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决定人类认知过程的若干要素

已有 1159 次阅读 2024-3-31 11:55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何谓认知?即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也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就是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要素起决定作用呢?

一、权威

人们对许多行为与意识的认识,乃至对更多事物、事情的认识,都是源于某些特定的人物、机构、材料。这些人物、机构、材料主要是父母、教师、政府、信息发布者(各种新闻媒体)、具体信息(各种新闻、书籍、期刊文章等)。例如,父母告诉孩子,要小心不能淋雨,否则就会生病;教师告诉学生,上课要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这样才能学好功课;课本上写着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了铁球实验,证明一大一小两个铁球在同一高度释放,将会同时着地;期刊文章介绍,用电极刺激脑内的特定区域,个体会有温暖的体验。

显然,这些都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但是,把权威人物或机构做为认知的起点是有其局限性的,无论权威人物或机构如何言之凿凿,并非一定就对。科学发展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与权威人物或机构斗争的历史。另一方面,如果对权威人物或机构毫无信任,那么个体也将陷入虚无主义,也就不会听课学习、读书看报了。同时,权威人物或机构之间的意见又往往会出现分歧,让人感到无所适从。

二、逻辑

逻辑是认知的一种重要途径,是从数据、资料得出结论的重要方法。同时,逻辑也是思维的规则,是经过思维获取正确认识的途径。因此有一个推理和判断的过程,与权威信息不同的是:前者经过自己的思考,而后者提供的是一种病人思考后的结论。

使用逻辑在对人类行为做出正确结论方面通常是很关键的。需要注意的是,作为认识行为的一种方式,逻辑是有其局限性的。例如,在推理和判断的过程中,必须严格地执行逻辑学规则,稍不谨慎就会导出错误的结论。人们有时候带有自己的主观愿望,一不小心就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甚至于,数据、资料的来源就不可靠,很多权威人物或机构也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巨大的现实诱惑常常浸淫于我们的主观愿望中。

三、直觉

人们遇到陌生人时,往往能在几秒钟内品评其好坏。这种品评就是直觉,即以自发过程、本能过程而非逻辑或推理为基础的认识方法。直觉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进化适应的作用,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持续不断地运用直觉做出各种各样的必要结论。例如,假设在一个红绿灯的路口看到一辆迎面而来的汽车,个体会在半秒钟的时间里,做出一个生死抉择。他/她是如何抉择的?这种抉择可能基于若干因素,包括交通灯是否已经变为红灯、汽车的司机是否已经看到自己、汽车是否已经减速、自己的行动速度等。

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人们的很多常识都来源于直觉。常识的一个特点是,强调一个人的判断与更多人的态度、经验的一致性。例如,刚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往往想用自己的科学知识来改进工作方法,但是原有员工通常抵制这些与常识不同的方法。毕竟,他们的方法在大学毕业生到来之前都是顶用的。常识也就是许多人都赞同的实用智慧,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特定的经验。

常识做为认知行为的依据,有两个方面的局限。其一,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常识的标准不同;其二,常识判断信念或实践的标准是其有效性。有经验的员工告诉大学毕业生不要用他的科学方法,是因为老的方法很管用。依照常识,不需要对一项实践进行系统地检验其理论解释,只要某种实践管用,这种实践就保留下来,而其中的原理就被认为是正确的——虽然,原理是什么可能根本就不清楚。这一原理有时可能是有用的,但并不能预测这种实践何时管用何时不管用。正因为常识有这样的局限,通常与科学知识相互矛盾。

尽管科学往往与常识或直觉相矛盾,但不要认为进行科学研究就要完全抛弃常识。实际上,科学最终以常识为基础。解释某一现象的理论可能有多种,科学家接受的是符合其常识的理论。这里的关键之处在于科学家的常识与外行的常识是不同的——科学家在类似问题上的背景使之依照特定的科学理论进行思考。外行者有不同的背景,他们可能觉得科学家的理论是荒谬的。由于外行没有共同的背景,他们的常识通常是各不相同的。

四、完形

人们在对他人行为或意识的认知过程中,经常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需要、认知风格等形成一个、一些或一套理解,并且深信不疑。这种认知方式,是完形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一种人类心理运作的形式,对于刺激乃至个体的行为与意识特征进行自动添加。例如,契诃夫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里面描写的庶务官切尔维亚科夫,就是完形了很多细节,形成对三品文官布里扎洛夫将军的认识的。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完形,产生了大量对他人行为与心理的解读。康德及完形主义心理学家指出,人类的数学知识、道德知识、因果关系、似动现象等,都是通过完形得来的。

五、科学

科学是一个有多种含义、多种用法的词语,如果从认知行为的角度来使用这个词语时,即科学方法。

首先,科学作为认知事物的方法,其实不是一种,而是多种。其次,人们容易理解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却不易理解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

科学与其他方法(权威、逻辑、直觉、完形)的唯一区分性特征就是客观性。科学处理的现象是任何人都能观察到的。科学不能处理那些只有一个人或少数人才能观察的现象。客观性使科学成为认识和理解现象的一种基本方法,普遍适应的方法。它的主要特征就是客观观察,即其他知觉正常的人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将会得到相同的观察结果。

不过,科学中的客观性往往被人误解。它并不是说科学家观察到的必然是真实发生的。客观性,强调的是其他人与观察者一道观察,可以看到相同的事情。当观察是客观的,并被详细报告时,它们就能成为别人参照的资料。别人能够重复相应的程序,看能否观察到相同的结果。因此,认真记录、清楚而准确地报告是科学的一个关键部分。这样的文本材料能够让别人跨越时空的限制,进行他们自己的客观观察。

当然,这一标准并不排除其他方法的重要性。科学家开始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也是基于他们所信奉的观念,而这些观念深受当时权威、逻辑和常识的影响。科学家之所以是科学家,是因为通过科学研究,能够让他们在客观获得的经验证据的基础上改变已有的观念。

权威在科学中的作用也是下降的。权威在科学中的作用与其他人类活动不同。例如,在学术研讨会上,本科生、研究生都可以提交论文挑战最有影响的科学家的理论。这种挑战可能并不成功,资深科学家的观点会更受关注,但讨论的焦点将会是挑战者的研究方法是否合理、研究结果是否有逻辑。如果挑战者提供的合理论据是建立在可接受的观察之上的,那么其他科学家就会重复这样的观察。如果这些重复的观察能够成功,资深科学家的观点就会被挑战者的观点所代替。

总之,权威、逻辑、直觉、完形、科学这些方法,不是完全互斥的,类似心理学中常说的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的关系,采用调查法,自然也采用了文献法,但是,一篇论文如果采用了调查法进行研究,就可以不用再说采用了文献法。同样地,采用实验法,自然也采用了文献法,甚至还采用了调查法(实验中的材料是问卷或量表),此时,也不用再说采用了文献法、调查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427651.html

上一篇:科学为何姗姗来迟(5)
下一篇:《融合观——中西医融合观之三》简介
收藏 IP: 223.74.153.*| 热度|

2 宁利中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7: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