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试论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的概念及任务

已有 705 次阅读 2023-6-29 18:53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文章来源:转载

王世军. 试论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的概念及任务.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13-4+7

摘要: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是在融汇中、西医学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以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研究方法学等组成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为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提供理论基础。其主要任务为研究中西医结合动物模型及评价方法以及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方法学;阐释中医理论基本概念,建立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研究中医病因、病机、病证,建立中西医结合病理学;研究中药、方剂基本理论及作用机制,建立中西医结合药理学;最终构建中西医结合基础三级学科分化体系。

中西医结合学科是我国独有的、特色鲜明的学科,是我国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保健、医药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显露出来,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是其所属的两个二级学科之一,如同现代医学临床水平提高依赖于基础医学提供新发现、新技术、新药物一样,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的发展也依赖于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的支撑。如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活血化瘀机制及应用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砒霜治疗白血病的机制研究、肿瘤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等,都是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推进临床学科发展的成功范例,显示出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对医疗卫生事业进步的至关重要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1 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的概念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以中、西医学为基础,融汇中西医学研究方法、基础理论及诊疗方法的疾病防治体系。自 2003 年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明确指出:“国家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鼓励中西医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促进与实施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疗体系发展的重要国策,而且日见成效,越来越深入人心。

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是在融汇中西医学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以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研究方法学等组成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为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提供理论基础。

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综合应用现代生命科学、生物信息科学、现代医药学研究技术与方法,研究中医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规律,探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与现代医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及诊断学等的关系,阐述并形成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理论。

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不仅对中西医结合临床具有支撑作用,而且对中医药学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亦具有支撑作用。目前中医药学科发展存在着许多制约,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与研发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临床应用过程毒性及不良反应问题等,需要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深入研究、取得突破,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的主要任务

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是建立在中、西医学基础理论之上的边沿学科,需要研究者对中、西医学科均有深入的理解和全面的掌握。由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复杂性、与现代科学的差异性,其丰富的科学内涵有待用现代科学方法进一步加以完善与发展。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加强对中医理论的探索与论证[1],即发展中医。但是,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的根本任务及最终目的不应是发展中医,而是建立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

2.1 中西医结合动物模型研究及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方法体系的构建  进行中西医结合动物模型的复制及评价研究,建立符合中西医理论的动物模型评价体系。虽然动物实验已经成为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的重要手段,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尚缺乏大家公认的、符合中医及西医理论的实验动物病证模型。动物模型的复制没有采用现代医学经常采用的基因操作方法,没有一个中医病证模型的动物品系。

病证模型评价体系多套用现代医学方法,难以符合中医学理论,其结论的合理性备受质疑。动物模型成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短板,严重制约着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的开展。如有关中医寒证热证模型的复制,以体温升高与降低作为模型成功的标志,不符合中医理论,也难以被承认。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明了寒热偏好测定仪,通过模拟三个不同温度的环境,观察大鼠对不同寒热环境的偏好,检测大鼠在寒热环境中停留的时间,判断大鼠寒热偏好,与我们的另一发明冷热饮测定仪结合评价大鼠寒证、热证模型,这样做会更符合中西医理论,应当是中西医结合动物模型复制及评价的良好尝试。

因此,中西医结合学科的首要任务就是规范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及判定标准,推出符合中、西医学理论的病证模型,为揭示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的本质规律和促进学科发展创造条件。

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方法也是亟待突破的重要问题。李恩教授将中西医结合概括为:中西医结合是一门研究中医和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内容和观察方法,比较两者的异同点,吸取两者之长,融汇贯通,创建医学理论新体系,服务于人类健康和防治疾病的整体医学,强调思维方式与方法的重要作用,提出思维方式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统一、分析与综合的统一[2]

中医学由于“没能吸收近代科学及其方法论的营养,没有发展必要的分析还原研究,没有发展必要的实验研究,对生理、病理的具体内容把握,以直观定性观察为主,客观地定量实证不足。”[3]中西医结合医学需要强化实验方法,重视整体效应,借鉴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以及社会科学等方法,将分析与综合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通过多学科的渗透和新技术的采用,建立中西医结合方法学[4]

构建从临床到基础研究模式。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经济实用是医患双方的共同需求,也是中西医寻找的共同点及中西医结合的基础。陈可冀院士血瘀证、活血化瘀的系列研究,俞瑾教授有关针刺促排卵的研究[5-6],均是从临床到基础研究模式的良好范例。从临床到基础研究模式可以将临床获得的实在效应,通过深入的不同层次的研究,揭示其现代医学机制,架起中医效应与西医机制之间的桥梁,促进中西医结合。

2.2 中医理论基本概念的阐释及中西医结合生理学  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的关键问题是概念问题[7]。中医学概念,如脏象、经络、气血等,许多概念模糊。如“痰”既可以是气管中有形的分泌物,又可以是皮里膜下的肿块,还可以是癫狂、中风等痰迷心窍的无形之痰,故有“怪病从痰治”之说,可见“痰”概念的模糊性。中医学许多基本概念应当具有符合现代科学标准的明确定义,这将是中西医结合理论发展的基础。

因此,通过对中医理论基本概念的梳理及阐释,建立符合中、西医理论的概念体系,揭示其基本内涵,方能逐渐建立起反映正常机体功能活动的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有研究者设想,中西医结合生理学将以最基本的生理功能和代谢为主线,综合组织结构进行划分[8]。由此阐释气血津液、脏腑、经络与生物化学、生理学、组织学的联系,或许是中西医结合生理学构建的方式。

2.3 病因、病机、病证研究及中西医结合病理学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中医有关病因、病机及病证特点的论述属于中医病理学范畴。

中医病理学与西医病理学的研究对象都是疾病,其共同任务是揭示疾病本质,如因何发病、如何发病、发病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等,从而为疾病防治提出具体的法则、方药。

在进行相关的研究时,应从病与证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切入,做到临床研究系统化、疾病动物模型研究证候化、证候模型与临床统一化。 将中医理论基本思想渗透于现代医学研究之中,使病理学研究具有鲜明的中医思辩的特征,使两个医学学科相结合的方式不仅仅停留在外在的关系上,更加强重视研究其本质性联系[9]

中医的病早于西医的病,中西医结合病理学不仅是病证结合、微观宏观结合,更是疾病发展时序的结合,更有利于疾病防治水平的提高。

2.4 中药、方剂基本理论及作用机制研究  中药、方剂基本理论及作用机制研究必须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否则将是“废医存药”,或“中药研究西药化”。目前,方兴未艾的中药研究许多其实是在西医、西药理论指导下的研究,其结果只能是发展西药、西医,与中医学发展、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越走越远。因此,应当发挥中医药基本理论对中药现代研究的指导作用,形成中西医结合药学体系。

中药与方剂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这些研究包括有效部位或成分的分离、作用机制的分析、不同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及新型制剂的研制等分中药在炮制后,其性能发生了根本转变,如蒲黄生用活血化瘀,荆芥穗生用发散风寒,贯众生用杀虫、解毒,三者炒炭后均可止血;扁豆生用清暑解毒,炒后可健脾利湿、止带下等。

总之,炮制对每种中药药性的调控不尽一致,往往偏重于其中的某一或某些方面,其中某方面发生变化,也会导致其他方面发生相应改变。因此,炮制对药性的调控是多方面的,并且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通过炮制来调控中药药性,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有效手段。

3 讨论

任何一味中药所以呈现一定的药性,用于治疗某些疾病,根本原因在于其有着特殊的物质组成,是其药效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炮制时,无论是净制、切制,还是炮炙,均会引起成分改变,这是引起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方面变化的根本原因。关于炮制引起化学成分改变的报道很多,但往往关注的是一种或几种成分[912],这与中医的整体观念不相符。目前,关于炮制对中药药性调控作用的研究正在逐步走向深入,可以预见炮制对中药整体成分的影响将会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93460.html

上一篇:[转载]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进展及新理论概念的形成
下一篇:星言星语和星月(271):报了个乒乓球班
收藏 IP: 223.74.15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09: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