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来源:孔庆浩,图娅. 从本体论理解中医的形上特性.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9(6):495-497
摘要:中西医学由于所受的哲学观影响不同而对人体产生不同的认识观念。从中医的形上生命观、形上诊疗观、形上养生观、形上药性观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医的形上特性,并从哲学观分析中西医选择形上形下之别的原因。正确理解中医学的哲学特性有助于促进中医理论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自西医传入中国,许多有识之士就开始了“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学比较”“中医的发展和存废”“中医的现代化路向”“中医理论的实质”等探索,总括而言,是因为遇上不同于自身文化和理论的碰撞与交流,从而产生对中医自身理论特质的反思和研究。中西医学是两套不同的理论体系,其哲学信仰、理论特色、认知方法等都展现出对同一人体下的两种不同身体观。中医的特质是怎样的?中医学理论的人体观和药物观的重心在哪儿?又为何会产生这样的观念和认知结构?如果明白这些,就会对中医理论发展停滞不前,对中医现代化和继承发展定位上的困局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1 形上与形下的概念
《易经·系辞上第十二》:“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字,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解说:“形者,象也。”《周易·系辞》曰:“象也者,像此者也。”即形是指能表现象的有形之体,能表现象的形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就是形质,也叫器,器构成形,形可表现象,象的表现规律是道,所以形而上的是道。朱子云:“凡有形有象者,即器也,所以为是器之理者,则道也”(见《与陆子静书·文集》卷三十六)。又说到:“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语类》卷九十五)。可知形上的道是一抽象的原理,无形无影。纵观中医理论,其在生命观、诊疗观、药物认识、养生观等都体现出形上的特质。
1.1 中医的形上生命观 中医认为人体不是独立于自然的个体,而是生于天地又和天地合一,不能分割,时刻和天地沟通融合的生命。且形体是受天地法则所支配,所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故只有了解天地法则,才能了解生命,所以中医生命观重点是探讨形上部分,用的是形上方法,言天验人,言气彰物。所谓“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藏六府之所以应天道。”(《灵枢·经别》)
中医所认识的生命是有动态时空特性的,而非固定不变的,中医认为脏气会随四时阴阳变化而变化。“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灵枢·本脏》)正如朱丹溪所云:“天地之气,以五行更迭衰旺而成四时,人之五脏六腑亦应之而衰旺。”这充分体现了中医生命观中的时空形上特性。
中医的生命观特点还表现在形神一体上,但在形神关系中,又强调“形为神之体,神为形之用”,神起主要作用,对形体有驾驭之功,所以放在“君主”的地位:“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素问·灵兰秘典论》)。又《内经》中“神去则机息”(《素问·五常政大论》)一语,简明地指出了人身之神主导人体气机运转的重要作用[1]。可见,在形神一体的关系上,中医仍然重视形上之神的重要作用。
中医的藏象学说更是充分体现出了中医的形上特性,中医不言实体之脏腑而言藏象,因为中医重视的是形上之思辩。而当中的藏,不是古人从解剖得知的身体内哪个具体部位,更不是现代解剖下具细分割的藏腑器官,而是指代着能产生客观征象表现的内在相关单元。例如言肝之藏象者,不是指由体内解剖所见的肝器官所产生出来的象,而是能产生升发功能,连系于爪、眼、筋,与怒相关情绪表现的,应于春天等的一系列归于肝系统之象。要能产生这一系列肝之藏象,其在内不只牵涉到解剖下的肝器官,而是一系列相关的器官物质结构参与其中,这一系列可命名为肝藏象单元。至于这一系列的肝藏象单元到底包括哪些具体的组织、物质,这就不是中医理论考究的重点了。不以生命实质探索为终极目标,而以自然整体状态下的人之生命现象研究为最高目标是中医的形上特质。
1.2 中医的形上诊疗观 在诊断方面,中西医都是从接触人的客观实体开始,从了解人的症状和表征开始,但思考点则不同。 中医是从形体所表现出来的象来思考背后的理,即形上之理,而西医则是从形体表现的症状为线索,希望找出内在的本质结构变化源头,即形下之器。所以中医的形上诊断是“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气之虚实”(《灵枢·本神》),“夫脉者,长则气治,短则气病……代则气衰,细则气少”(《素问·脉要精微论》),即从形而了解气,气是形上之理,重心是在论气,不是在解构形体。论气之后,才可产生出治疗原则,例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而最重要的是“法则天地”“以平为期”,这些治疗观都体现了形上特点。
1.3 中医的形上养生观 中医的养生观除了具备未病防病、既病防变的大原则外,更具备其自身的形上特色。“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体现了顺应自然和沟通自然的形上时空性。另外,中医养生十分重视调摄精神,“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1.4 中医的形上药性观 中医认识药物,除了经验尝试和积累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形上思辩以认识药性,从而形成一套能在形上“气”的层面描述药性的形上观。而在认识中药的形上观中,同样的以形知象,以象知气。如清·徐大椿认识辛夷:“辛夷与众木同植,必高于众木而后已,其性专于向上,故能升达清气,又得春气之最先,故能疏达肝气,又芳香清烈,能驱逐邪风,头目之病药不能尽达者,此为之引也。”[2]观察现象(高于众木),感观现象(芳香清烈),联系时空关系(得春气之最),重视形上思考,忽略形下物质成分是中医药认知结构的特质。
可见,中医的形上特质在中医药理论中占主体位置,虽然《内经》《难经》中也对人体的形体解剖有一定记载,但显然这不是内经的核心思想内容,更不是中医的核心关注点。虽然像王清任那种重解剖结构而批务虚的观点在中医发展史上也偶有显现,但这些思想仍不成主流,这只能说明,中医二千年来的思想是一脉相承地重视形上之道部分,至于形下之器部分,即人身之解剖实质结构,只能说是有涉及,但不是重点关注。造成这个形上之思的选择是深受中国哲学的本根思想观所影响的。
2 中国哲学观的影响
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是探讨自然万物最普遍的原理规律及认识此种原理的方法之学问。不同民族对世界事物各自有其不同的看法,文化哲学观的差异决定了人们看事物的层面、思考的角度和认知事物的思维方法,从而产生出不同的事物观和相应的知识。中医理论植根于中国文化哲学的土壤之中,其认知人体的观念和方法,必定是深深体现出中国哲学观的特质。因此,要认识中医理论的特质、形上生命观的源流,必定要从其思维观念的源头即中国古代哲学的世界观着手。
中国哲学的本根观念对中医的形成有着决定性影响。本根即指一切事物之本原,宇宙之根本。中国哲学认为它是无形的,形上的,具有决定和调控有形之物的性质和表现的作用。《庄子·外篇》说到:“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庄子·知北游》)。“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庚桑楚》)。可见,中国哲学的本根论,是认定“本”必是无形的,且能生化有形之物体的,物只是末,“以本为精,以物为粗”(《庄子·天下》)。“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淮南子·原道训》)。“有形出于无形,未有天地能生天地者,至深微广大矣。”(《淮南子·说山训》)正是由于本于无形,那强调治病必求于本的中医观自然深受中国哲学观所影响,研究和认识人体不是重视在形体的结构物质之上,而是在其所表现的象及象背后的无形之“气”的层面上,即形上之道,形上之用,和形上之神。所以《内经》强调“粗守形,上守神”(《灵枢·九针十二原》)。“运于无形之谓道,形而下者不足以言之”(《正蒙·天道》),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观念,也是中医核心的人体观。历代医家在认识人体方面都从这形上之本来探索,所以,中医讲天人合一,重视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强调天人相关的五运六气学说,有气血经络虚实的特色概念,重视脏腑之象,而不重视脏腑之器。
3 重视形上还是形下,是中西医学的本质区别
由于中西哲学观的不同,直接决定了中西医学的不同人体观和探索重心。面对同样的现象,中医是往上思考,由象知气,言气以彰物,而西医是往下分析,通过症状来寻找器的证据。这是因为中医的本体论是元气论,而西医的本体论是原子论。原子论认为,要研究认识任一事物的本质,首先要探究构成这一事物的原子,从而在方法论上,近代科学便普遍地运用解剖、分析、还原的方法去探明事物的原子及其构成。[3]
例如临床上,当一个感冒患者前来求诊,主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流清涕、咳嗽,对此中西医两者感兴趣的地方就有明显差别:中医会直接思考这些症状是什么征象性质,反映了什么理,是风寒还是风热;而西医则对其由什么致病物质引起、身体有什么结构改变感兴趣,于是会送到实验室去看,关注的是物质,不是现象。这是因为,在西方哲学观念中,“现象现而不实,本根实而不现,现象与本体是对立的两个世界。中国哲人决不认为本根实而不现,事物现而不实,而以为事物亦实,本根亦现,于现象即见本根,于本根即含现象。”[4]
所以,中医可从根本上跨越了认知物质的藩篱,而直接从现象中把握本质,且在中国哲学信仰中,这本质本是无形的,是形上之道,而非形下之器。西方哲学把追求至原子结构层面的方认为是根本所在,那科学仪器的进步就是让其可更深层地认识人体之根本,但对中医哲学而言却是没有根本上的意义。
4 结 语
中医的形上特质是中医理论的特点,重视人的形上性是因为中国哲人的哲学观以无形之气为本,且气与物,现象与本质是合而为一可沟通的,正因为如此,中医可以不依赖科学仪器而能直接通过生命现象来把握生命本质,通过自身理论指导复杂的中草药合理配对,产生良好效果,以防治疾病。“有诸内必形诸外”是中医实践的哲学信念。西医因能展现出实体证据,往往较容易为现代人接受,也就容易占有科学之名的主要地位,而中医往往因为虚无而且难以把握和理解,而容易给人以玄的感觉,自然较难争上科学之主要地位。但正如韩启德院士说到的:“不科学不说明它不正确,科学并不等于正确”。二千年来的实践证实中医对形上之本质的追求是有其合理性的。其实世界的知识应当分为阴面和阳面,正如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在阳性显现层面上,有展示物质变化过程之用,但在阴性隐藏层面上,却有阐明万物义理的作用,更可从整体动态中把握人与万物的关系。从医学模式和理论特色看,中医学更有可能对人体生命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要发扬和实现这种影响,必须充分理解和发掘中医的形上之道,这是中医的根本特色。正如清代名医张锡纯说到的:“西医尤当精研气化(如脏腑各有性情及手足六经分治分主六气等),视中医为形上之道,而非空谈无实际也。”[5]
参考文献(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6: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