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贾贵儒科学网博文“对科学的认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44430-1351234.html)获益不浅。顺着他的思路,发现他探讨的实际上是“科学”的概念。基于这一点,进一步探讨如下:
文中说:宇宙至今约137亿年,太阳系约50亿年,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约5000年,科学进入定量研究仅400年。...... 要用千分之2.5秒搞清楚过去24小时所发生的所有事情,可以想象那是多么艰难。
这段话涉及到两个问题:(1)“科学理论”是否等同于“科学”?(2)定性研究可否发现科学理论?
2. 科学始终在前进的路上
文中说:有一万个证据支持结论,也不能轻言这个结论就是正确的;有一个证据否定这个结论,这个结论就会被推翻。科学的结论被认为是:到目前为止是正确的,即目前的科学结论是根据目前已知的事实产生的,而非全部事实。科学始终在前进的路上。
这段话也涉及到两个问题:(1)“科学研究”是否等同于“科学理论”?(2)被证伪的“科学研究”,是“科学理论”吗?
3. 描述的方法不是唯一的
文中说:“科学不是真实的自然实在,科学仅仅是对自然实在的一种描述,描述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接着,作者举例说,地球为什么围绕着太阳运行?在牛顿力学中描述为“万有引力”,在相对论中描述为“时空弯曲”。
这段话还是涉及到两个问题:(1)“万有引力”和“时空弯曲”是科学描述的方法还是描述自身?(2)相对“科学研究”而言,这两个理论究竟是什么关系?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也想为“科学”下一个定义:科学是对世界的实证研究。
从这个角度讲,笔者认同该文的系列观点:(1)科学不等于真理,它是实证研究中追求真理的奋斗,即“科学始终在前进的路上”;(2)因为是实证研究,科学结论需要严格甚至是苛刻地检验,服从于“证伪”法则,与天马行空的自然哲学南辕北辙(按库恩“范式”说法,存在“科学”与“自然哲学”的范式差异,二者的结论不可通约);(3)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批判与质疑是最关键的思想品格(科学精神),权威和经典是质疑的对象而不是信奉的理由。
笔者并非物理学专业从业者,也非科学哲学家,提出以上问题请教于各位专家,不当之处请多多批评。
写到这里,《科学网》资深博主丛远新先生推荐我看看杨晓虹的博文——“美国初中生怎么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显然,美国的小学教材也是倾向于将“科学”看成是:具备一定步骤的实证研究,今摘录如下:
最近看到家里小不点六年级科学课教材里的一章,是关于科学的研究方法(Scientific Methods在Scientific Methods)。
1)问题(problem)
动手做研究之前,要先问一下自己想问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值得问吗或者有意义吗,通过回答这个问题你想学到什么。
2)假说(hypothesis)
只有问题没有假说就不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尝试回答问题的重要一步就是要能把问题拆散转化成可以通过实验来检查的假说。
3)背景研究(research)动手做实验以前还得先做好背景研究(background research)和实验程步骤(procedures)。在做每个试验以前都要把这两个方面搞清楚,另外还要留意的是所用的材料和步骤里有没有什么是容易改变或者可能引起结果的误差的。
5)观察结果(observations)
好了,试验做完了,把观察到的认真记录下来。
6)结论(conclusion)
通过实验得到的结果是什么,他们支持你先前提出的假说吗,回答了你问的问题了吗,你还从实验里学到了什么。
7)可重复性(reproducibility)
Repeat the work. 实验都需要重复,无法重复的结果要不就不可信,要不就是实验材料步骤等有问题。如果试验不能重复,就不能轻易下结论,需要回头寻找解决方法。
上文来自杨晓虹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27086-499978.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3: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