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山豆根保肝作用与肝毒性研究进展

已有 1625 次阅读 2023-10-8 14:12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文章来源:转载

孙文学,宁炼,唐黎明. 山豆根保肝作用与肝毒性研究进展. 中华中医药学刊2021,39(10:50-54

摘要:山豆根,主产于中国西南部的传统药用植物,是临床常用药。山豆根制剂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等,能有效抑制肝脏纤维化,对肝脏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山豆根的有效成分氧化苦参碱和槐果碱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病毒性肝炎及肝纤维化均显示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保肝机制包括抗炎、抗氧化、抗病毒、抑制肝脏纤维化等。但山豆根的不当使用会导致肝损伤,由于山豆根提取工艺、药材产地、药材采集时间、给药时间以及给药间隔的不同,山豆根诱发实验动物肝损伤的毒性剂量与LD50值相差较大;山豆根主要生物碱成分苦参碱、氧化苦参碱、金雀花碱对体外培养的人肝脏细胞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性作用;山豆根肝毒性机制包括过氧化损伤、炎症损伤、线粒体损伤、肝药酶的影响等。山豆根临床应用于肝脏疾病的治疗,但使用不当又可引起肝毒性;因此,进一步深入探索山豆根保肝作用机制、肝毒性机制,早期预警肝毒性,增加成分含量测定,加强质量控制,对提高山豆根临床用药安全性和合理性有重要意义。

山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 Sophora tonkinensis Gagnep.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中国西南部。山豆根苦、寒、有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1]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火毒蕴结所致咽喉、齿龈肿痛,被称为“解咽喉肿痛第一要药”[2]。山豆根化学成分主要有生物碱、多糖、酚性成分、黄酮类化合物[3-5],其中生物碱是山豆根的主要活性成分[6],主要包括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及槐果碱[7-8]。

山豆根临床应用的单剂有山豆根片、山豆根口服液、山豆根精制颗粒,复方制剂主要是复方山豆根冲剂等,常用于预防及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等疾病[9];另外还有提取其生物碱制备的制剂,如肝炎灵注射剂(又称山豆根注射剂),常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也可用于肝癌的辅助性治疗[10]。

山豆根不良反应多为消化系统损害和神经系统损害,消化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胃肠不适等症状;神经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四肢无力、抽搐、面色苍白,严重可致意识模糊、昏迷[11];在临床应用中,若使用不当会造成进一步肝损伤,主要表现为血清总胆红素升高,谷丙转氨酶升高,谷草转氨酶升高等[10]。本文就山豆根保肝作用及其机制、肝毒性及其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山豆根临床安全有效应用提供参考。

1 保肝作用

1.1 保肝作用研究

1.1.1 临床试验 山豆根生物碱制剂—肝炎灵注射液临床常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等,能有效发挥抗肝脏纤维化进程,对肝脏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选取 82 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接受常规护肝药物口服,对照组给予复方甘草酸单铵(20~80 mL/次,1 次/d) 静滴,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再给予山豆根注射液(2 mL/次,1次/d)肌注,均治疗3个月。治疗结束后,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显著降低,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及Ⅳ型胶原(Ⅳ-C)水平显著降低[12]。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选取 76 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山豆根注射液联合甘草酸二铵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试验,12 周后相比对照组(仅给予甘草酸二铵注射液),观察组患者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病毒性肝炎e 抗原(HBeAg)和肝内乙型病毒性肝炎核心抗原(HBcAg)转阴率显著升高,血清 ALT、AST、TBIL 水平显著降低,HA、LN、PCⅢ、Ⅳ-C 水平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3]。因此,山豆根注射液有效抑制肝纤维化进程,对治疗慢性肝炎有显著的疗效。

1.1.2 动物试验 山豆根生物碱单体成分氧化苦参碱和槐果碱对免疫性肝损伤、病毒性肝炎及肝纤维化均显示较好的保肝作用,能有效降低血清转氨酶水平,改善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

氧化苦参碱对低聚肌苷酸/半乳糖胺(polyI:C/D-GalN)介导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有明显的缓解作用;槐果碱可明显改善 polyI:C/D-GalN 或刀豆蛋白(Con A)诱导引起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黄银秋等[14]使用 polyI:C/D-GalN 诱 导C57BL/6 小鼠免疫性肝损伤,60、120 mg·kg-1的氧化苦参碱或 60、120mg·kg-1槐果碱均能使小鼠血清中ALT、AST 水平显著降低,病理组织学结果表明肝损伤明显缓解。SANG X X等[15]连续 5 d 灌胃 60 mg·kg-1槐果碱,免疫性肝损伤模型小鼠(Con A 介导)血清 ALT、AST、TBIL 的水平显著降低,病理组织学表明肝细胞炎症浸润和坏死凋亡显著改善。

山豆根有效成分氧化苦参碱可显著改善慢性 HBV感染小鼠模型的肝损伤。桑秀秀等[16]研究发现灌胃 C57BL/6小鼠 20mg·kg-1氧化苦参碱,乙肝病毒 DNA 的复制被抑制,HBsAg、HBeAg 和 HBcAg 的清除显著升高。

山豆根有效成分槐果碱可显著改善二甲基亚酰胺(DMN)或胆管结扎(BDL)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的肝损伤。QIAN H等[17]发现连续灌胃给予 20 mg·kg-1槐果碱 3 周,肝纤维化模型SD大鼠的血清 ALT、AST、TBIL 水平显著降低,肝纤维化指标 HA、LN、PCⅢ、Ⅳ-C 水平显著降低,肝脏纤维化进程发展受到抑制。

1.2 保肝作用机制

根据文献报道,山豆根保肝作用的主要机制有抗炎、抗氧化、抗病毒、抑制肝脏纤维化。

1.2.1 抗炎 山豆根保肝作用与其生物碱成分调节 TLR4/ERK 信号通路、NKG2D -DAP10/12 通路和 IFN-γ/ STAT1 信号通路有关,通过上调或下调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蛋白,调节炎症因子的表达,改善肝组织炎症状态,从而发挥保肝作用。

乙型肝炎病毒可直接上调细胞 Toll 样受体4(TLR4)的表达,进而激活细胞外相关激酶(ERK)通路,增加炎症因子(IL-6、TNF-α)生成,加剧肝炎;山豆根中槐果碱抑制 TLR4、ERK、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白细胞介素-6(IL-6)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17],并且抑制 ERK 信号通路的激活[18]。因此,槐果碱可以通过抑制 TLR4 /ERK 信号通路进而缓解肝炎,发挥保肝作用。

自然杀伤(NK)细胞是肝脏中主要的先天免疫细胞,但其缺乏识别外来抗原的受体,其在肝脏内积聚会造成炎症损伤;山豆根中氧化苦参碱通过抑制自然杀伤细胞受体 G2D(NKG2D)的表达,从而影响 DNAX 激活蛋白 10(DAP10)下游蛋白,达到抑制NK细胞活性的作用[14];槐果碱可通过NKG2D-DAP12 通路降低 NK 细胞的活化,从而达到缓解肝损伤的作用[14]。

小鼠注射刀豆蛋白 A(ConA)后,免疫细胞被大量激活,多种炎症因子被释放,造成肝组织炎症性损伤;槐果碱抑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1)的激活,上调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 1(SOCS1),进而抑制干扰素-γ(IFN-γ)的表达和Th1 细胞的活化,有效缓解 ConA 诱导的肝脏炎症[19]。因此,山豆根保肝作用机制与槐果碱对 IFN-γ/STAT1 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有关。

1.2.2 抗氧化 山豆根可以抑制脂质过氧化产物和活性氧自由基的产生,增加体内抗氧化剂的水平,从而调节体内氧化与抗氧化平衡,降低肝组织过氧化水平,发挥保肝药效。山豆根中多糖成分可以抑制对乙酰氨基酚(APAP)诱导的肝损伤模型小鼠肝脏内丙二醛(MDA)、活性氧自由基(ROS)的产生,并可以升高肝脏内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水平,降低自由基的活性,缓解对乙酰氨基酚(APAP)诱导的肝脏氧化损伤[20]。

1.2.3 抗病毒 山豆根含有的生物碱类成分(氧化苦参碱、苦参碱、槐果碱等)可抑制 HepG 2.2.15 细胞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病毒性肝炎 E 抗原(HBeAg)和乙型病毒性肝炎核心抗原(HBcAg)的表达,显著促进 HBV DNA 转阴,并抑制乙肝病毒基因(HBV DNA)的复制,从而发挥抗肝炎病毒作用[21-23]。

1.2.4 抑制肝脏纤维化 氧化损伤与炎症是肝脏损伤的前期病程表现,随病程进展,后期发展为肝脏纤维化。PI3K/AKT通路在促进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24]。山豆根生物碱参与 PI3K/AKT 信号通路的调节,上调 PTEN mRNA 的表达,降低 VEGF、PI3K mRNA的表达,抑制 AKT 持续活化,从而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25]。

2 肝毒性

山豆根水提组分、醇提组分与生物碱组分对小鼠、大鼠及斑马鱼等不同品种和品系的试验动物会产生肝脏毒性,山豆根主要生物碱成分苦参碱、氧化苦参碱、金雀花碱对体外培养的人肝脏细胞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性作用。

2. 1 单次给药毒性试验研究

据山豆根急性毒性试验文献分析,由于药材产地、药材提取方式、提取工艺、实验室等因素的不同,山豆根急性毒性剂量及半数致死量差异较大。不同产地药材,山豆根急性毒性不同。耿娅等[26]研究发现广西产地的山豆根致死性大于河北与四川产地,3 个不同产地山豆根致死浓度分别为 747.2、820.2、867.9μg·mL-1,3 个产地山豆根浸膏粉都会使斑马鱼产生肝毒性,表现为肝萎缩、变性、卵黄囊吸收延迟。

同一产地药材、不同实验室,山豆根水煎液急性毒性差异较大。取山豆根饮片加 6 倍量水,浸泡 30 min,武火煮沸,换文火煎煮 60 min,共煎煮两次,合并两次的滤液浓缩,即得山豆根水煎液[27-31]。同使用广西产地药材,陈影[27]灌胃ICR 小鼠4 个剂量组(24、19.2、15.3、12.3 g·kg-1) 山豆根水煎液,得LD50为19.6g·kg-1,病理组织学显示肝脏损伤;张晗羚等[28]灌胃 KM 小鼠5 个剂量组(60、54、48.6、43.74、39.37g·kg-1)山豆根水煎液,得到山豆根水煎液的 LD50 为 47.918g·kg-1;两个实验室得到的山豆根水煎液的急性毒性差异较大。

同一产地药材、同一实验室试验、不同药材提取方式,山豆根各组分毒性差异较大。王平等[29]灌胃 NIH 小鼠 36g·kg-1的山豆根全组分 5 个剂量组(100、70、49、34.3、24 g·kg-1)的山豆根水提组分、3 个剂量组(33.2、28.4、25 g·kg-1)的醇提组分,发现山豆根全组分的最大耐受量为 36g·kg-1,山豆根水提组分和醇提组分的 LD50分别为 47.474、29.834g·kg-1,山豆根不同组分急性毒性大小顺序依次是醇提组分>水提组分。

另外,山豆根相同组分的提取工艺不同,诱发毒性的剂量也有差异。王平实验室[29]与杨倩实验室[30]山豆根水提组分、醇提组分的提取工艺不同,得到的山豆根诱发实验动物毒性反应的剂量相差巨大,猜测结果与二者药材产地不同也有一定的关系。

所有条件都相同仅批号不同的两批山豆根药材,其半数致死量差异也较大。盛云华等[32]对不同批号的两批山豆根进行研究,得到第一批山豆根 LD50为 31.935 g·kg-1,第二批山豆根 LD50为 16.39 g·kg-1,并发现小鼠一次性口服大剂量山豆根水煎液可造成急性肝损伤,病理组织学显示肝细胞核固缩,细胞肿大气球样变性。

2.2 多次给药毒性试验研究

山豆根各组分重复给药均能引起大鼠、小鼠的肝毒性,表现为血清转氨酶、总胆红素的升高,肝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变化,肝毒性呈现一定的时效和量效关系。重复给药山豆根水煎液后,大鼠及小鼠均会产生肝损伤。

陈龙等[33]连续 14 d 灌胃给予 Wistar 大鼠高、中、低 3 个剂量组(16、4、1 g·kg-1) 山豆根水煎液,高剂量组血清中 ALT、碱性磷酸酶(ALP)、血胆汁酸(TBA)水平升高,肝细胞肿大,并伴有炎症浸润。潘双凤等[34]连续21d灌胃给予KM小鼠12 g·kg-1山豆根水煎液,发现山豆根能引起小鼠肝脏肿大,小鼠血清中 ALT、AST、TBIL 活性显著升高,并见肝小叶气球样变性、点灶状肝细胞坏死、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组织学变化。

王莉萍等[35]连续 90 d 灌胃给予 C57BL/6 小鼠高、中、低剂量组(12、9.6、4.8g·kg-1)的山豆根水煎液,病理组织学发现高剂量组出现小叶中心性肝细胞肥大。重复给药时,水提组分毒性大于醇提组分,此毒性大小结果与单次给药时相反。李素君等[36-37]连续 7 d 灌胃给予 KM小鼠不同剂量组的山豆根水提组分(2.92、0.78、0.39g·kg-1)、醇提组分(4.52、0.78、0.39g·kg-1),山豆根水提、醇提组分高、中剂量组小鼠血清中 ALT、AST、TBIL 含量升高,白蛋白(ALB)含量下降,肝脏肿大,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肝细胞嗜酸性变、水肿、灶性坏死或片状坏死,且山豆根水提组分对上述指标的影响大于醇提组分。

山豆根生物碱组分具有肝毒性,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邵珍等[38]连续28d 灌胃给予 Wistar 大鼠山豆根生物碱部位高、中、低剂量组(27、9、3 g·kg-1),发现给予大剂量山豆根生物碱部位可致大鼠肝损伤,ALT、ALP、TBA、TBIL 随给药剂量的增长明显升高。

2.3 体外肝细胞毒性试验研究

山豆根生物碱成分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金雀花碱均对肝细胞有细胞毒性作用,表现为细胞形态学改变,酶学指标 ALT、AST、ALP、LDH 等的改变;且不同成分体外肝细胞毒性大小不同。

张茜等[39]采用 MTT 法检测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肝细胞活性的影响,发现2.5、5mg·mL-1苦参碱和 5mg·mL-1氧化苦参碱能显著抑制人正常肝细胞 HL7702 细胞活性,使得HL7702 细胞皱缩、变圆、体积变小,且能够明显升高细胞上清液的 ALT、ALP、LDH 水平。樊海艇等[40]将小鼠正常肝细胞AML12细胞用于体外肝毒性研究,分别给予 10、14、18、22、26、30 mmol·L-1金雀花碱24h,采用细胞增殖及细胞毒性检测(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性,发现金雀花碱抑制肝 AML12细胞活性并促进其释放 ALT、AST、TBIL 及 LDH,且随金雀花碱浓度升高、细胞存活率下降,IC50 为15.17mmol·L-1。因此,山豆根中主要生物碱成分在体外对肝细胞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2.4 肝毒性机制

根据文献报道,药物造成肝损伤的主要机制有过氧化损伤、炎症损伤、细胞器损伤(主要是线粒体损伤)等。

2.4.1 过氧化损伤 山豆根给药后可引起体内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物增多,抗氧化剂活性降低,过氧化损伤导致肝毒性。陈龙[33]等采用 Wistar大鼠连续给予不同剂量(1、4、16g·kg-1)山豆根水煎液14 d 后,高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10%的CCl4)的 IL-6、TNF-α、MDA 含量升高,SOD 活性降低,SOD/MDA比值显著降低。吕莉莉等[41]发现山豆根水提、醇提组分可导致血中 SOD、GSH-Px 活性下降,GSH 含量下降,NOS 活性上升,MDA、NO 含量增加。因此,山豆根致肝损伤机制与炎症因子的作用、过氧化损伤机制有关。

2.4.2 炎症损伤 山豆根给药后可引起炎症因子 TNF-α水平升高、ICAM-1的表达增强,其肝损伤机制与炎症因子有关。李峰杰等[42]连续对 Wistar 大鼠灌胃20g·kg-1山豆根水煎液26d 后,血清 ALT、AST 活性升高,GSH 含量升高,SOD/MDA 比值下降,γ-GT 和TNF-α含量升高,ICAM-1 增加。因此,山豆根水煎液后的肝毒性机制可能与炎症因子有关。

2.4.3 线粒体损伤 山豆根可通过干扰线粒体的能量代谢,下调线粒体跨膜电位同时通过上调促凋亡因子,下调抑制因子以及上调促凋亡的 Cleavedcaspase3 和 Cleavedcaspase9 酶诱导线粒途径的肝细胞凋亡。耿娅等[43-44]对 Wistar大鼠连续 7d灌胃 0.5、1.5、4.5g·kg-1山豆根水提组分造成大鼠肝损伤,高剂量组大鼠上游促凋亡因子Bax的表达量上调,抑制因子Bcl-2 的表达量下调,同时 Caspase3、Caspase9的活性形式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9的蛋白质表达量明显上升。

2.4.4 肝药酶的影响 肝脏细胞色素 P450 酶(CYP450)是人体内最重要的肝药酶,CYP3A4 又是人肝脏体内含量最多的P450 酶,对多种药物在肝脏内的代谢起调节作用。乔靖怡等[45]证实 1.2g·kg-1的山豆根水煎液对 Wistar大鼠肝脏中细胞色素P450酶亚型 CYP3A4、CYP2C9 和 CYP2D6 均有明显的诱导作用,尤其是对 CYP3A4 产生大的影响。当山豆根与CYP3A4、CYP2C9 和 CYP2D6 底物药物合用时,可能会产生药物间相互作用,增大毒性反应,诱发肝损伤。因此应避免山豆根与 CYP3A4、CYP2C9 和 CYP2D6 底物药物合用引起的肝毒性。

2.4.5 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 基因组学技术是研究基因组 DNA 的总体特征,蛋白组学研究蛋白质的总体特征,代谢组学是分析代谢产物的总体特征,在探索山豆根致动物肝损伤机制时,基因组学技术与蛋白组学技术都显示山豆根肝毒性机制与脂质代谢、氧化应激相关,代谢组学技术表明山豆根肝毒性机制与胆汁酸、氨基酸代谢有关,另外,蛋白组学技术还显示其与物质能量代谢障碍、线粒体功能失调、药物代谢等相关。

盛云华等[46]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探讨山豆根致大鼠肝损伤的相关机制,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与涉及脂质代谢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耿娅等[43]采用iTRAQ 技术对空白对照组及山豆根组大鼠肝脏组织进行蛋白组学研究,共鉴定出 373 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山豆根的肝脏毒性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脂质代谢失衡、物质能量代谢障碍、线粒体功能失调等有关。

邵珍等[47]采用UPLC-QQQ-MS 技术对山豆根不同组分组大鼠血清中的16种胆汁酸进行精准鉴别及含量测定,并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找到 8 种差异胆汁酸;山豆根二氯甲烷和醇沉部位肝毒性机制可能与胆汁酸、氨基酸代谢有关。

3 早期指标

合理广泛应用山豆根,需要既保证其临床应用有效性,又保证其安全性,不能引发进一步肝损伤;因此,需要早期指标进行监测与预警。肝毒性早期生物标志物可以在更低的剂量下或者更早的时间优于传统肝毒性检测指标血清生化和组织病理学检测到肝损伤的发生,早期预警肝毒性。目前文献研究山豆根的肝毒性早期生物标志物主要有血、尿液中分子或蛋白,miR-291a-5p 可作为山豆根致肝损伤早期标志物之一,血清总胆汁酸、谷氨酰胺、谷氨酸可作为山豆根致肝损伤的早期血清标志物,α-酮戊二酸、琥珀酸、丙氨酸、乙酰乙酸和 N-乙酰谷氨酸可作为山豆根致肝损伤的早期尿液标志物[48-50]。

4 结语

山豆根生物碱制剂—山豆根注射液对慢性乙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等疾病有显著的疗效,并且有效抑制肝脏纤维化进程;山豆根生物碱成分氧化苦参碱和槐果碱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病毒性肝炎及大鼠肝纤维化均显示较好的保肝作用,有效降低血清转氨酶水平,改善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但同时,山豆根生物碱组分重复给药,能引起大鼠肝损伤,血清 ALT、ALP、TBA、TBIL 随给药剂量的增长明显升高;苦参碱、氧化苦参碱、金雀花碱对体外培养的正常肝细胞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性作用。因此,生物碱既是山豆根主要活性成分,又是其主要毒性成分,山豆根毒-效成分是一致的。

根据文献,槐果碱与氧化苦参碱发挥保肝作用的剂量范围为20~120 mg·kg-1。2015 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山豆根的质量控制仅以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百分含量之和大于0.7% 作为标准,并未对山豆根中其它生物碱单体成分进行含量控制。查阅文献发现,不同产地不同批次山豆根中生物碱单体成分含量不同且差异较大; 不同提取工艺制备的山豆根水提物、醇提物,其生物碱含量差异也很大。因此,无法根据槐果碱与苦参碱的保肝作用剂量推算山豆根生药发挥保肝作用时的剂量。所以,明确山豆根保肝作用剂量范围,确定山豆根毒 -效剂量界限还存在一定困难;在以后的山豆根研究中,需要进一步优化与提高山豆根质量控制的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山豆根水煎液急性毒性试验 LD50在4.3~47.918g·kg-1;多次给药时,山豆根水提组分肝毒性剂量在0.78~16g·kg-1范围内,山豆根醇提组分肝毒性剂量在0.78~4.52g·kg-1范围内,生物碱部位组分肝毒性剂量在3~27 g·kg-1范围内;即山豆根在 0.78g 生药/kg 剂量以上时就可能产生毒性。2015 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中山豆根用量下显示其最大用量为 6g 生药/60 kg,即0.1g生药/kg,则大鼠及小鼠等效剂量为 0.6g 生药/kg。因此,山豆根水提组分、醇提组分、生物碱部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临床使用剂量范围内给药均无毒性; 山豆根的临床应用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用法与用量。

总之,由于山豆根药材产地、药材采集时间、药材批次、提取工艺等条件的不同,山豆根中单体成分含量不确定,发挥保肝作用的生药剂量难以确定;同时由于以上条件不同,山豆根诱发实验动物肝损伤的毒性剂量与 LD50 值相差较大,因此明确山豆根的安全剂量范围与毒-效剂量界限存在一定困难;进行山豆根研究时,需要增加成分含量测定、加强质量控制,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价药效、毒性剂量,更加保证临床应用安全性。

参考文献(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405144.html

上一篇:王瑞文:《一位精神科医生的独白》(52)——爱的枷锁
下一篇:生日
收藏 IP: 120.231.24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2: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