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之六,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吴志生教授与王琦院士研究团队的项目——“生物传感人工智能(AI)算法融合的中医过敏/平和体质差异靶点科学解码”(相关内容已通过论文形式发表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2年第14期)。笔者边学习,边思考如下:
1. 中医体质学说的经验模式
(1)什么是体质?
匡调元认为:“人类体质是人群及人群中的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环境的影响下,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形成的代谢、机能与结构上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而王琦认为“体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
(2)体质的分类
关于体质的分类,最早论述当属《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即以五行人为基础的25人。目前具有广泛影响的则属王琦教授的体质九分法,采取的是以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阴、阳、气、血、津液的偏颇失衡为主的分类方法,将中医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 9 种基本类型。其他还有匡调元的六分法:正常质、腻滞质、晦涩质、燥热质、倦质、迟冷质;何裕民的六分法:强壮型、偏寒型、偏热型、虚弱型、瘀迟型、偏湿型。
(3)体质与证型的关联
一般认为,体质与证型的关系表现在:体质类型决定证型;证随体质类型而变化。二者的区别在于:①形成过程长短不同;②临床症状与体征的轻重程度不同;③整体均衡性与局部侧重性不同,证型多有病因、病位、病机的参与;④体质的变化相对缓慢,而证型的变化则相对较快;⑤调治难度不同,当病因去除以后,病证可以消失而质型仍在。
(4)体质属生理还是病理?
王琦主编的《中医体质学》中说:“体质的特征是在功能上和形态上具有相对稳定性,属生理范畴。”匡调元提出,“阴阳两气在一定范围内波动都属正常,一旦超出即是异常,但此时还不能称之为病或证,它仍然处在潜在的似病非病的过渡时期,我称之为病理体质。”虽然看起来,体质有生理或病理的差异,但在经验医学模式里,只有病理体质才能表现出对某种病因的易感性、病所发生的引导性、病机的从化性以及对病势顺逆的决定性。
(5)特禀质的提出有无必要
王琦教授对特禀质作了定义,“表现为一种特异性体质,多指由于先天性和遗传因素造成的一种体质缺陷,包括先天性、遗传性的生理缺陷,先天性、遗传性疾病,过敏反应,原发性免疫缺陷等。”其中对过敏体质的表述,“在禀赋遗传的基础上形成的调适力低下,反应性增强,其敏感倾向表现为对不同过敏原的亲和性和反应性呈现个体体质的差异性和家族聚集的倾向性”。可见,其对特禀质的定义更倾向于疾病的概念,是否符合体质的定义值得商榷。此外,特禀质的提出,似乎并不能指导中医临床辨证用药。
2. 体质学说的科学化之路
体质学说并非中国独有,西方也曾经风行一时,已有30多种体质类型学说。古罗马医生盖伦(公元30-200年)在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的基础上,把体质分为4种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近代巴甫洛夫则认为气质是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类型特点在行为中的表现,把人分为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弱型等四种类型,分别相当于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此外,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克瑞奇米尔的体型学说、谢尔顿的胚胎说及血型说、内分泌说等。有人将中国医学(王琦九分法)、印度医学和西方古代医学的体质分类对比如图1,可以看出其经验医学的特质。显然,这种言人人殊的现状表明,体质学说还缺乏严谨的科学证据,不能纳入现代医学的理论体系之中。
图1 三大经验医学体系中不同的体质学说
这种情况,与中医的“分型辨证”颇为类似[聂广. 从“分型辨证”到“分期辨证”——中西医结合传染病诊疗模式的推陈出新.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38(12):1501-1506]。即现实中,多数人的体质并不是单一的某一种,而是两种或以上体质的综合,比如阳虚70% + 痰湿20% + 瘀血10%;或湿热40% + 痰湿40%+气虚20%,凡此等等。西方的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以及吠陀医学的风型、火型、水土型,均存在这种情况。它意味着什么?只能说,目前所有的分类均缺乏严格界限,导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进行实证研究。
另一方面,气、阳、阴、痰湿、湿热、瘀血等,并非确定性概念,没有具体的物质及其结构特征,无法量化和操作,如同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缺乏进入实证研究的基础。因此,目前的各种体质学说仍然处在经验医学阶段,由于无法得到实证科学的证据,而言人人殊,五花八门,从而游弋在现代医学理论体系之外。
这一点,该团队是非常清醒的,这也是他们选择“过敏体质”进行研究的根本原因,遗憾的是,他们采用了一个模糊的概念“中医过敏”,并转换成“过敏性鼻炎”(一种疾病)来寻求中医体质学说的“科学解码”。
然而,对于体质学说科学化而言,最初的探索总是可贵的,但愿它能够在多方挑剔的质疑声中,逐渐走上正确的道路。
3. 科学问题的提炼与论证
基于此,项目组认识到,中医体质的科学解码是当前亟待攻克的关键问题,也是体质学说走向科学理论的必然途径。
(1)科学问题的提炼
毫无疑问,项目组关于科学问题的选择是非常明智的。他们没有选择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的任何一型,而是找到特禀质中的“过敏反应”这一亚型,且以“过敏性鼻炎”的研究证据进行过度解读,获取以偏概全之用。
曾经,笔者设想以“阳亢”(高代谢)和“阳虚”(低代谢)的体质特征申报项目(因为缺乏基础研究而放弃),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想法,在这里提出来供做体质研究的专家参考。
(2)科学问题的论证
该研究团队以过敏体质发病率第一的过敏性鼻炎为示范,设计并实施了以下研究方案:①以调节过敏体质的中药复方和临床真实世界样本为研究载体,采用人蛋白质组芯片先后测定了平和体质、过敏性鼻炎患者和过敏康干预过敏性鼻炎患者的血清1000份和70个关键因子,研制了Bagging-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Bagging-PLS-DA)、Boosting-PLS-DA模型,筛选得到过敏康干预过敏性鼻炎的关键蛋白可能为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②构建关键靶点MIF和IL-1β修饰的高灵敏度和强专属性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生物传感器,发现 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升麻苷等3种天然小分子与MIF、IL-1β具有非常强的作用,解离常数达到1×10-11 mol·L-1;③采用斑马鱼药效实验、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相结合的方式验证了生物传感的准确筛选能力。
代表性成果于2021年9月在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上发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项。团队认为,该研究创建了半导体材料芯片、AI新算法、分子对接及斑马鱼生物模式关键技术集成,首次实现了基于中医(过敏)体质的生物传感与AI算法技术融合;提供了过敏体质与平和体质的差异化证据、过敏康干预前后过敏体质差异化证据,首次实现了基于中医(过敏)体质的中药复方关键质量属性智慧辩识,为体质可分、体质可调的科学阐释提供了新的证据。
(3)研究证据的解读
以上可见,该研究以技术创新为主,科学含量较低,研究成果有过于解读之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2: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