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来源:大成武昌 2023-12-30 08:03 发表于湖北
惟楚有才、大学之城,武汉因经久不衰的文教传统而闻名。但论到教育,三镇中首推武昌。
明清以来,武昌教育伴随中国社会的深刻巨变,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从封建科举制度下的教育,历经近代学校教育的兴起,到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弘扬民族文化,传播近现代文明,培养各类人才,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武昌因此成为湖北重要的文化教育基地,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文脉绵长
中国传统教育始于先秦时代,两千多年来,科举考试制度和书院制度以及推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传统,传承了中国优秀文化,培养了众多精英人才。
初建于明正统九年的武昌贡院位于凤凰山南麓,清雍正前,是湖北湖南乡试唯一场所。
此外,还有始设于明洪武二年的江汉书院,以及明弘治十一年后迁建于贡院之西凤凰山下的江夏县学,都曾在武昌的教育史上承担重要职能。咸丰八年(1858),总督官文、巡抚胡林翼檄府州县绅富捐资重建贡院与牌楼,曾国藩重题“惟楚有材”匾额。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教育科学的传入与引进,中国的教育面貌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西方教会在华通过办学校培养传教人员,传播西方文化,培植亲西方势力,传入昙华林地区的是近代西方学校教育。
以昙华林的近代教育史为例,就是一部中西教育全面接触、冲突、吸收和融合的教育史,在被迫接受和主动探索中,教育事业开始转型。
武汉的仁人志士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立体的近代教育体系,昙华林地区的各级各类学堂是重要组成部分。从幼稚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留学,层次齐全。从师范到外语(方言学堂),从文科、法政到农、工、商、测绘、医、军、警等,门类齐全。
从幼稚教育到女子教育、节妇教育,从青少年教育到成人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图书馆、报刊、出版),受教育人群齐全。
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从西式教育到本土教育,充分显示了昙华林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沃土、中西文化并生的花园,也是引领时代潮流的前沿、历史名人成长的息壤。可谓文脉绵长,新韵不绝。
文襄盛举
武汉近代学校肇始于张之洞督鄂。“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才,不弱于兵而弱于志气”,在对中国近代化的反思与实践中,创设近代教育为重要一环。
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十八年,他从容地实践自己的执政理念,办洋务,办新政,提倡实业,修筑铁路,编练新军,改革市政,建树最多,使湖北早期现代化后来居上,“中部崛起”。
在改革书院教育的同时,张之洞更致力于开办新式学堂。张之洞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创设的100多所新式学堂多聚集于此。为适应外语和实业人才之需,1891年在铁政局旁创办自强学堂,为培养农业工业科技人才,1898年创办湖北农务学堂(今中财政大学处),以及在文昌门附近开办了工艺学堂。
经过一段的办学实践,张之洞深感各类学校招生缺乏生源,而秀才、贡生年龄大,学不好,成绩差,必须办好中小学堂做基础,而发展中小学教育的教员必须取材于师范学堂。
于是,张之洞在“师范第一,小学第二”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将两湖文高等学堂改为两湖师范学堂、两湖总师范学堂,于1906年开学。同时,张之洞还在武昌城内先后办了省师范学堂、女子师范学堂、支郡师范学堂,培养了众多的小学教师。
坐落于都司湖畔的两湖书院斋舍林立、设备一流,虽未破除对封建帝制和传统窠臼的维护,亦是以“造真材、济时用”为宗旨实施书院改制的典例。
湖北自强学堂、湖北矿务局工程学堂、湖北农务学堂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创立,为推动近代经济发展储备了诸多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战略眼光的实业人才。而一系列师范学堂、警察学校等特殊类型学校的出现也为武汉城市建设与公共服务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私人办学之风渐盛。1912年5月13日,黄陂人陈时在武昌区昙华林创办了私立武昌中华大学,校名取意“振兴中华”。这是我国不依靠官府创办的最早的一所私立大学。
1912年8月,中华大学开学,男女兼收,招收学生700余人,开湖北女子受高等教育的先河。直到7年后,天津才出现国内第二所私立大学南开大学。
在中华大学里,诞生了诸如中共英烈林育南、施洋、哲学家冯友兰等著名学生。陈时还先后聘请黄侃、刘博平、恽代英、黄负生等著名学者和思想家任教,还经常邀请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蔡元培、马寅初、杜威、泰戈尔等中外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来校讲学。
紧随私立武昌中华大学,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武汉中学、崇实中学等私立学校也蓬勃发展起来。武昌成为中国近现代教育最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敢为人先
在武昌,由于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众多的“第一”:中国最早的染织职业学校、中国最早的私立大学、中国第一座新型公共图书馆、中国第一个图书馆学专业、中国第一支童子军、中国第一支西洋铜管乐队等等,曾大放异彩。
同时,革命军歌和革命军旗的诞生地,激励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走上革命道路。董必武在武汉中学开展党团组织建设,中共一大召开时,有五位代表来自昙华林。
昙华林是名副其实的湖北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根。1938年政治部第三厅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国共第二次合作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聚集了数百文化名流,吹响抗战的号角,武汉成为名副其实的抗战文化之都。
今天,武昌人才辈出,桃李天下,全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80多所,是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区、全国首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家庭教育示范区、湖北省学前教育示范区、湖北省首批素质教育实验区、武汉市首批教育先进区。
同时,著名的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都坐落其中,成为华中教育高地。
来源:一部手机游武昌 粮道街道
出品:中共武昌区委宣传部 武昌区融媒体中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