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来源:林海青蛙,2021-04-17 20:00
陈桢是中国动物遗传学创始人和奠基人,开创了中国人执教遗传学的先河,为中国近现代遗传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也是业界公认的鱼类遗传学研究先驱者,尤其是对金鱼变异、遗传和进化有独到的研究成果,曾被誉为“金鱼博士”,并证明世界上所有金鱼均来源于中国。
陈桢
陈桢于1894年出生于江苏省邗江县瓜州镇,幼年时期因家境贫寒,只读过几天私塾和两年小学堂,全凭自学达到了一定的学业水平,尤其是外语和数学成绩优异,1912年入江西省铅山县籍,以便于参加江西省公费考试,并以初试和复试均为第一被录取,于1913年入上海“中国公学”预科学习,期间接受了许多西方思想文化的教育和影响。
1914年秋考入金陵大学农林科,并于1918年7月获得金陵大学农学学士学位,金陵大学是一所教会大学,由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在南京创立,曾与康奈尔大学为姊妹学校,当时设文、理、农3个学院,尤以农林学科著称,持有金陵大学毕业证和学位证毕业生,可以直接升入美国所有大学的研究生院深造。
陈桢在金陵大学毕业照
陈桢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金陵大学留校担任育种学助教,在教学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培育优良品种,必须有遗传学理论进行指导,否则很难培育出优良品种,他决心去美国留学深造。
1919年7月,陈桢考取了清华学校留美公费生资格,进入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学习,1920年春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动物系主修遗传学,师从著名细胞学家威尔森教授学习细胞学及染色体的遗传理论等课程,于1921年夏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理学硕士学位,陈桢利用挤出来的一年时间,又专门师从遗传学大师摩尔根教授学习遗传学理论和实验技能。
陈桢在赴美邮轮上
摩尔根教授被誉为“遗传学之父”,曾担任美国全国科学院院长和遗传学会主席,因创立遗传基因在染色体上作直线排列的基因理论和染色体理论,获得1933年度诺贝尔生物学奖,陈桢有幸在摩尔根教授的果蝇实验室里学习和研究遗传学,他也是师从摩尔根教授的第一位中国留学生,陈桢师从摩尔根教授攻读遗传学的经历,对其一生的科学活动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22年秋,陈桢应国立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之聘任生物系教授,他以导师摩尔根教授的《遗传的物质基础》等著作为教授内容,成为在中国高等学校开设现代遗传学课程第一人,而此时的生物系云集了秉志、胡先骕等一些著名学者,他们在南京创办了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设动物和植物两个部,由秉志任所长兼动物部主任,胡先骕任植物部主任。
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的建立,不但吸引了诸多生物学者加盟,而且吸引了许多对生物学感兴趣的青年学子加盟,秉志、胡先骕、陈桢等人对其加以引导和训练,择优送往国外深造,可以这样评价和定义,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开辟了中国生物学新纪元。
陈桢从1923年起开始金鱼遗传学的研究,由于教学中缺少中文版教材,陈桢编著了《普通生物学》,以满足教学的需要,192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普通生物学》,很快被全国各大学生物系采用。
陈桢在1925年英文版的《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论文丛刊》第一期,发表他的第一篇关于金鱼遗传方面研究的论文《金鱼外形的变异》,他以大量的事实论证了金鱼是从野生鲫鱼经过家化形成的,世界各地的金鱼都是从中国引入的,这篇论文深为国内外学者所推崇,被誉为是对鱼类变异研究的经典文献,也是中国遗传学家最早的科研成果。
《金鱼的家化与变异》
1926年夏,陈桢北上清华学校大学部生物系任教,清华学校在校长曹云祥主导下,于1925年5月成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大学四年制本科生, 这一年也是清华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当年招聘了大批著名学者到校任教,陈桢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应聘到清华学校大学部组建生物系并担任教授的。
从1927年秋开始,陈桢开始在国立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担任兼任教授,1928年秋又回到由国立东南大学改建的国立中央大学任教,直到1929年应国立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之聘,又再次回到北平,在生物系任教授并兼任系主任。
陈桢以其高尚的品格、渊博的学识和出众的才华,主持清华大学生物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当时国际生物学界以摩尔根为代表的遗传学占主导地位,而中国生物学教学和研究以分类和资源调查为主,实验生物学十分落后,为了与国际生物学界最新研究方向接轨,陈桢把实验生物学作为清华大学生物系的发展方向,教学和科研都围绕这个中心进行。
陈桢先后延聘了汤佩松、李继侗、赵以炳、寿振璜、崔芝兰等著名教授到生物系任教,在三十年代初期,生物学系师生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书评便达到了70余篇,而陈桢所著的《金鲫鱼的孟德尔式遗传》、《金鱼蓝色和棕色的遗传》等学术著作,也是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在陈桢的主持下,清华大学生物系很快就成为中国高等学校生物系中的翘楚。
这一时期,陈桢还编著了《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学》一书,该书内容丰富、编排合理、文笔流畅、图文并茂,很适合高中学生自学阅读,陈桢尽量采用中国资料,而不是照搬外国模式,简明而又深刻地讲述了染色体、细胞分裂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等遗传学知识,对性别决定的基因平衡理论、性逆转等遗传学的新进展,也给予深入浅出的介绍。
陈桢编著的《生物学》教科书
这本堪称为经典的中学生物学教科书,在以后的二十余年间,经过不断修订,共印刷发行了181版,不仅在当时国内高级中学中普遍使用,还流行于东南亚一带的华侨学校,对中国中学生物学教学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也为中国近现代培养生物学人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七七事变”之后,陈桢随清华大学前往湖南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4月没有随学校西迁昆明,而是偷偷返回沦陷中的北平搬家,日本占领军得知消息后,委派日本遗传学家驹井卓等人对其进行说服,威逼其留在北平工作,其行动也受到日伪特务的监视和跟踪,机警的陈桢每天往返于北京协和医院,佯称在协和医院工作,暗地里则趁机逃离北平,由天津乘船经香港、海防等地前往云南昆明。
此时的西南联合大学生物系主任是李继侗教授,李继侗也出身于金陵大学农林科,但比陈桢晚了两届,1925年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是中国人在林学方面获得美国博士学位第一人,面对极为困难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陈桢不畏艰辛并就地取材培养果蝇,继续在西南联大从事遗传学的教学和研究。
1946年清华大学在北平复校后,陈桢继续担任生物系主任,在其精心组织和安排下,生物系的教学和科研逐步走上正轨,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成绩,陈桢于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是生物组25名院士当中仅有的两位研究遗传学的学者。
中央研究院部分院士合影
北平和平解放前夕,哥伦比亚大学向陈桢发出邀请,希望其能够赴美任教,被陈桢回函婉言谢绝,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清华大学生物系被合并到北京大学生物系,陈桢也被调到北京大学生物系任教,并从1953年开始兼任中国科学院动物标本整理委员会和动物标本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以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室主任,同时主持中国动物图谱和《动物学报》的编辑工作。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中国科学界和高等院校全面学习苏联模式,“李森科学说”对中国遗传学界造成了严重的干扰和冲击,陈桢作为“遗传学之父”摩尔根的第一个中国弟子和追随者,自然也受到了批判。
在不能继续从事遗传学实验研究的情况下,陈桢一方面把精力投入到生物学研究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又开始转向对中国生物学史的潜心探讨,并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生物学全方位多层次的治史特色和研究风格。
陈桢将几十年来对金鱼遗传和变异所进行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于1954年发表了《金鱼家化史与品种形成的因素》论文,并以确凿的资料再一次证明了世界各地的金鱼均来源于中国,并提出了“金鱼的家化和不同品种的形成是基因突变加上生活条件的改变和人工选择的结果”推论,这篇论文于1955年出版单行本之后,又于1956年译成英文,刊载于《中国科学》(外文版)上,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陈桢(右五)在学术研讨会上
1955年,陈桢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而且是生物学部60位学部委员中唯一从事遗传学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室于1957年改组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后,陈桢出任第一任所长,并带病主持了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提出了动物遗传学研究规划和设想,为中国遗传学特别是中国动物遗传学的可持续研究和发展,描绘出了一幅宏伟的蓝图。
1957年的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在这种特殊的政治氛围中,长期被疾病折磨的陈桢,其甲状腺癌再度复发,并于1957年11月15日病逝,终年仅有63岁,对于陈桢来说,是幸还是不幸,历史很难被假说,不知陈桢的命运将会有何种走向。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6: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