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经络的原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2)

已有 2105 次阅读 2022-2-27 17:01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 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之第五讲

附:关于现代经络研究的理性思考

所谓理性思考,是说不盲从一切古代或现代人的有关见解,而是从已经实验充分证实的理论和自己的有关经验知识出发,运用尽量严密的逻辑思维考虑问题。当然,所谓“已经实验充分证实的理论,和自己的有关经验知识”也不是绝对可靠,但总比盲从或从古今许多猜测性假说出发更好些。

一、现代经络研究扼要回顾

近50年来,经络研究面对的是以下7个问题。

1.针灸疗效的可重复性怎样?

2.经络是否特殊构造?如果是,相当于西医已知的什么系统、器官或组织?

3.如果不是已知构造,它是否一种未知构造?

4.如果找不到经络构造,它是否已知构造的未知功能?

5.古人描述的经络循行完全或基本上正确吗?

6.经络和穴位在功能方面的特异性能够证实吗?

7.不同性质的刺激手段可否表现为不同效应?

到目前为止,以上7个问题的求解情况大致如下。

1.针灸疗效的可重复性比较好,但不是重复《内经》和《甲乙经》等,特别是主要不再用于热病。

2.古人描述的经络,与西医已知的构造几乎没有对应关系。古人所说经络的基本功能,只能是循环系统的功能。换言之,经络功能的传统理论不能解释针灸效应。

3.找不到与经络基本相符的未知构造。

4.已知构造中,以神经、内分泌,即人体调节系统最便于解释针灸效应。

5.古人描述的经络循行,可重复性很低很低。

6.经络和穴位的特异性,未能得到满意的证实。

7.针灸刺激手段的特异性与产生的效应基本无关。

于是,对经络实质有过不胜其多的假说。多数假说与西医所说的调节系统有关,但至今没有一种令人满意。

二、笔者对经络学说的粗浅见解

到底该怎样看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古代的针灸原理,研究它的理想结果是:找到与经络分布、循行完全相符的解剖学或生理、病理学依据并且能够据以全面而准确的解释针灸效应,特别是针灸的疗效。

现在看来,找到与经络学说完全或基本相符的解剖学依据是不大可能了,不宜再去钻这个死胡同。

经络的原意或实指就是血管,然而,循环理论基本上不能解释针灸效应或针灸为什么能治病。

只有神经和内分泌理论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释针灸效应,可惜太不准确,太不严密。

于是,必须重新认识针灸效应。

重新认识的关键是:经典和后来积久形成的观念(包括近数十年形成的观念)必须转变。不但传统理论和循环理论不能解释针灸效应,神经和内分泌生理、病理也不能全面、严密而准确地解释针灸效应。所以,不宜一味追求通过一种学说,企图全面解释针灸效应。

今后的重点应该放在研究要害穴位与西医所谓系统、器官之间的关系。即探讨人体表层与内部构造之间如何相关。

“相关”之说,不是笔者的创见。上个世纪早期,法国人就有体表与内脏相关之说,而且发现了与中国针灸不全相同的很多相关点(略同穴位)。我国学者也有不少人赞同此说,而且有过据以研究针灸的专著。

不过,提出模糊的“相关”说,不足以进一步认识针灸原理。人体当然是密切相关的整体,体表自然与内脏相关。比如,“牵一发而动全身”就不是夸大其词的形容。

然而,针灸原理研究,是为了尽量详细而准确地说明,经络和穴位如何与内脏等相关。为此有必要引进数学中的相关概念,以便量化。

以下直接结合针灸效应说明“弱相关”、“强相关”和“相关度”的概念并据以浅谈笔者对经络学说、针灸原理和针灸效应的看法。

1.针灸效应,是一种弱相关反应现象。所谓弱相关反应现象,指此类现象的因(如针刺激)和果(如预期效应)之间的相关度较低。所谓相关度,通过四项指标计算。即①由因见果的频率;②因果之间线性关系程度;③因果部位的对应程度;④因的性质对果的性质的影响程度。每一项指标最高值,均为百分之百。暂定,相关度≈①×40 % ;②×30%;③×20%;④×10%。当相关度低于40%,即可认为属于弱相关。如果低于20%,就应该认为是典型的弱相关。总之,所谓相关度,不是仅仅指出现效应的频率或概率。

2.弱相关反应现象的对立面,是强相关反应现象。最典型的强相关反应,因果关系的相关度接近100%。比如,脊髓横断必然截瘫,冠状动脉完全阻塞必然心肌梗死。反之,真能完全修复横断的脊髓,则截瘫完全恢复;真能及时解除冠状动脉阻塞,则可完全避免心肌梗死。此类现象的因果关系,不仅由因见果的几率是100%,预期效应的程度和定位准确性也几乎是100%。

这是因为已知有关神经和循环解剖生理,决定了上述因果之间必然是接近100%的强相关关系。即有一因,必有一预期结果,而且理论上完全可以解释。生理、病理和治疗学方面,有许多这种强相应关系。比如静注射副肾素产生的一系列反应,就是强相应关系。人们希望医学问题都能归结为这种现象。可惜,至今为止,凡是要费力研究的现象,大多数不能得到这么高的因果相关度。这就是为什么要设对照组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3.弱相关反应现象,只是有因可能有果。不仅有由因见果的概率比较低。施因部位、性质与产果部位、程度之间,更少见严格的相应关系。此类弱相关反应现象,不是只见于针灸效应。和传统针灸相似的耳穴、头穴、按摩效应等,自然属于弱相关反应现象。气功、热疗、武术、体育锻炼等所见效应也主要是弱相关反应现象。某些西药的作用,如大剂量维生素C可缓解癌瘤等疾病,也是弱相关反应现象。科研术语称之为可重复性很差。

4.所以,经络或经络感传现象本身就是一种弱生理反应现象。因此,开始较早、资料积累较多的经络感传现象研究,值得反思。如果承认经络现象是一种弱生理反应现象,就不可能完全证实古人描述的经络路线。如果预先认定,经络现象是一种强生理反应现象,那么,按照科学原则,感传现象应该在绝大部分人身上以非常近似的方式出现。感传现象研究结果,其可重复性不到20%,也就是说,针刺和感传现象出现之间的因果相关度不到20%。这还不计入出现感传现象之间的个体差异。

5.针灸疗效或效应,当然主要通过神经—内分泌—体液调节机制起作用(如破坏大部分脊髓,再看针灸效应,就可证实这一点)而且首先接受刺激的是神经系统末稍。但不是完全通过此种机制。比如,灸法治疗体表慢性炎症、特别是中医所谓阴疽,就主要通过热效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再如,古人曾主张经常在三里穴保持灸疮,应该是不断激活免疫机制。又,古时针具较粗,现在也有强刺激、久留针,会破坏少量组织,就有破损组织效应。总之,除去治疗时的积极暗示和患者主动的心理调节以外,已知针灸效应是以神经—内分泌—体液调节作用为主,还有其他环节。

6.凡弱相关反应,都是多因素、多环节、多径路反应现象。可否深化认识,把某些效应改进为强相关现象呢?从理论上讲,这至少是很困难的。或问:人体当中不是有很多强相关反应现象吗?

7.这要看从哪个层次、使用什么性质的手段为因去求果。假如作为因的手段及其作用部位并无特异性,就不可能期望出现强相关的果。近来西医发明了某些介入疗法,目的是通过直捣病因,求得结果。凡真正产生强相关反应的,必然是对病因的认识很准确,而且病因基本上是单一的。凡是不明原因,特别是多因素、多环节参与的反应,至少目前不大可能得到强相关结果。

8.针灸,特别是针刺也有时产生强相关反应。如刺眼眼必盲;刺哑门、脑户过深多死;刺胸背过深必见气胸;刺中大动脉必大出血。古时针具很粗,这些反应几乎会100%地出现。或说,这不是针刺的目的。但是把针刺效应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它们也是针刺效应,而且也是当代针灸家必须要有的知识。所以,不是很剧烈的刺激,作用于要害部位,照样会产生强相关反应。

9.按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原理,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随着系统增大而增大。人体正是一个巨系统,其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果关系。问题不仅仅在于人体系统太大,黑箱理论是说,在不打开或基本上不打开研究对象的前提下,看输入信息和输出信息之间的关系。待积累一定数量的结果——即因果关系——之后,就可以制定理论模型,以便解释黑箱。

10.针灸术正是古人采用黑箱手段治病。它通过非特异的作用,刺激体表的几个——有时一两个点,去解决特定部位的特殊病变。可以想象,此种刺激可以通过多少径路、多少环节起作用。故大体可以肯定,针灸效应是不可能呈现强相关的。

11.古人提出经络学说,也有尽量使针灸效应具有相对特异性的目的,即试图从理论上强化相关性。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其理论表现形式亟有待修改。对穴位特异性的认识也不够。

12.当代针灸原理研究,当然要继承。没有继承,早就没有针灸术了。但是,继承的目的是保存、应用并最好能发扬。研究就是为了发扬。研究过程中,固然少不了验证古代理论这一步。不过,没有怀疑精神的研究,会永远停留在证实旧说的水平上。很多情况下,古人的错误通过逻辑分析就能发现。如天人相应的十二经脉等,是不可能通过实验证实的。

13.通过逻辑分析,发现古人的错误之后,还要验证,但目的是证伪。暂时不能证伪,即暂时保留。不过,凡是逻辑上不通之处,必须得到新的理论,实现逻辑严密才能结束证伪。

14.当代针灸研究,大体上证明了经络和穴位都只有不强的特异性。占体表面积更大的非经络循行地带,还有很多“穴位”,它们也有和已知穴位大体相当的特异性。这些都提示人们,针灸原理和传统经络学说之间有很大距离。

15.还有一个亟待解释的问题是,刺激手段与效应之间几乎完全没有特异相关性。机械、声、光、热、电、磁等物理刺激和穴位注射的化学刺激,为什么会产生同样的效应,除了说它们都是非特异的弱刺激外,没有更好的解释。任何刺激,只要太弱,都可看作非特异刺激。正如人体实际上一直在接受外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刺激,我们却不认为在接受治疗一样。

16.如果从本质上改变刺激手段,比如在穴位和非穴位注射副肾素,都会出现强相关反应。此种反应原理,在西医看是已知的。但是,经络、穴位理论完全不能解释,故值得深思。反之,在上下肢各刺入一针,再加上40伏以上的电压,就会心跳骤停。这说明针灸刺激还是很弱的刺激,此类刺激作用于非要害部位,除疼痛外不可能产生强相关反应。尽管个别人看到针就会虚脱,却不属于强相关反应。总之,如果把针感也看作效应,则只有这一种效应近于强相关反应。此种效应,完全可以用神经感觉理论来解释。

17.把针灸效应看作弱相关反应,怎样解释针灸治疗中往往呈现高有效率呢?笔者以为,即便不认为有关报告需要重复之后再确认,也可以做出比较满意的解释。相关度,不是和有效率等价。高相关度,不仅由因见果的概率高,还要求因与果的线性关系强;因果部位的对应关系强;因的性质要影响果的性质。按所给公式计算,应该没有符合强相关反应标准的临床或实验报告。而上文所举,刺眼、刺脑户、刺胸、刺大动脉的效应,则符合强相关反应标准。

18.按上文笔者对针灸机理的理解,针灸术应该对调节紊乱导致的疾病,而且尚无严重消耗时疗效较好。比如,针灸对多数全身感染性疾病疗效不好。倘感染较重,从张仲景时代,就基本上淘汰了针灸疗法。温病学派更少用针灸。这样就可理解,《内经》时代,曾经以针灸,特别是针刺为主治疗热病,为什么后世少用。如果说,轻浅的热病用针灸还不如药物方便,那么,结核病是药物疗效不好的慢性病,为什么没有多少针灸治疗成功报道呢?有严重消耗的病人,忌用针刺,道理略同。镇痛最常用针灸,曾有过脑啡肽假说,提示针灸效应与神经系统最密切。

19.与镇痛相关的针刺麻醉曾经轰动世界,针麻是否强相关反应呢?显然也不是。针麻发展到最后,曾形成无穴麻醉,这实际上是对特定的经络穴位针刺麻醉的否定。换言之,针麻效应不能用经络穴位理论来解释。

20.笔者以为,今后的经络研究,重点应放在强化穴位特异性上。基本无效的穴位,应予清除。新旧有效穴位,进一步弄清其特异性。假说固然不可没有,但是,对同一现象有数十、上百种假说,则不是正常现象。科学史上的学派争论,大多只有两派。

那么,经络学说或针灸原理研究的前途怎样呢?

此种研究的对象既然是弱相关生理或病理反应现象,其理论就不可能是强相关的,只能形成一种弱理论(或称软理论)。即不可能形成一种像神经、循环理论那样可以严密解释有关现象的理论。此种弱理论只能附属于已知调节理论,可命名为边沿或边际调节理论。

三、如何看待经脉和经筋学说的其他意义?

如何看待关于经脉和经筋学说的其他意义,笔者的认识是:

1.运行气血的经脉、络脉、孙脉和冲脉等就是血管。血脉循环不息,周流不休,内联脏腑,外络肢节,营阴阳、濡筋骨、温分肉等循环营养功能,就是血液循环的营养功能。现在已无必要保留十二、十四、二十八、三百六十五脉等说法。当代血液循环解剖生理,已经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取代经脉或经络学说。新说比旧说准确而且严密得多。

2.主要不运行气血的经筋学说,是不完善的神经、肌肉和骨联接解剖生理学说。现在也没有必要保留十二经筋说。当代神经、肌肉和骨联接解剖生理,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取代经筋学说。新说也远比旧说准确严密得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27286.html

上一篇:经络的原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1)
下一篇:[转载]PNAS封面论文:谢恬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开创榄香烯mRNA药物整合治疗肿瘤新策略
收藏 IP: 120.231.245.*| 热度|

2 杨正瓴 黄河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4: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