于颈部,《本草纲目·瘿瘤疣痣》:“杜衡:破留血痰饮,消项下瘿瘤。”“海藻:消瘿瘤结气,散项下硬核痛。”83血瘀由火气郁结导致,对应赤。

13. 赤色祛霆

其上有草焉,生而秀,其高丈余,赤叶赤华,华 而不实,其名曰嘉荣,服之者不霆。84

郝懿行以嘉荣为嘉草,引《名医别录》:“蘘草主邪气,辟不详。”与嘉荣“服之不霆”义和85。因此,“霆”指邪祟,赤叶赤华符合赤色驱邪的传统。从医学角度解释,《研经言·五志论》:“人应乎天,天有元阳。元阳者升于春,春时阳半在下,阴半在上,阳气欲升而不能遽越,当旺而不能自如,则有雷霆以彰之。人应之,为事未遂,其志拂拂然,怒之象也。春应肝,故肝为怒。”86人对应天,春雷与人的怒气成因相似,怒属五志,对应肝,肝属木,木生火,此处赤色药物可祛火,进而从源头消减其不良反应。

14. 赤色防妒

其上有木焉,叶状如棃而赤理,其名曰栯木,服者不妒。87

《山海经》中对症妒嫉的名物以黄鸟最为人所熟知,《本草纲目·莺》引汪颖:“补益阳气,助脾。”李时珍注:“食之不妒。”88又《本草纲目·妇人月水》:“令妇不妒:取妇人月水布裹虾蟆,于厕前一尺,入地五寸埋之。”89 运用接触律治妒。虾蟆可清热解毒、健脾消积,可见妒生于脾。脾对应土,火生土。

15. 赤色已疽

有草焉,名曰棃,其叶状如萩而赤华,可以已疽。90

疽为恶疮总名91。《集验背疽方·背疽其源有五》:“天行一,瘦弱气滞二,怒气三,肾气虚四,饮法酒、食炙爆物、服丹药热毒五。”92可见,热性食物及热毒均可造成疽,而《华佗神方·华佗治热度攻心神方》:“患者头角忽生疮疖,第一日头重如山,越日即变青紫,再越日青紫及于全身即死。”93 进一步指出热毒犯心则生疥疮,心对应赤,赤华指明发病部位。

16. 赤色驱寒

上有木焉,其状如荆,白华而赤实,名曰葪柏,服者不寒。94

首先,从字面意思理解,赤对应火,火可驱寒。其次,中医以寒属六淫之一,《本草纲目·五运六淫 用药式》:“太阳司天,(辰戌年)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苦甘,以咸泻之。热反胜之,治以咸冷, 佐以苦辛。”“太阳在泉,(丑未年)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95李时珍应对寒淫多从方剂味道入手,而苦可缓解不同前提条件的寒淫,苦对应心,心对应火,火对应赤。

上述分析表明,赤色药物的择色原因过半数可通过中医或巫术解释,可见《山海经》写作时期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能够自圆其说的体系来解释先 民赋予赤色的文化内涵。赤色在《山海经》中与五行、五脏的对应已较为成熟,个别亦可对应五志、五味。可见,先民已形成将赤色与重要事物挂钩的思维惯性。而记述药物味道则表明时人已拥有运用除眼睛外的其他器官获取经验的意识。

(二)白色

从医学角度入手尚未发现某一功效的择色整体倾向白色的现象,但部分名物对白色的选取符合上古祭祀礼仪。

1. 白色御凶

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96

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97

有木焉,员叶而白柎,赤华而黑理,其实如枳,食之宜子孙。98

上述 3 条引文均可从上古祭祀形制中得到解释。若从上古祭祀礼仪考虑“可以御凶”,则会发现甲骨 文中白色动物多用于祭祖、御灾或祈求生育99。此处天狗白首符合驱邪避灾的习俗。另外,生育仪式祭品为白色雄性动物100,因此“宜子孙”的名物性状出现白色符合祭礼。

2. 白色御兵

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牙虎爪,音如鼓音,其名曰驳,是食虎豹,可以御兵。101

休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䱱鱼,状如盩 蜼而长距,足白而对,食者无蛊疾,可以御兵。102

《说文解字》:“兵,械也。”103兵本义兵器,“可以御兵”即抵御兵器攻击,兵器多用金属,金对应白。

3. 白色已痸

有鸟焉,其状如雉,而文首、白翼、黄足,名曰白鵺,食之已嗌痛,可以已痸。104

郭璞云:“嗌,咽也。《谷梁传》曰:‘嗌不容粒。’今吴人呼咽为嗌,音隘。”105由《证治准绳·咽嗌痛》:“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106 可知,咽反映肝部不适,肝对应木,金克木,金对应白。《张氏医通·咽喉(哽)》:“喉系坚空,连接肺本,为气息之路,主出而不纳。”107指出咽与肺部相连,肺部状态会间接影响咽部,而肺对应金,金对应白。至于痸,郭璞注:“痸,痴病也。”108痴即痴傻,此说存疑。此处的痴当指痸疭,亦作瘛疭、瘈疭,《灵枢经·热病第二十三》:“热病数惊,瘛疭而狂。”109 治疗痸疭需平肝熄风、清心泻火、祛风涤痰。肝于五行对应木,金克木,金对应白。

4. 白色已忧

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尾有鬣,名曰朏朏,养之可以已忧。110

笔者据行文规律及其他文献记载认为“养之”为衍文111 。中医以五志过盛伤害五脏,具体表现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肺在志为忧。”112因此,忧伤会投射至肺部,肺对应白。

5. 白色明目

有鸟焉,其状如乌而白文,名曰鸪習鸟,食之不灂。113

郭璞注:“不瞧目也。或作䂃。音醮。”114骆瑞鹤以灂为昏花近视之病115 。目对应肝,肝对应木,金克木,金对应白。

6. 白色已白癣

橐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修辟之鱼,状如黾而白喙,其音如鸱,食之已白癣。116

以白喙对症白癣是遵循相似律原则的结果,体现了先民的巫术思维。

7. 白色预示疫病

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行水则竭,行草则死,见则天下大疫。117

《素问遗篇·刺法论》:“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118天牝即鼻子,可见古人已经认识到鼻子是疫气的入口。鼻子对应肺,又对应白,蜚之白首将范围缩小至白色在头部对应的器官,即鼻子。

综上所述,约 1/3 的白色系药物可以通过医学或巫术解读其色彩理据,且以巫术解读的比例较赤色大。这一方面说明白色在祭祀活动中的正统地位;另一方面,可由此推测,早期白色在医学领域的运用可能受制于其在巫术中的地位,先民存在习惯性运用白色寄托高阶身体要求的可能。

(三)黄色

相较于赤白两色,其余三色能够与中医理论对应的屈指可数,体现了五色在先民文化心理中的地位高低。接下来分析《山海经》药物叙述中的黄色。

1. 黄色御水

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119

遵循前人观点释溺为御水可解释黄华出现的原因。《冯氏锦囊秘录·详五邪》:“然金生于土,是从后来,兼金中有土,土能御水,无水则火至矣,故为虚邪。”120以土克水,亦符合五行生克关系,土又对应黄。

2. 黄色防妒

有鸟焉,其状如枭而白首,其名曰黄鸟,其鸣自詨,食之不妒。121

同上文栯木所述妒生于脾,脾对应黄,因此黄鸟对应其疗效符合中医理念。此外,黄色在《山海经》植物药描述中均为华的颜色,但黄华药物的功效范围甚广,甚至囊括毒物,愚才疏学浅,尚未领悟其中含义,暂留疑点与此,以就教于方家。

(四)青色

《山海经》中的青色系颜色词包括青和苍。首先来尝试解读《山海经》药物叙述中的青色。

1. 青色御疫

有鸟焉,其状如鹊,青身白喙,白目白尾,名曰青耕,可以御疫,其鸣自叫。122

青耕是为数不多可以御疫的神物之一。上古初民常烧熏莽草、嘉草以驱蛊防病,《周礼·庶氏》:“掌除毒盅,以攻说禬之,以嘉草攻之。”123又《周礼·翦氏》:“掌除蠹物,以攻攻之,以莽草熏之。凡庶蛊之事。”124薰草多呈青色,据此推测此方法作为常识,其色彩被先民符号化,具有象征性。因此,先民在创制御疫神鸟时选取青色为其主色。

2. 青色御兵

有草焉,其状叶如榆,方茎而苍伤,其名曰牛伤,其根苍文,服者不厥,可以御兵。125

郭璞注:“厥,逆气病。”126《素问·逆调论篇第三十四》:“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 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127可见,胃气反其道而上行是造成逆气的原因之一。另外,最常见的气 逆现象为打嗝,中医又分嗳气和呃逆,《金匮钩玄·嗳气》:“胃中有火有痰。”128指出痰形成于胃火。若胃或肝热导致上火,一旦在肺部产生病变,火气就会结合肺热,出现黄痰。因此,黄痰表明体内火气淤赌。《本草纲目·呃逆》:“肾虚气逆,上乘于胃,与气相并也,同橘皮、附子丸服。”129《本草备要·丁香》:“丹溪曰:人之阴气,依胃为养,土伤则木挟相火,直冲清道而上作咳逆,古人以为胃寒,用丁香、柿蒂,不能清痰利气,惟助火而已。”130人体阴气居于胃部,食补过热药物会形成胃火,向上反映为咳逆。综上所述,中医以逆气的根源在胃部,胃对应土,木克土,木对应青,因此牛伤苍文苍伤。

3. 青色对应酸味

观水出焉,西流注于流沙。是多文鳐鱼,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天下大穰。131

“苍”有青色和灰白色两种含义,此处的“苍”当指青色。首先,先秦文献中的“青”含义比较复杂,当它用来形容天空时与苍相通。其次,从《山海经》叙事体例来看,彼时尚未形成完整的间色系统,色彩词都是正色,个别如“赤黑”也是两色相杂而不是间色。有学者猜测,其余没有描述色彩的对象极有可能具有“间色”色彩,为回避主流观念而被隐藏,也因此造成了《山海经》颜色描述的不完整性和选择性132。所以上述引文中的“苍”应当指称正色“青”,而非间色“灰白”。由此,苍文的文鳐鱼其味酸甘,青对应木,木对应酸。

青色系药物占比较低,且多与其他颜色交汇出现,当与赤白两色组合时,青色与药物功效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不占优势。

(五)黑色

1. 黑色已月暴

有鸟焉,其名曰䳋渠,其状如山鸡,黑身赤足,可以已月暴(左右结构)。133

郭璞云:“谓皮皴起也。”134皮肤皴裂的直观原因可归为缺水、寒冷两类,而黑和红分别对应水和火,可补水驱寒,医籍能否印证这一猜想?《太平圣惠方·治唇口面皴诸方》:“夫唇口面皴者,为寒时触冒风冷,冷折腠理,伤其皮肤,故令皴劈。”135气虚复感风寒,寒性凝滞导致气涩津亏血少,不能上荣于唇,导致口唇干燥皲裂。《证治准绳·手足皴裂》:“夫秋冬风寒燥烈,人手足为之皲瘃者,血少肌肤虚,故易伤也。外润以膏泻,内服益气和血之药可也。”136 可见,秋冬天气干燥寒冷,若此时人体气血亏虚则会导致皮肤皴裂。其疗法包含内服外敷,内主增补气血,外主补湿锁水,印证前文猜想。尤其皮肤裂口常在手足,䳋渠赤足更凸显其功效。

2. 黑色消肿

来需之水出于其阳,而西流注于伊水,其中多鯩鱼,黑文,其状如鲋,食者不睡。137

郝懿行云:“李善注《江赋》引此经作食之不种,《太平御览》九百三十九卷亦引作食者不肿。”138笔者认为繁体字“肿”与“睡”形近易讹139 ,此处“睡”当为“肿”。根据“其状如鲋”可知,鯩鱼是鲫属鱼类,鲫鱼确有下水消肿的药用价值,因此鯩鱼黑文当是对这一功效的刻画。

3. 黑色绝育

有草焉,其叶如蕙,其本如桔梗,黑华而不实, 名曰蓇蓉,食之使人无子。140

首先,蓇蓉不实对应其“使人无子”的功效,符合相似律原则。其次,在中医理论中,黑对应肾,《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认为女子七岁、男子八岁时肾气充足,到“天癸至”时即可生育141。由此可知肾主生殖,肾对应黑。蓇蓉黑华指示其对症部位。

4. 黑色安眠

有草焉,其状如术艹,白华黑实,泽如蘡薁,其名曰䔄草,服之不昧。142

袁珂注曰:“经文不昧,王念孙校改不眯;不眯,不厌梦也。”143䔄草黑实与当代安眠药褪黑素的命名理据同理,存在遵循相似律原则联系黑夜以安眠的可能。

从整体来看,可在中医及巫术中为其性状色彩描述做出解释的共计51种名物(沙棠、文鳐鱼及鹿属均经过两次分析),在82种提及色彩的药物中过半数。因此,至少在《山海经》成书时期色彩信息的积累已足以在先民文化心理层面得到反射,使色彩符号化,进而成为传达时人要求的媒介。

结 语

《庄子·田子方》载:“目击而道存。”144这体现了对视觉经验的高度认可。先民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大量视觉经验,成为其理解未知力量及刻画客观需求的重要素材,指导着先民开展实践与精神活动。

《山海经》是反映上古社会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其对色彩的描述有深层次视觉意涵和内在立足点。《山海经》药物色彩可归纳为赤、白、黄、青、黑五个色系,通过五色与五行、五脏、五官、五志、五味、五邪等的对应关系,从中医及交感巫术的角度进行解读,则过半数药物可为其择色理据找到落脚点。《山海经》药物五色除了在“数”上与中医的划分结果一致,其以色彩为媒介连接名物与药效、对症部位的思维模式,在体现中医“形补”理念的同时,也是对相似律原则的运用。可见,色彩附加义内化于先民文化心理,促进色彩符号化的同时彰显先民视觉审美。《山海经》赋予色彩以丰富的内涵,使其从单纯的信息演变为表达先民文化心理的重要工具。

注释(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445871.html

上一篇:张天明中医师参加美国中医科学院举办的大型义诊活动
下一篇:[转载]古埃及的医学与巫术:重估两者的关系
收藏 IP: 223.74.10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0 20: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