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来源:杨仕哲. 《难经》的人体观及解剖发现. 中华医史杂志,2006,(2):75-78
摘要 《难经》对中医人体观及解剖发现的贡献,主要在厘清脏腑的定义、功能、解剖实质,特别是在行气系统的标明方面,清楚地解说了三焦是“气府”的概念。有些后代医家却因为不清楚古医书中视人体为形神二元一体的思想体系,只依据《难经》里三焦是“有名无形”的说法,就断章取意地评断《难经》的脏腑理论是没有解剖实质基础的。但详观第四十二难的内容,便会发觉此说不攻自破,因为这一难中,不只承接了《灵枢》里《肠胃》和《平人决榖》有关胃、小肠、回肠、广肠等腑的内容,还于稍后的篇幅里,将其改称为胃、小肠、大肠、肛门等部位,并增录了胆、膀胱二腑及所有五脏的大体解剖形态和测量记录。所以,《难经》可说是古代阐述人体结构的著作,其内容类似现今生理学和解剖学的综合体,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奠定了扎实的根基。
《难经》名为难,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发问、质疑的意思,用词如责难、诘难等;二是解释《内经》里不易理解的困难之处。诚如唐代杨玄操在《难经集注》的序里所写,“按黄帝有《内经》二帙,帙各九卷,而其义幽赜,殆难穷览。越人乃采摘英华,抄撮精要,二部经内凡八十一章,勒成卷轴,伸演其道,探微索隐,传示后昆,名为《八十一难》”。[1]清代徐大椿也认为《难经》“以《灵》、《素》之微言奥旨,引端未发者,设为问答之语,俾畅厥义也。古人书篇名义,非可茍称。难者,辩论之谓”。[2]因此,《难经》的成书年代当在《内经》之后,不过也相距不远。
相传《难经》为秦越人扁鹊所撰,虽然有人质疑是他的门人或其他人所作,不过无论如何,所呈现内容都是扁鹊学派的思想。而且文章的文体一致,论述逻辑也不相悖,若说是出自一人之手,也不为过。至于《难经》在古代同时期的医学著作里是占有何种地位,黄维三教授作了如下的整理。
(1)《伤寒》、《金匮》与《难经》一脉相承。①仲景因《难经》伤寒有五之说而作《伤寒论》(五八难);②《难经》治肝实脾之论,载于《金匮》首篇(七七难);③故仲景于《伤寒·自序》内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
(2)脉学之所宗。①《史记》早云: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扁鹊仓公列传》);②晋王叔和据《难经》全文,复辑《素问》、仲景、华佗之书,而作《脉经》,为脉学之专书。
(3)扁鹊被尊为针灸之祖。①晋《甲乙经》多采《难经》之文,为针灸专著;②扁鹊治虢太子尺厥,为历史上第一首针灸医案;③宋仁宗时,许希以针灸治愈帝疾,命为翰林医官,并加赏赐,许希请以所得金兴扁鹊庙,后人尊为针灸祖师。
可见《难经》 在中国古医书里是位居承先启后的重要枢纽,而不是像徐大椿所说的“《难经》非经”。至于古代文人对《难经》的评价,可以宋代苏东坡的评语为代表:“医之《难经》,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后世达者,神而明之,如盘走珠,如珠走盘,无不可者。若出新意而弃旧学,以为无用,非愚无知,则狂而已。譬如俚俗医师,不由经论,直投药方,以之疗病,非不或中,至于遇病辄应,悬断死生,则与知经学古者,不可同日而语矣。世人徒见其有一至之功,或捷于古人,因谓《难经》不学而可,岂不误哉。”[3]所以,学好《难经》是研习《内经》的重要途径,因为它着重于阐明《内经》里言而未明的基本观念,特别是有关脉学和脏腑的层面。也因此,《难经》 对中医人体观的建构和解剖的发现,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一、《难经》的“神-气-脉-形”人体观
有关中医人体观的建构,起始于《内经》中视人体为形神二元一体的思想体系。像《素问·上古天真论》就指出人是“形与神俱”的个体,而《灵枢·痈疽第八十一》也认为人体若能气血调和,则会“形神乃持”。其中的“形”很清楚是指肉体,而“神”则显然不是宗教里人格化的神,像《素问·五藏别论》就提到“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素问·宝命全形论》也说:“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中医的“神”字是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理解的。《素问·天元纪大论》中有不错的解说,它先写说:“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可见得神和物理性的阴阳变化有关联。接着又对神作更多的解释:“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同时期其他学术领域的观点也认同这种物理性的神,如《荀子·天论》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淮南子·泰族训》也认为:“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之谓神明。”因此,从古代物理的角度来看,形、神是可藉由气来相通的,其中人体没有固定形态的部份称神,有固定形态的叫形。
《难经》的人体观是和《内经》形神观一脉相承的,只不过它是被分为两个部分来说明。第一部分在第八难中,提到“神-气-脉”的联结,经言:“诸十二经脉,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4]第二部分在第二十一难中,讲到“脉-形”的联结,“经言人形病,脉不病,曰生;脉病,形不病,曰死”。[5]两部的联结点在脉,结合之后就形成“神-气-脉-形”的人体观,而这种作法也和《难经》以经脉作为起始医理阐述的精神,不谋而合。至于经脉的功能,就是第二十三难所说的“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也”。[6]
二、《难经》的五脏观
《难经》里面内脏的数目大多是以五脏的状态出现的,唯一例外的情况,就是如三十九难所提的“脏有六者;……谓肾有两脏也”,[7]不过会有这种特殊的论调,主要是从解剖的观点所得来的推论,与一般谈论内脏的情况较无相关,留待探讨内脏解剖的章节再详谈。
五脏又称五藏,盖因“人之神气所舍藏也”。第三十四难就提到五脏藏有七神,其中“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同一难中也提到五脏各有声、色、臭、味、液等属性,其文如下:
“肝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心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声言,其液汗。脾色黄,其臭香,其味甘,其声歌,其液涎。肺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声哭,其液涕。”[8]
此外,第三十七难还谈到五脏之气通于九窍:肺气通于鼻,肝气通于目,脾气通于口,心气通于舌,肾气通于耳。然“窍”字,有孔穴意思,观看上述的九窍,舌没有孔穴,而其他五官的孔穴加起来也只有七窍,所以宋代李駉的注文里提到九窍应该还包括前阴(外尿道口)和后阴(肛门)。
虽然《内经》已有论及五脏的五行属性,但《难经》已进一步指出和它相配的天干,并创论五脏所含有的五行属性是不纯的,这将中医的五行学说带入了更细微的领域。这方面的论述出现在三十三难中,并只以肝、肺两脏为例,其文如下:“肝青象木,肺白象金。肝得水沉,木得水而浮;肺得水而浮,金得水而沉。其意何也?然:肝者,非为纯木也,乙,角也,庚之柔。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释其微阳,而吸其微阴之气,其意乐金,又行阴道多,故肝得水而沉也。肺者,非为纯金也,辛,商也,丙之柔。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释其微阴,婚而就火,其意乐火,又行阳道多,故令肺得水而浮也。”[9]可见得肝主要的五行属性是阴木,配天干乙,但也含有些微的庚金,所以它的五行属性是不纯的,就像一对夫妻的关系一样,既是成对为一体,但又有各自的本性。而这些五行属性还可随着物理反应而变化阴阳,如肺脏煮熟之后反而会比水重而下沉,这是因为它原本辛(阴金)的主要属性,转换成庚(阳金)。
三、《难经》的五脏解剖
《难经》第三十二难和三十五难都有提到心、肺两脏的解剖位置,并质疑为何这二脏单独存在横膈之上,而不像其他三脏处在腹腔之中,且和它们相表里的腑(即小肠、大肠)也相去甚远,其道理何在? 在第三十五难中,有较完整的回答:“经言心荣肺卫,通行阳气,故居在上。大肠、小肠传阴气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远也。”[10]至于第三十六难中的六脏说,则也是有解剖学基础的,经文节录如下:“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然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11]五脏就现代大体解剖学的外观来看,心脏、肝脏明显是一个的;肺脏虽有二肺,但其中、上端紧临且有气管、主支管连结;脾脏和胰脏颜色上看起来虽似不同的两脏,但胰脏的尾部在解剖位置上却是崁入脾脏的内侧,所以大体外观上,也可说是一体的;唯独两颗肾脏相距较远,分别位于脊柱的两侧。《难经》还进一步解说两肾的主要功能是不一样的:右肾属命门,是与原气有连接的,其功能偏气化;左肾则不然。
因此,当第四十二难提出有关五脏粗略的解剖外观、重量和容积时,更会让人信服《难经》的脏腑学说是有实地人体解剖为依据的,而且这些也是《内经》所没有的,相关记录如下:“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三叶,凡七叶,主藏魂。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脾重二斤二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主藏魄。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 主藏志。”[12]侯宝璋曾对这些记录作过比较,发觉“五脏除脾外,其余四脏,均较现代所见之确数为轻。”并对心脏形态的“孔”、“毛”作了详尽的论述,指出“《难经》与《甲乙经》均有‘七窍三毛'之说。其数三者,或是两耳之外,又将右房加入;盖由心之前面视之,右房突出,颇似帽状。如此则所谓;‘三毛' 者,即三帽矣。所云心有七窍或七孔,亦通。”所以,“可断言唐代以前确曾有解剖之事,而所解剖者,又确为人体而非畜体也。”[13]
四、《难经》的六腑观
《难经》里面腑的数目大多是以六腑的状态出现,第三十八难就有针对“六”的数字提出解释:“脏唯有五,腑独有六,何也?然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14] 因此,若相对地从解剖实质的观点来看,则腑应该只有五腑,第三十九难就有如下的辨识:“六腑者;正有五腑也。……腑有五者,何也?然五脏各一腑,三焦亦是一腑,然不属于五脏,故言腑有五焉。”
依循同样的道理,第三十五难就指出五腑各配那五脏,经言:“小肠者,心之腑;大肠者,肺之腑;胃者,脾之腑;胆者,肝之腑;膀胱者,肾之腑。”至于五腑的功能,第三十五难也有探讨和指正,文章节录如下:“又诸腑者,皆阳也,清静之处,今大肠、小肠、胃与膀胱,皆受不净,其意何也?然诸腑者谓是,非也。经言小肠者,受盛之腑也;大肠者,传写行道之腑也;胆者,清净之腑也;胃者,水榖之腑也;膀胱者,津液之腑也。一腑犹无两名,故知非也。”这一段话的意思,首先是指出有一种说法是腑都属阳,所以它们的功能都类似清静的处所,但很明显的,大肠、小肠、胃、膀胱等四腑都是接受传送混浊的饮食,所以这一种笼统含糊的说法是错的,五腑皆各有所司。
五、《难经》的五腑解剖
由于三焦主行气而没有解剖实质,所以《难经》在六腑中只提到五腑的解剖实质。第三十五难指出若从五行属性的色泽看来,则五腑就像俱备不同五色的“肠”,所以“小肠谓赤肠,大肠谓白肠,胆者谓青肠,胃者谓黄肠,膀胱者谓黑肠”。但有关五腑大体解剖的内容还不止于此,第四十二难首先就肠胃的解剖进行论述:“人肠胃长短、受榖多少,各几何?然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毇三斗五升,其中常留榖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榖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太半。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半,长二丈一尺,受榖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半,长二尺八寸,受毇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故肠胃凡长五丈八尺四寸,合受水榖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肠胃长短,受水榖之数也。”细观这段经文,会发现除了回肠和空肠肠腔直径的测量记录较为简略外,其余的内容几乎就是《灵枢》中《肠胃篇》和《平人绝榖篇》的综合翻版。
很可能上面一段的经文只是第四十二难先用《灵枢》的经文当作开场白,因为随后在介绍完五脏的解剖发现后,又在同一难中多讲了一次五腑的解剖构造和测量,节录如下:“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盛精汁三合。胃重二斤一两,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 径五寸,盛榖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肠重二斤十四两,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左回叠积十六曲,盛榖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当脐右回十六曲,盛榖一斗,水七升半。膀胱重九两二铢,从广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只广二寸半。……肛门重十二两,大八寸,径二寸大半,长二尺八寸,受榖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和《灵枢》经文相比,这段经文多描述了胆、膀胱二腑的解剖测量,且文中没有回肠、广肠的部位名词,却用大肠、肛门二词来取代它们的部位名称。在显示,《难经》虽承袭了《灵枢》的肠胃解剖研究成果,但《难经》作者本身也曾从事人体解剖研究,并以相关的发现增修《灵枢》的经文。
六、《难经》定义三焦是有名无形的气府
《内经》虽然有提到三焦一词,但相关的描述都着重在它的功能、六腑中的职位、经脉的循行、病理等方面,唯有《灵枢·营卫生会》论及三焦的部位和运化现象。《难经》也有类似的经文出现在第三十一难中,经言:“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榖。其治在脐傍。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出而不内,以传导也。其治在脐 下一寸。故名曰三焦,其腑在气街。”[15]其中和《灵枢》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三十一难里的中焦是位在胃中脘。
但有关三焦的实质为何,《内经》里始终没有明确的答案。这方面的论述,直到《难经》明晰的阐述,才首次被清楚的定义下来。第二十五难有如下的记载:“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16]心主别脉,也就是现今的心包经。至于心主是什么,是主脉,所以心主别脉就是手少阴心经以外,进出心脏的经脉,和“主持诸气”的三焦一样,都是“有名无形”的。因此,《难经》很清楚的告知,三焦是没有解剖形质的气府。
至于三焦在整个“神气”系统里又占有何角色,第六十六难里有如下的叙述:“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17]可见得三焦是原气的别使,很像能量的转换站、变电所,它的位置是如三十难所说的三个气能传输点,而不是像后代有些医家所提的位置散布广泛的肓膜说。至于原气为何,它就是先前第八难里所提到的“肾间动气”,与脐下有相连,别名“守邪之神”。
七、结论
《难经》对中医人体观及解剖的贡献,主要在厘清脏腑的定义、功能、解剖实质,特别是在行气系统的标明方面,清楚地解说了三焦是“气府”的概念。有些后代医家却因为不清楚古医书中视人体为形神二元一体的思想体系,只依据《难经》里三焦是“有名无形”的说法,就断章取意地评断《难经》的脏腑理论是没有解剖实质基础的。但详观第四十二难的内容,便会发觉此说不攻自破,因为这一难中,不只承接了《灵枢》里《肠胃》和《平人决榖》有关胃、小肠、回肠、广肠等腑的内容,还于稍后的篇幅里,将其改称为胃、小肠、大肠、肛门等部位,并增录了胆、膀胱二腑及所有五脏的大体解剖形态和测量记录。所以,《难经》可说是古代阐述人体结构的著作,其内容类似现今生理学和解剖学的综合体,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奠定了扎实的根基。
参考文献(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5: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