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黄帝内经》一词多义的认知研究(摘要与目录)

已有 1808 次阅读 2022-6-11 12:58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赵丽梅:《黄帝内经》一词多义的认知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论文摘要

一词多义通过把多个含义囊括在一个符号里,凸显了语言经济性,为人脑节省了记忆空间。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得到认知语言学的高度关注。尽管认知语言学提出并逐步完善了众多概念与理论,为一词多义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但它对这一语言现象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还只是语言学家们的内省结果,缺乏鲜活有力的证据。为弥补这一缺失,本文立足于实证研究,以众多语言事实论证了认知语言学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解释的理据性。

认知语言学强调人类体验对概念系统的决定作用,而中医也以古人对自然环境的体验为理论背景,这一契合使认知语言学与中医学的结合成为可能。在浩繁的中医文献中,《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医家准绳,是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中华文化瑰宝。《黄帝内经》充斥着大量多义词,它们原始质朴的文字内涵与鲜明独特的文化气息蕴含着“人是原因”的理性思想,折射出认知与语言的紧密联系,成为本文研究范本的原因所在。

围绕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属性,本文分六章进行论述。第一章首先对一词多义产生原因的分析进行文献综述。综述发现:传统研究因片面强调语言系统的内部机制,无法对一词多义现象做出合理解释;同时,对省力原则和词义特征进行综合考察之后,本章又发现:一词多义是认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强大认知力量的结果,为人们认知世界提供了便利,而这一发现正是认知语言学的思想精髓。

认知语言学以体验哲学为理论基础,由此,本文第二章把体验哲学的核心思想:人类认知是基于对自身和空间的理解,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与中医、针推的起源,四诊合参,以人为本,发展的地域性差异,以及中医的“悟”,“精气神”和“取类比象”等现象进行反复交叉,并从《黄帝内经》里汲取语料,论证了认知语言学与中医学的理论关联,实现了由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的过渡。

在主体部分,即第三到第五章,本文围绕原型范畴理论、隐喻/转喻理论和框架语义理论,分别以“淫、经、宗、纪、度、期、救、厥、息”九个多义词,以关于“物理相似性隐喻,心理相似性隐喻和容器隐喻”三方面的多义词,以“整体与部分、范畴与个体、特征与实体、因果、行为、方位、构成、容器、所属”九种类型的转喻词,以“精、气、神、阴阳”四组框架为例进行剖析,详细论述了一词多义产生的认知机制。

在认知语言学理论与《黄帝内经》多义词对照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在最后一章通过整合,得出结论:一词多义是一个以原型为概念中心,主要依靠隐喻、转喻和框架等认知方式而形成的概念化过程。具体地说,隐喻或转喻机制以及变化的框架使原型义项不断得到延伸,这些延伸义项不是随意产生的而是由家族相似性连接为一定的链条或网络,反映着人类的认知发展。宛如几何学里点、线、面的结合,原型、隐喻/转喻和框架相互交叉重叠,使词呈现多义化。

总之,本文生动展现了一词多义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展现了语言与认知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展现了不同文化下人们共同的认知机制。另外,本文提供的丰富词汇可以成为一词多义实证研究和汉语认知研究的鲜活例证,对认知语言学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还有,本文通过认知语言学与中医学的有机结合,闯开了一条以认知理论研究中医经典的探索之路,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认知语言学跨学科研究的范围并成为除翻译之外,推进中医国际化进程的又一捷径。

论文目录

鸣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选题缘由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研究目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一词多义的传统研究

    1.1.1 语义学创立初期

    1.1.2 历史语义学阶段

    1.1.3 结构语义学阶段

    1.1.4 生成语义学阶段

  1.2 一词多义的认知研究

    1.2.1 词的产生与发展

    1.2.2 一词多义的必然性与普遍性

    1.2.3 词义与认知

    1.2.4 认知语言学对一词多义的解释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黄帝内经》与认知语言学的关联

  2.1 范本选择

    2.1.1 《黄帝内经》综述

      2.1.1.1 《黄帝内经》的社会价值

      2.1.1.2 《黄帝内经》的语言魅力

    2.1.2 体验哲学

  2.2 用什么体验

    2.2.1 心智的体验性

    2.2.2 中医溯源

    2.2.3 针推起源

    2.2.4 四诊和参

  2.3 首先体验什么

    2.3.1 对人和空间的体验

    2.3.2 中医的“天人相应”

    2.3.3 中医发展的地域性差异

  2.4 主要如何体验

    2.4.1 认知的无意识性

    2.4.2 中医的“神悟”

    2.4.3 中医的“精气神”

    2.4.4 思维的隐喻性

    2.4.5 中医的“取象比类”

  2.5 语言的体验性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帝内经》一词多义的原型范畴化认知

  3.1 范畴和范畴化的界定

  3.2 经典范畴理论

  3.3 原型范畴理论

    3.3.1 家族相似性

    3.3.2 原型

    3.3.3 原型范畴理论的主要观点

    3.3.4 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

  3.4 《黄帝内经》例证剖析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帝内经》一词多义的隐喻与转喻化认知

  4.1 隐喻与转喻的性质界定

  4.2 隐喻与转喻的生成机制

  4.3 隐喻与转喻之间的关系

  4.4 隐喻和转喻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

  4.5 《黄帝内经》隐喻例证剖析

    4.5.1 物理相似性的隐喻

      4.5.1.1 从“五行”到“五脏”

      4.5.1.2 关于“本,末/标”

      4.5.1.3 从物象和建筑到人体

    4.5.2 心理相似性的隐喻

      4.5.2.1 从“官”到人体

      4.5.2.2 从“玉”等到人体

    4.5.3 容器隐喻

      4.5.3.1 从自然之“海”到人体之“海”

  4.6 《黄帝内经》转喻例证剖析

    4.6.1 整体与部分

    4.6.2 范畴与成员

    4.6.3 特征与实体

    4.6.4 因果转喻

    4.6.5 行为转喻

    4.6.6 方位转喻

    4.6.7 构成转喻

    4.6.8 容器转喻

    4.6.9 所属转喻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帝内经》一词多义的框架语义化认知

  5.1 框架的界定

  5.2 框架语义学的性质

  5.3 框架语义理论的可操作性

  5.4 框架语义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

  5.5 《黄帝内经》例证剖析

    5.5.1

      5.5.1.1 “精”的原型范畴

      5.5.1.2 “精”的语义框架

      5.5.1.3 《黄帝内经》“精”的概念槽与填充项

    5.5.2

      5.5.2.1 “气”的原型范畴

      5.5.2.2 “气”的语义框架

      5.5.2.3 《黄帝内经》“气”的概念槽与填充项

    5.5.3

      5.5.3.1 “神”的原型范畴

      5.5.3.2 “神”的语义框架

      5.5.3.3 《黄帝内经》“神”的概念槽与填充项

    5.5.4 阴阳

      5.5.4.1 “阴阳”的原型范畴

      5.5.4.2 “阴阳”的语义框架

      5.5.4.3 《黄帝内经》“阴阳”的概念槽与填充项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一词多义认知研究的整合与启示

  6.1 一词多义认知研究的整合

  6.2 一词多义认知研究的启示

   6.3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内容总结

  主要贡献

  局限性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已发表且与本研究相关的论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42522.html

上一篇:[转载]中医脾本质现代研究概况
下一篇:[转载]中医脾解剖实体的古代文献研究
收藏 IP: 120.231.24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8 04: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