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虑本指一种期待和担心混杂在一起的复杂的情绪状态。有期待就有焦虑存在。焦虑可以表现为期盼、警觉、担心、不安、紧张、害怕、恐惧乃至惊恐等各种情绪反应。同时还可伴随许多躯体表现,如玩弄衣襟、左顾右盼、坐立不安、来回踱步、口干舌燥、心慌出汗、战栗颤抖、濒死谵狂等。通常焦虑是由相应的生活事件引起,例如,到了放学时间,孩子迟迟未归,妈妈会着急地去窗口张望;一个新兵第一次参加战斗被吓得尿裤子等。这些都是人的正常心理反应,不属于病态。焦虑症是一种病理性情绪状态,指病人在没有相应的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或只有轻微的心理压力时,出现明显过度的焦虑反应。如杞人忧天,吴牛喘月。
焦虑症是神经症中占比最大的类型。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讨论焦虑的记载。过去只将焦虑视为其他精神疾病的一种临床症状。19世纪末德国精神病学和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首次提出“神经症性焦虑症”诊断,本意是想将焦虑性神经症与神经衰弱区分开来。20世纪80年代,美国精神病学会编制的《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第三版(DSM-III)将焦虑障碍作为一种单独的精神疾病提出来。今天,焦虑障碍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根据国家卫健委2019年公开的数据显示,我国焦虑障碍的患病率是4.98%,和整个神经症的患病率大体相当。每20人中就有1人患焦虑症。焦虑障碍患病率已超过其他任何一种精神疾病,荣登精神疾病患病率榜首!有的媒体甚至报道称全球大约12%的人口患有焦虑症,这可能是将恐惧症计算在内的结果。在ICD-10中,恐怖症属于焦虑障碍范畴,但我国将恐惧症与焦虑症并列,都是神经症的一个症型。
近年来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发现杏仁核与焦虑和恐惧情绪密切相关。杏仁核相当于中枢的恐惧“警报器”,负责预报“危情”。焦虑症和恐惧症病人的杏仁核对“不确定性”非常敏感。当杏仁核接收到来外界的不确定信号时,很容易将其理解为危险信号,进而刺激脑干引发心跳加速,出汗、内脏收缩等一系列恐惧反应。任何和以前不一样的人和事都意味着“不确定”。所以年龄越大,越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过去,爷爷的爷爷怎么生活,我也大致会怎么生活。千百年的历史如驴拉磨一般,一日又一日地不断重复。今天,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最大特征之一就是不确定性,人类有史以来从未面临过变化如此快速的时代。收音机、电视机、录音机、电脑、手机……我们刚刚学会使用的新东西,转眼被淘汰成为古董。多少人被迫背井离乡,需要不断去熟悉陌生的环境。人们对明天既充满期待,又深感恐惧和不安。所有的“不确定”导致我们的杏仁核变得越来越敏感,越来越容易激发焦虑情绪。
我们或许会疑惑,进化论不是说生物功能是用进废退吗,杏仁核怎么反会变得如此脆弱敏感?道理很简单,肌肉最强壮的是运动员,但运动性损伤最多的人群也正是运动员!再强大的杏仁核也禁不住人类如此的超负荷地蹂躏。尤其是当今的“科学技术”与“资本”狼狈为奸之后,焦虑、恐惧居然也都可以成为商业化的资源。育儿焦虑支撑起了母婴、早教培训机构;肥胖焦虑催生起了减肥、健身产业;健康焦虑发展起了保健、体检行业……哪里有焦虑,哪里就有市场。如果没有有效的道德约束,就有人会借用“科技”的力量,商业化的运作,忽悠出一方经济繁荣的景象。
焦虑症中最多见的是“广泛性焦虑障碍”。病人对任何事情都表现得过分担心。他们出门怕出车祸,夜里怕有小偷进屋。夸张点讲,连吃饭都怕被米饭噎死。他们无事也会整天提心吊胆、忧心忡忡。若是有点心事挂心上,那一定会彻夜不眠,寝食难安。若一个人从小到大一贯如此,则会被诊断为“焦虑性人格”,未必有病。只有因此而十分痛苦,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如日不思食、也不安眠,不能正常工作和学习的人,才能诊断为焦虑症。
焦虑症状可持续存在,也可突然发作。突然发作严重者可出现坐立不安,大汗淋漓、心慌气急,如同即将濒临死亡一般,极度恐惧。这种情况诊断为“惊恐发作”,可以形象地将其理解为心理上的“急性扭伤”。此病看似凶险,但一般只需用点镇静剂,稍加安慰,即可快速平复,多无大碍。但大多以后还会反复发作。
还有一类焦虑表现为对某些特定对象过度的、超乎常理的恐惧,临床称为恐惧症。它有明确的恐惧对象,这点和广泛性焦虑症抽象的担心害怕不同。
恐惧症病人恐惧的对象五花八门,临床将其归为三类:针对人的恐惧、针对场所(情景)的恐惧症和针对特定物体的恐惧。
针对人的恐惧称为社交恐惧症。病人害怕、逃避与人交往。与人交流时感到过度紧张、出汗、口吃等。他们害怕当众讲话;害怕与他人的目光接触;令人费解的是他们对熟人的害怕甚过陌生人,尤其是较长时间未见面的熟人,总是担心没话可说而尴尬。
对特定场所或情景的恐惧症有很多,如广场恐惧症、幽闭恐惧症、恐高症、黑暗恐惧症等。很多场所和情景正常人也会感到紧张和害怕,如黑暗、高处等。所以,这种恐惧必须达到明显影响工作、生活和学习的严重程度才能视为疾病。
特定物体恐惧更是种类繁多,例如:恐血、小动物恐惧、锐器恐惧、爱滋病恐惧、性骚扰恐惧、病毒恐惧、癌症恐惧、打针恐惧、性交恐惧等等,不胜枚举。同样,这种恐惧必须转足够强烈,否则只能算是个人偏好。
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叫作“欲望”的怪兽,在它幼小的时候,毛茸茸的,特别励志,十分乖巧可爱。每次对它提出什么要求,它都会努力完成,以博取你的欢心。随着“欲望”一天天长大,它的要求也一天天增多,像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里的那个贪婪的老太太,不断地索取。只要你不拒绝,它就会变本加厉。它会经常会触碰你的底线,不断和你博弈。当你发现博弈中你已经不占上风时,就失去了对它的掌控。它越来越频繁地发狂,失去理性。而你只能用妥协的方式换取它暂时的平静。周而复始,它最终耗尽你全部的精力,让你放弃抵抗成为它的奴隶。如果你妄想不满足它的要求,它就一哭二闹三上吊,让你永远不得安宁。
你若不想被这个怪兽所累,那就从一开始就不要对它过于宠溺。要学会将它关进理性的笼子里,不要轻信关久了会抑郁的流言。不会饮酒的人根本不会羡慕别人酗酒,当然也谈不上抑郁。关爱、迁就虽可以暂时平息怪兽的脾气,药物也可以让情绪怪兽神经麻痹,只有不惯着它,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
我猜想,吃斋念佛,清心寡欲可以令人平静或许就是这个道理。但不是所有的信仰都教人清心寡欲,有的信仰也会令人像打了鸡血一般精神抖擞,斗志昂扬。一切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衡量,有多大实力干多大的事,对孩子不要拔苗助长,对他人不要过度奢望,对自己更是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让怪兽把我们带偏了方向。其实,大多数焦虑症病人是可以不吃药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1: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