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中医语言的特点及其对中医英语表达的影响

已有 2339 次阅读 2023-4-19 11:36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教学心得|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李虹.  中医语言的特点及其对中医英语表达的影响.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1:69-71

【摘 要】 中医理论由于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古代文化的深刻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由此也决定了中医语言有其自身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医英语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效果。

中医理论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下,通过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逐步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是自然科学(医学)与社会科学(哲学)的有机结合。由于受到古代哲学及文化的影响,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描述和解释有其独特的视角,从整体和宏观上把握共性和规律,故而使用的语言也有其特点。语言是人类活动的载体,所以必须全面、客观、辩证地来看待中医理论和中医的语言特点,并根据这一特点来确定中医英语翻译的原则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1 中医语言的特点

1.1 中医语言的抽象性与模糊性 中医术语总体来说比较抽象而且模糊,给人以深奥晦涩之感。如“阴阳”“五行”“气”“命门”“三焦”等词,完全是中医理论中所特有的概念,在英文中没有对等的词。所以在翻译这一类词的时候,就要注意选择既能准确反映出原文的意义,又易于目的语读者理解的恰当的语言。又如中医中“脏腑”这个概念注重的是相关脏器的功能而非具体的解剖形态,而西医则纯粹从解剖学的角度来描述心、肝、脾、肺、肾,两个概念并不完全一致,这就给翻译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事实上每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都必须借助于某种语言文字来表达和传播,所以中医也有其自身的语言特点。

1.2 中医语言的文学性与人文性 中医用语,尤其是在中医典籍中,较多地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医学语言文学色彩浓郁,表面上看似乎不符合科技用语的要求,其实不然。长期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往往倾向于把医学看作是纯粹的自然科学,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现代医学更是如此。事实上,“医学在具有显著自然科学性质的同时,还具有显著的人文科学性质”[1]。既然医学有人文性,就必然会在语言这一载体中得到体现。由于中医理论比较深奥而且抽象,所以在语言的使用上常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或某些修辞手法来辅助表达一些抽象的术语,使之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便于理解和掌握,这也是中医语言有别于一般科技用语的特点之一。修辞手法不应该是文学语言的专利,它同样可以用在科技语言中,只要它能起到交际的效果。“三焦”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通常用比喻的手法来说明其功能,如“上焦如雾”是指心肺对营养物质如雾露灌溉输布全身。通过这样的描述,上焦的功能一目了然。其实西医中也有类似的表述,比如在叩诊音中有鼓音、清音、浊音之分,采用的也是类比的手法,可见尽管中西医两种理论体系完全不同,语言的使用上也各有其特点,但还是有相通之处。翻译的关键在于如何用恰当的目的语再现原文的意义和功能,以便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至于语言表达形式和风格上的差异,并无优劣之分,不应该成为交流的障碍。

2 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医语言的影响

造成中医语言与西医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东西方文化模式的不同。季羡林曾指出东西方两大(文化)体系的区别主要在于思维方式——东方综合,西方分析[2]。这虽然是针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别而言的,但也很好地反映了中西医的不同特点,因为医学也是以文化为土壤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医学是人类的意识形式,是人类文化的一个方面,医学密切关联文化,文化密切关联语言。”[3]所以在进行中医英语翻译时要同时解决好语言和文化的问题。中医理论的抽象性和中医语言的高度概括性是相符的,其语言形式与所要表达的内容是高度一致的。中医理论强调整体观念,体现了中国(东方)文化测重综合的特点。在论及人的脉象与四季关系时,《素问·脉要精微论》有言:“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类似的论述还有很多,这些语言不仅反映了中医的“天人合一”的观点,而且突出地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我们在翻译中医理论时应使用符合西方人思维和表达习惯的语言,既力图诠释出中医理论的精髓,又体现中医语言和中国文化的特点,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3 中医语言的特点

对中医英语表达的影响我们知道,翻译是一种跨文化(cross-culture)、跨语言(cross-language)的示意——推理过程和行为[4],而中医英语翻译可以说是一种双重的跨文化、跨语言的示意——推理过程和行为,因为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要实现古汉语、古代文化与现代汉语、现代文化之间的转换,然后再实现从汉语向英语、东方文化向西方文化的跨越。如果我们的中医理论不能得到西方文化的认同,那么西方社会、西方的民众就难以接受中医的理念,也就难以接受中医中药的治疗。所以,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对语言进行转换,还要把中医所蕴涵的中国的文化传达出来,以求得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只有这样,中医中药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走向世界。奈达认为:“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5]由于中医英语翻译仍属于翻译的范畴,故翻译一般的标准、原则和方法依然适用。准确与流畅仍是翻译的基本标准,而直译与意译则是最主要的翻译方法。同时,中医英语翻译又属于科技英语翻译的一种类型,因此又具有科技英语的特点。此外,由于中医理论体系及语言的独特性,在进行中医英语翻译时又有需要特别注意之处。

3.1 忠实是译者翻译中医文献时首要考虑的原则 由于中医语言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要做到忠实并非易事。前面提到中医语言比较抽象晦涩,且多使用古汉语,文学性较强,所以在翻译时必须首先将其转换成浅显易懂但又能准确传达原文要义的现代汉语,然后再翻译成易于目的语读者接受的英语,否则忠实就无从谈起。之所以会闹出把中医的“生气”(生命力)译为“发怒”,把“带下医”(妇科医生)翻译为“躲在裙带下的医生”的笑话,就是由于这一原因。傅雷先生曾说过:“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6]这里所说的效果,实际上就是指交际功能。在翻译时若能既准确反映原文意义,又能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那自然最好。但当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时,则“神似”比“形似”更重要,即放弃形式上的忠实,而求得内容上的忠实。例如《难经》中有这样的原文:“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我们如果为求字面上的忠实,或一味要保持中医语言的文学性而将其译成 death or life,good or evil,就会使人颇为费解,没有传达出原文的要义,反而影响了译文的忠实性。在这里,决“死生吉凶”实际上指的是判断脏腑疾病的转归预后,故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将其译为......for making prognosis of visceral diseases......。又如在前面提到的“阴阳”一词,它带有鲜明的中国文化色彩,在西医(英语)中找不到对等的词,无法直译,而意译则语句过长,不精练,故而采用音译较为可取,即译为 yin and yang,这样既解决了翻译的难题,又在译语中保持了“阴阳”这一中医概念的独特内涵。这种方法已被翻译界和读者所广泛接受。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都达到了忠实于原文的效果,可谓殊途同归。

3.2 尽量使用国际标准化术语 如前所述,与西医术语不同,中医语言高度概括,信息量非常大。但在进行中医英语翻译时,我们不能过于强调不同点,而必须求同存异,充分考虑目的语的读者群的认知和推理能力,在术语的翻译上尽量与国际接轨。对于那些在英文中有完全对应或部分对应的词或语义单位时,应尽量采用对应的语言单位,以促进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理解。中医提到的“心、肝、脾、肺、肾”不仅是解剖概念,也是功能概念,包括其他器官或组织的功能。比如心不仅主血脉,还能主神明,这就把大脑的功能包括在内了;而在西医理论中,心只是循环系统的一个器官,没有思考功能;也就是说中医的“心”与西医中“心”的概念并不完全一致。如此看来,把“心”译成“heart”(相对应地将肝、脾、肺、肾译为 liver、spleen、lung、kidney)似乎是不对的了。那么到底怎样翻译这些术语呢?有的学者提出用音译法翻译以忠实于原文。但是,既然中西医中都有这五个基本器官的概念,如果我们不采用对应语而用音译,反而不利于读者的理解,也不利于与国际标准接轨。因此,译者可以将“心、肝、脾、肺、肾”译为“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然后再加以一定的注释。

3.3 采用多元化的翻译标准 根据符号学理论,翻译的过程是解码与编码的过程,而对符号的解释是因人而异的[5]。因为译者的语言素养、社会经历、社会身份等都会影响对原文的理解及翻译,从而产生不同的译文。再加上中医文献专业性和文学性都比较强,与西医差异较大,单一的翻译标准不仅会使翻译趋于教条化,而且将大大削弱译文的交际功能。因此我们可以使用多元化的翻译标准。这在普通英语的翻译中也是非常常用的。冯庆华就曾列举了汉语成语“大惊小怪”的二十四种译法[6]。当然中医英语(或科技英语)不同于普通英语,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借鉴的。此外,由于潜在的读者群不同,也决定了不同的翻译方法。例如,在翻译“胃热”这一中医术语时,如果读者是医学专业工作者或者用于学术交流,那么译为 gastropyrexia 比较合适,既简洁,又符合科技英语的构词法;但如果读者是一般人群,翻译目的是普及中医理论,那么采用stomach heat 更易于人们的理解,能起到更好的交际效果。

4 结语

由于受到古代哲学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中医语言往往比较模糊、抽象,而且具有文学色彩,这些特点是在中医英语翻译中须予以注意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医英语的表达。这也对译者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李照国曾提出,中医翻译工作者除了要精通外语,尤其是医学外语,具有一定的语言学和翻译学知识外,还必须掌握中西医理论,具有扎实的医古文基础,而且还应该熟悉中国古代哲学[7]。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好中医英语翻译中的难题,实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最佳关联,真正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金钟.关于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J].医学与哲学,2003,24(12):14.

[2]谢龙.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20.

[3]曾孔生.医学语言学的两种界定[J].医学与哲学,2004,25(7):48.

[4]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97.

[5]程宏薇.新实用汉英翻译教程[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14-16.

[6]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38-39.

[7]李照国.中医英语翻译技巧[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6-3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84843.html

上一篇:[转载]近20年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研究回顾
下一篇:[转载]浅谈中医术语事态表达的现代性
收藏 IP: 120.229.6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6: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