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平. 理论联系实际,基础结合临床,促进中西医结合肝脏病学科发展. 中西医结合学报,2003,(2):81-83
中西医结合肝脏病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老一辈的带领下,已走过了艰难的历程,逐渐确立了自己的学科优势与学术地位,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广大肝病患者的认可,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等难治性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一定的临床优势,成为我国肝病临床及研究领域不可缺少的生力军。
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研究,已成为国内肝病研究的热点,不但已有中药Ⅲ类新药可供临床应用,中药复方及中药有效成分的基础研究也有了显著进展,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研究的学术文章已占领了我国肝纤维化研究领域的主导。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也已深入到细胞内信号转导等分子生物学的层次。
保肝、抗肝损伤的中草药有效成分或复方如甘草甜素、联苯双酯、熊去氧胆酸、水飞蓟制剂、垂盆草制剂、当飞利肝宁、苦参素制剂、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肝肝炎灵注射液等也已受到肝病学界的广泛重视。这些药物虽在肝病临床上广泛应用,但国际认可的甘草甜素、熊去氧胆酸的发现均非源自我国,其他除联苯双酯外,大多尚缺乏大样本且较为细致的有说服力的临床观察资料,缺乏指导临床应用的足够证据。
本期《中西医结合学报》刊出的一批中西医结合肝病临床与基础研究文章,涉及作者及其研究群体长期的研究成果,能部分显示出中西医结合肝脏病学的优势与特点。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医结合应该是思维方法上的结合(目前理论上结合还是困难的),即中西医认识疾病、治疗疾病思维方法的合一。西医以实验医学为基础,着眼于组织形态学的改变,探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求阻断之,“唯物”是其学术发展的核心;中医是针对每个患病的个体,通过对患病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反应状态的综合分析,谋求机体功能的调整与回复,动态、“辨证”地对待每个患病的人是其科学特征;从理论上讲,两者具有较好的互补性,这也是思维方式结合的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基础结合临床,持之以恒地研究下去,才能有效地促进中西医结合肝脏病学科的发展。
1 自信心的建立,是中西医结合肝脏病学科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严谨的方法即“唯物”是获得可靠结果的基础,是进入国际学术领域的通行证,也是自信心的体现。
自信心是学科学术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对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尤为重要。敢为人先,勇于提出新观点以及敢于否定自己都是自信心的体现。我们的研究结果需要他人的广泛重复验证直至认可,更需要学科内部的重复研究与争论,不断完善,才能确立自己的新观点。20余年来较为漫长的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研究历程便是一典型的实例。肝纤维化可以逆转,中医药可以逆转肝纤维化,在我国肝病学界虽已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但打“?”者仍然有之,还未得到国际上广泛的认同。这是正常的,不但需要时间的证明,更需要学科自身的继续努力。当前,国际上对肝硬化是否可以治疗(或逆转)已提出了挑战。以往部分资料已显示,中医药在这一挑战中是有较大潜力的,重要的是要严格采用国际上认同的方法获取严谨、确凿的资料证据,明确可以治疗或逆转的肝硬化病理特点,在有影响力的国际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逐渐争得学科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这应该是一可行的道路。老一辈中西医结合肝病工作者为我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前已是确立坚强自信心的时候了,我们要坚信学科优势,加强合作,开展积极有效的学术争论,不断提高本学科的学术影响力。
2 循证医学方法的建立,是加强中西医结合肝病病证结合研究的基础
20余年来的研究历程表明,中西医结合肝脏病研究大有可为,但其优势尚未充分显示出来。参与国际同行的学术交流还明显不够,在国际有影响力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还甚少。究其原因,方法学可能是主要因素之一。目前看来,中医药在肝脏病治疗中的作用要获得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并非中药或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是否一定明确,关键是方法学是否可靠,药材、药物的标准与质控是否明确,是否是按照随机、对照、重复及盲法的基本原则,是否能采用国际上认同的判断标准,是否具有长期(3年、5年)治疗随访的临床资料。如中医药在提高肝硬化、肝癌等晚期慢性肝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与生存率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尚缺乏确凿的有效证据;至于其治疗方法,可以是中医灵活的辨证论治,也可以采用较为固定的复方,但较大病例样本的长期随访的有效统计学资料却是必不可少的。
“病证结合”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中西医结合学科的重要基础工作。但目前中西医结合肝病涉及中医证的研究太少。病是确定的,证是动态变化的,每种疾病中中医证的分布与演变规律如何,尚缺乏严格的、较大样本量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资料。本期刊出了“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特点的临床调查研究”一文,尽管采集病例的样本量还较小,中医四诊信息的采集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资料的分析处理尚需探求更优的数理统计学方法,但毕竟已是运用流行病学调查、现代数理统计学处理分析中医证候分布的一个良好开端,初步表明肝炎后肝硬化的中医证候是有一定规律及现代病理生理学基础的。今后若有更多的中西医结合肝病工作者提供更多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如我国最常见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以及脂肪肝的中医证候特点,实态分布,证候特点与疾病分型、病理变化的关系等,中西医结合的工作定会随之而不断发展。
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要坚持“循证医学”的基本观点,突出病证结合的研究。病理组织学变化、实验室检查是证据,临床症状与体征、生活质量同样是事实,最重要的是在循证医学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的设计,实施过程中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获得与实际相符合的高质量的观察资料,从中发现规律,为探讨肝脏病研究在中西医理论上的结合、发展医学理论作出贡献,开创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工作的新纪元。必须力戒浮躁,积极倡导求真务实的学风,从基础工作做起。
3 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的阐明,是中西医结合肝病病证实质研究的切入点
中西医结合,准确地说,应是中医药与西医的结合,这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特点与优势。中医辨证论治内容包括理、法、方、药等方面,它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辨证,以证立法,以法统方,方中有法,方是由药组成的;“理”贯穿在法、方、药之中。从另一侧面也可认为“方”是理、法与药的结合体;一些有效的经方、成方大都有其鲜明的配伍特点和理论基础,多为医学理论精华和临床宝贵经验密切结合融汇集积而成,与特定的证候(即“方证”)有较明确的对应关系。可见,“方”是辨证论治实验研究中具有可操作性的切入点,“以方测证”可为阐明部分证候的机制研究提供较为理想的资料。采用证候例方进行治疗性试验,以药效为基础,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组织病理学方法和其他先进技术研究和评价机体的基因、蛋白质、细胞、组织器官等层次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可为揭示相关病证的病理实质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中药的应用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有较大的灵活性。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要坚持证候与治法方药的统一性,更需结合现代研究设计思路,注重方剂配伍的研究,探求能针对疾病病理变化的个性或特异性的药物。如慢性肝炎与脂肪肝临床均可表现为中医湿热证,均可采用清热化湿的方药治疗,而具体的方剂、药物可有所不同,但为什么不同?即同属清热化湿类药物,能否选用对慢性肝炎、脂肪肝的病理变化更具针对性或相对特异性的药物?这对提高临床疗效、充分显示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是非常重要的。
医药结合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方面。要注意中药的特殊性,重点是中药的质控,包括药材的产地、采集的季节、药物的炮制以及药物加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加强与企业界的合作,积极、有效地开展中药新药的临床再评价,获取可信的有价值的临床证据,指导临床科学、规范地用药。
4 对难治性及常见肝脏疾病的研究与探索,是中西医结合肝脏病学科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
我国是慢性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肝癌的治疗仍是一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如何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加强临床与基础研究,仍是中西医结合肝病工作者的重大课题。本期刊出了部分与其相关的研究成果,显示中西医结合在这一重大研究课题中可以作出应有的贡献。但仍需要在加强严格临床试验的同时,结合病理机制(如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病理机制)研究,进一步探讨中医药治疗的作用机制。
近年来,我国的脂肪肝、酒精性肝病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确诊病例也在陆续增加,药物性肝病(包括中药肝损伤)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中西医结合肝病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本期刊载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脂肪肝、酒精性肝病及 PBC 的一些文章,这些研究虽然还是初步的,但显示出中西医结合在此类肝病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潜力。希望能引起中西医结合肝病工作者的关注与兴趣,进一步加强该方面的研究,如根据中医药治疗这些疾病的突出优势与难点,开展一系列临床研究,探索何种情况下单用中医药为好、何种情况下中西药并用最佳以及何种情况下不宜使用某些中医治法方药。
我国是一肝脏病高发的国家,我们中西医结合肝病工作者肩负的任务是艰巨的,当通力协作,求真务实,努力开创中西医结合肝脏病研究的新局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1: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