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来源:神经科学论坛,2023-06-04 00:09 安徽
论坛导读:William Osler是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创始人之一,被认为是现代医学之父。他建立的住院医师制度影响了现代医学。他成书于1892年的《医学原理与实践》是沿用至今的经典教材。此外,他还是一个“文艺复兴式”的医学教育家,提出了“先有仁爱, 再重技艺才是认识论上的医学之道”。William Osler开创了“病床边教学”观念,建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临床医疗及教学活动中的“实习学生制度”。他认为医师不仅应掌握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人文素养。这位“现代临床医学之父”,把对人类的热爱与关怀融入到了自己一生的行医与教学生涯。Osler认为医学生不仅要拥有生物、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更需要人文教育的熏陶。他常提的临床医学教育三部曲是“由病人开始,自病人引申,于病人完成”,完全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教学。他说“行医是一种艺术而非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行业。在这个使命当中, 用心要如同用脑”,用“心”即指对病人热忱、设身处地、无微不至的关怀。Osler倡导和引发了二十世纪医学教育在人文方面的重要变革,也对医学人文教育在21世纪进入叙事医学时代产生了重要影响。
To study the phenomenon of disease without books is to sail an uncharted sea, while to study books without patients is not to go to sea at all.——Sir William Osler, 1849–1919, Professor of Medicine, Oxford
威廉·奥斯勒(William Osler,1849-1919),加拿大医学家、教育家。1849年7月12日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邦德海德镇,1919 年12月29 日卒于英国牛津大学。1872年毕业于麦吉尔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873年赴伦敦大学生理实验室进修。先后任麦吉尔大学医学院生理学讲师、内科教授,并被聘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内科学教授。1884年任费城临床医学会主席,1890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11年获颁男爵爵位。他改革了临床医学教育,著有《临床内科原理》。此书是内科标准教科书,曾多次再版并被译成多国文字。他是《内科学季刊》的创办人之一,主要著作还有《近代医学之进展》。他还收藏有大量古代医学书籍,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奥斯勒图书馆。
William Osler(威廉·奥斯勒)是加拿大医学家、教育家,被认为是现代医学之父。他建立的住院医师制度和床边教学制度在西方医学界影响深远,至今仍是世界医学界基本的制度组成;他文艺复兴式的多才多艺形成了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传统;他的很多言谈和论点仍被医学界广泛引用。
1849年7月12日,William Osler(威廉·奥斯勒)出生于加拿大Ontario(安大略省)Bond Head(邦德海德镇)的一个英国传教士家庭,是这个有着9个孩子的家中最小的儿子。在那里长大直至1857年。父母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继承父亲的衣钵,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教士。威廉的成绩和体育都非常出众,但15岁时,他由于辱骂老师、搞恶作剧等原因被学校开除了。他的父母对此非常无奈,其时又正逢他所参加的星期日教会学校轮到他在仪式上念祷词。站在祭坛上面对济济一堂的教众,他大脑一片空白,将背好的台词全都忘记了。他的父亲在给自己母亲的信中写道“他(威廉)显然是个不算优秀但也不太糟的男孩”。童年时期,父母为了他没少操心,却从未放弃过对他的教育。身为教区教师的母亲,用耐心爱心和言传身教慢慢感化了威廉,随着年龄的增长,威廉渐渐褪去了青涩、淘气的外衣,变成了一个行为举止端正的好孩子。
1874年10月,William Osler回到加拿大,在母校麦吉尔大学医学院担任讲师,教授生理学、病理学和医学。1875年春,他被提升为同一研究所的教授。William Osler在麦吉尔大学一直工作到1884年。在这期间,他很受学生的欢迎,特别是在介绍现代生理学教学方法方面。
同时从1876年开始,他开始在蒙特利尔总医院天花病房担任病理学家,随后进行了大约1000次尸检,这期间他编辑发布了蒙特利尔总医院的第一份临床和病理报告,提高了医院生理学和解剖学的研究水平。同时他利用尸体解剖室作为实验室,继续研究淡水生物和寄生虫,并研究1878-1880年间爆发的猪瘟。
他还建立了一些医学会,并鼓励麦吉尔和蒙特利尔兽医学院建立更密切的关系。此外,他在不同的医学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主要写临床医学、病理学和兽医学。他还制备了重要的标本保存在博物馆里用于教学和研究。
他卓越的成就为他赢得了在加拿大和美国的巨大声望,因此他于1884年被任命为宾夕法尼亚大学临床医学教授。
1884年10月,William Osler移居费城,从事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新职位,此时他已经在美国家喻户晓。在费城他继续深入研究病理学,同时进一步深入他的临床活动。同时,他也努力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在全国范围内成为一名著名的医学教师和一名临床研究人员。
1889年5月,William Osler离开费城,成为约翰霍普金斯的主任医师,与其他几位名医一道,创立了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除作为医生外,William Osler也作为医学教授参与教学活动,1892年他出版了著名的教科书《医学原理与实践》,这本书在当时乃至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堪称现代临床医学的最重要教科书。
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作的几年是他人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光,短短几年间,他就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发展为医学教育的殿堂,并且将世界的医学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他的临床和教学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施展,也得到了极大的尊崇,被称为JH医学院四位创建者(the big four)之一。他建立了美国今天的医学教育制度,开创了世界医学的新纪元。他深信医学院的学生必须首先具备一般大学的毕业资格,除了要求学生拥有生物、物理和化学的基本知识外,他并不限制他们的专业。相反,结合自己的经历,他鼓励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熏陶。他说:“我们要称为文艺复兴式的人物,是另外一种学生,是那种心怀理想、眼界开阔,于历史渊源做过深入涉猎,能够洞察生命底蕴的人”。
他堪称所有医学生甚至是所有人的楷模。在奥斯勒的制度中,学习的第三年,所有的学生都要进入病房进行“病床边”的训练,他们要记录病史、查体和进行实验室检测。他同时引用了德国的住院医师制度和英国的实习生制度,要求所有的医师都要先经过7-8年的全职住院医师轮转培训。住院医师被要求全天住在医院之中,除了休息就是待在病房,事无巨细、全方位的监护病人。他们过着严格的近乎修道士的生活,而这在严格治学的威廉看来,正是“无敌的、彻底的医学考试”。唯有经历过这样的磨练,才能成就对得起病人的合格的医生。在教学之外,奥斯勒医师还勤恳的著书立说。他刚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时实验室和诊所还在建立当中,医学院还没有开始招生,他利用空余的时间,编写了《医学原则与实务》(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Medicine)。1892年此书出版并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医学院教科书。在英语社会中,奥斯勒医师一下子声名远播。与一般的教科书不同,这本书不仅学术性强、知识面广泛,而且语言风格明快风趣。这本书经历了多次的再版和翻译,是当时最为流行的教科书。这本书还有一个奥斯勒始料未及的美好故事。
1904年,在英国访问时,奥斯勒受邀出任牛津大学钦定讲座教授(royalappointment,the Regius Professorship of Medicine at Oxford University, England)。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多年的超负荷教学、写作、工作虽然让他到达了名誉的顶峰,但这占用了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年届60的他有些体力不支。于是在妻子的坚持下,他决定告别自己一手创办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回到祖籍工作。在即将离开自己服务了16 年,见证了自己人生辉煌的约翰霍普金斯时,他发表了一篇演说“定期退休”。在这篇演说中他主张,人的创造高峰是从25岁到40岁,过了这个阶段就应该从较高的职务上退下来,转而鼓励并提拔新人。他鼓励在教授中培养一种“来去自如的游牧精神”,他认为任何人才在一个位置上呆的过久了,难免就会停滞不前影响发展,如果一个人年纪增长了而自我认识却退化了,往往会产生自满的情绪,“重大错误的政治与社会政策、全部的坏诗、多数的烂画、大部分的糟小说以及不少不入流的布道与演讲”大多都是六十岁以上的人创作的。这又是一个“奥斯勒式”的极富创新性的观点,可惜这在当时受到了许多的误解和争议。但奥斯勒并不在意,他以一贯的宁静面对时人的诟病,微笑着等待后世的评说。
事实证明,他所提出的问题,在今天的社会中仍是一种痼疾。在演讲中,他还回顾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建立以来的发展和进步。这所医学院简直像是他的孩子,他说,“就我个人来说,一生中最感到骄傲的事,就是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院的临床体系与学院的实习教学结合起来。我的墓志铭——虽然不急于一时——不要别的,只要说我在病房中教导学生即可,因为,到目前为止,在我的心目中,这乃是自己做过最有用、最重要的事。”一位大医生、大科学家,在总结自己的人生的时候,最引以为豪的,不是自己数不清的研究成果,不是自己荣获的奖项,不是自己获得的名声和权位,而是教育事业;主动退下工作岗位,不贪恋、不后悔,只是轻轻松松的一个转身——这种胸襟和态度,足以令所有人动容。
在牛津大学就任后,他一星期只上一次课,其它的时间都用在期刊的建立、学会的建设和图书馆中,真正如自己在演说中所提出的那样,退出第一线的工作,着重于培养新的人才。他在牛津大学还以好客著称。他在牛津的家被称为“张开的双臂(Open Arms)”,因为他非常好客慷慨,对所有来牛津访问的医生、学者和学生,他都毫无保留的与他们分享他的时间和观点。他这个阶段的演说重心由之前对医学生、医生的教育转移到了医学的人文主义上。他谆谆教诲行医的人,包括医生和护士,要“贴近医学的人性面”。科研之外,他将他的8000多册图书都用来建立图书馆,在他死后,又将整座图书馆捐给了自己的母校麦吉尔大学医学院,他和妻子的骨灰都安放于这座图书馆中。
1911年,他被英王乔治五世颁绶男爵爵位。
1917年,他唯一的儿子在欧洲战场殉职。奥斯勒心灵的创始在他剩余的年月内都没有恢复。
1919年12月29日,他因急性支气管性肺炎卒于英国牛津大学。去世时年70岁。当时流感正在欧洲和北美大陆蔓延。老爵士坚持要求为其诊治的医生对其进行尸体解剖,最终证实死因为肺炎。
1925年由Harvey Cushing撰写的第一本William Osler传记出版。
1994年进入加拿大医学名人堂。
作为一个“文艺复兴式”的人物,奥斯勒医师的演讲以及著作都是引经据典,内容丰富,辞藻优美,充满睿智,发人深省。
现今困扰我们的许多医学问题,他都早已给出了答案。
行医究竟是科学、交易、行业、专业还是某种综合体?
奥斯勒在《行医的金科玉律》中是这样说的:“行医,是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艺术。它是一种专业、而非一种交易;它是一种使命,而非一种行业;从本质来讲,医学是一种使命、一种社会使命、一种人性和情感的表达。这项使命要求于你们的,是用心要如同用脑。”这句话在不同的场合受到很多引用。
确实,从我们选择做医生的那天起,我们就应当认识到,医生并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我们为了拯救生命而来,这就赋予了这个职业一种“神性”。我们面对的不是机械也不是冰冷的石材,面对着一个个热血沸腾的生命,要求我们不知是用脑子去思考该怎么治疗,还应该用心去感受,去帮助,去安慰。
奥斯勒坚持病人应当受到人性化的对待,而不应当被作为一个“有趣的病例”来对待。他说道:“你们即将要面对的,是一个生活在沮丧之中的人,你们活得比他快乐的多,碰到你们,他少不了会无理取闹,不免会扰乱了你内心的宁静;这个人的前途未卜,不仅要靠我们的科学和技术,他也跟我们一样,是一个有血有肉、怀有希望和恐惧的人。”
作为医生和医疗保健工作者,尽管社会两极分化日益扩大,但我们有独特的机会帮助改善医患关系。为此,医生可以培养医患关系,首先确定和探索他们自己的哲学信仰如何塑造他们的临床接触和能力,以促进改善患者痊愈。医疗机构还可以提供研讨会和大查房,以促进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的对话。此外,医学院可以整合课程,帮助医学生解决病人护理背后的精神、心理和伦理原则。
医患关系源于沟通,100年来皆如是,唯一的方法,正如奥斯勒所说——守住一片纯良的宁静 (Aequanimitas)。
所谓宁静,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冷静与专心,是暴风雨中的平静,是在重大的危急时刻保持清明的判断,是不动如山、心如止水。
有了这样的素质,面临病人病情的瞬息万变时,才能不受影响的专注于专业上的考量;在病人无理取闹时,才能平心静气的去包容处在病痛中的人。
奥斯勒还给医学工作者布置了人生的三门功课:碰到无足轻重的冒犯时,当学会沉默以对,养无言之品,消有形之怒,埋首工作,心地自宽;我们的存在并不全然是为了自己的生命,而是要让别人的生命得着更大的快乐;高于生命的法则若要得以俱足,唯有依靠爱,亦即仁慈。
医生应当是不竞争、不喧嚷的,他们的天职就是抚伤、救穷、治病,最好的医生也是最不为人所知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1: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