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来源:匠心书局,2017-08-11 15:58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云存储等技术的发展,21世纪已经迈进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兴起,使得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不可避免地受到巨大冲击,历史学也不例外。
在大数据的时代,史学研究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体现为历史学的史料样态、研究客体与主体、研究方法、史学传播形态等的多元化态势。
趋势一:史料样态的多元化
新史料的发现与运用,是史学发展的重要原动力。傅斯年先生指出:“史料的发现,足以促成史学之进步,而史学之进步,最赖史料之增加。”近百年中国史学的进步,得益于甲骨文、金文、简帛、敦煌遗书、明清档案等各种新史料的发现和整理。
当代西方史学观念的更新、新领域的开拓等,也与新史学“史料之革命”密不可分。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信息革命,将会在史学领域引发一场新的“史料革命”。
大数据时代的“史料革命”具有两重含义。
其一,史料的种类与数量大幅度增加,其样态更加多元。除了传统的文献、考古资料外,举凡保留过去信息的文字、实物、图像、影像、口述等资料,都有可能进入史家的视野。
特别是过去不被注目的官方或民间资料被源源不断地发掘出来,诸如法庭记录、公私账本、病历档案、交通信息、学籍档案、婚姻登记、死者遗嘱、家谱、日记、书信等,都可以成为新的史料。
其二,纸质史料被大规模数据化、信息化。迄今为止,历史资料数据库建设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各种大型的历史文献综合数据库、中小型或专题的史料数据库、新史料的数据库层出不穷,为更大规模的史料数据库建设奠定了基础。大数据的优势在于它能使传统数据加速演化,使各个子系统中数据突破个体和局域,进入巨大的整体网络系统中。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广泛运用,构建大样本、长时段的大型数据库进一步加速,最终会出现可以提供史料存储、检索、计算、分析、传输功能的超大型史料数据平台,从而为最大限度地发掘与利用史料提供便利。不过,大数据具有体量巨大、价值密度低等特点。
因此,如何从海量、复杂的数据中去芜存精,获取价值密度相对高的信息,对史学研究者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鉴别能力、研究方法等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趋势二:研究主体与客体的多元化
史学研究的主体是指从事史学研究实践活动的史家个体或集体。传统史学的研究主体是接受过历史学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研究工作也多以个体研究的形式进行。
大数据时代下,海量史料的分析与处理,以及呈现历史的多维度特征,客观上要求史学家与其他学科专家交流合作,形成跨学科研究集体。同时,大数据史料的跨地域、跨国界共享性,也有助于研究人员组成跨界研究团队,分工合作完成大规模的专门课题,集群研究将成为史学研究的一大趋势。
此外,大数据时代下,非专业人员也能便捷地获取历史资料,以不同形式参与史学实践活动。非历史专业研究的角度、视野与见解,对历史学专业的研究,既会形成一定冲击,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史学研究客体即史学的研究对象。传统史学的研究客体主要是政治史、军事史,关注的重点是“精英人物”。随着历史视野的拓展,20世纪的新史学研究范围日益宽广,史学研究不再局限于政治、军事领域,而是扩充到几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层面,尤其注重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史学研究的范围更是从精英阶层转移到普通民众,从宏大的政治、经济结构转移到日常生活的各个现实方面、从宏观历史转移到微观历史。
大数据时代海量历史资料的数据化、数据共享的便捷化及其数据使用的智能化,前所未有地拓宽了史学研究的视野与范围。传统的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等进一步向新政治史、新经济史、新思想史转型,人口史、环境史、心态史、医疗史、日常生活史等新史学方兴未艾。
其中,反映普通社会群体及其生活状况的社区史、工厂史、村庄史、企业史、家庭史、女性史、儿童史、教堂史、监狱史、学校史、农民史、游民史、工人史、知识阶层史等,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大数据超越地域、国界的共享使用,也使全球史、区域史成为新的研究方向。
趋势三: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大数据不仅拓展了历史研究的领域,还会促使历史研究方法更加多元化。
大数据将使史料检索、分析的手段与方法发生重大改变。史料检索方面,“初步掌握大数据技术的研究者,可以通过使用一组标签编组、分类和检索史料,并可以通过合并多个搜索标签有效地过滤用于历史研究的资源”。
史料分析方面,各种大数据分析法将被更加广泛地运用到史学研究中,如关联分析法、预测分析法、非线性分析法、量化比较法以及E考证方法等。研究者通过大数据的检索、分析方法,可以从海量信息中获得常规方法无法得到的新史实与新认识。
当然,大数据分析并不能代替常规的史学研究,计算机完成的只是基于数据的概率与趋势分析,研究者还需要进一步运用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对相关命题进行分析与研究。
大数据时代的史学研究方法趋于多样化,特别是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研究、长时段研究、跨学科研究、比较研究等越来越得到重视。
首先,大数据在片段数据、海量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碎片化重组,能够揭示难以处理或无法预知的史学课题。经过碎片化重组,大数据具有了整体性,整体分析的方法更能凸显其优势。大数据为微观与宏观相结合、长时段的史学分析提供了便利。
其次,众多史学新兴领域的开拓,使跨学科研究成为必然趋势。史学家重视借鉴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对相关课题展开研究。
另外,史学家能够共享世界各地的学术资源,可以便捷地展开文明体系、历史进程、历史现象等的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法因此而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当然,在具体课题的研究中,各种研究方法往往是交互、综合使用的。研究视角、方法的多样化,将有力推动史学的创新与发展。
趋势四:史学传播形态的多元化
传统的史学传播,以书籍、报纸和期刊等纸质媒介为主。大数据时代的史学传播,以网络媒介为主。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史学信息,构成了大数据时代史学传播的多元格局。
在大数据时代,学术成果的网络呈现已成为常态,历史学也不例外。依托网络数据技术,一些大型学术数据库收录了海量的史学成果且实现了搜索引擎功能。一些史学网站也应运而生,在线呈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主题的文献、考古、口述、图像和视频等资料。
微信等新媒体、博客等自媒体成为呈现史学信息的新平台。大量的网络公开历史课、慕课等也拉近了历史教育与民众之间的距离。通过网络媒介,专业或非专业研究者、普通大众实现了对历史信息、史学成果的平等共享。
在历史文化的网络传播过程中,社会民众的角色定位发生了重大改变。他们不仅是历史知识的接受者,而且是史学实践的积极参与者。他们常常以口述或文字的形式把自己的生活和经历记录下来,而成为新史料创造者;他们常常从非专业的角度对历史现象进行解读,而成为历史解释者;他们也常常对专业人员的研究著作和成果进行评论,而成为历史评论者。大数据时代,史学从学术殿堂走向了普通大众。公众史学、口述史学等新兴领域得以勃兴。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史料革命”、史学研究视野与方法的创新、史学传播方式的更新,史学观念与理论会更趋丰富,同时也将形成更多不同风格与取向的史学流派。
总之,多元化是大数据时代史学发展的潮流。陈寅恪先生曾指出:“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此潮流者,谓之预流。”
面对大数据时代史学发展的新趋势、新潮流,历史学家一方面应当具有创新意识,自觉掌握并利用新的科技手段与方法,跟上历史学的科学化步伐;另一方面也应当坚守历史学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扬历史学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在历史学的多元发展格局中,历史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不会相互排斥、互相取代,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7: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