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马坪少年》(5):辑五老太爷

已有 2476 次阅读 2021-12-31 20:40 |个人分类:感悟人生|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01  聪明还是勤奋

辑五老太爷是父亲给我们讲的无数故事之一:

1.jpg

图15  聂辑五(约1869-1937)遗像

在我们老家,有一个辑五老太爷,小时候脑子很苯,学习成绩很糟。辑五老太爷有个哥哥,聪明绝顶,几乎是过目不忘。他们家专门聘一位私塾老师教这哥儿俩。那老师对哥哥宠爱有加,对弟弟却十分尖刻。他常常对人讲:“这小的跟大的擦屁股都不够格。”

可能是老师和家人的歧视,辑五老太爷内心里受到很大刺激,发誓要赶上哥哥。从此,他目不离卷,手不离笔,学习非常刻苦,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好几次拿着馍馍蘸墨汁,吃的满嘴都是墨。有道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终于,辑五老太爷学有所成,考过了会试、乡试,最后到北京中了孝廉方正。他的哥哥考上秀才就爱上了鸦片,终其一生,无所作为。老太爷在北京带着知县的公文就任时,赶上了辛亥革命,满清被推翻了。他虽然官没有做成,但一辈子教书育人,在北京、武汉的大学当过老师,还当过中学校长,成了我们家乡鼎鼎有名的人物。

这是个励志故事,我当年就把它记在了日记里。儿子10岁的时候,我跟他写了一封长信,也是作为励志的几个典故之一,讲到了这个故事。

父亲还跟我讲过,他13岁那年(1937)春节,和爷爷等一众人等到辑五老太爷那里拜年。老太爷一时兴起,出了一个“多难兴邦说”的作文题,要试试乡童们的才气。结果,老太爷把他的那一篇拿到手里一看,立即摇头晃脑地诵读起来,还不断发出“入了”、“入了”的赞叹声。事后,还将他留在府上布置功课督促了上十天。这件事,父亲对我讲过几次,“入了”意指可以考上县试的秀才,可见他对父亲的认可。

那天翻开“聂氏族谱”,根据聂辑五长孙聂华桓口述、聂础德整理的《聂辑五小传》称:“聂辑五(生卒失考),广水市关庙镇聂店村下塆人。幼时聪敏好学,博览群书,其师系河南人,每教辑五读史书能过目不忘,深得老师赏识。”

两种叙事,大相径庭,孰是孰非,不得而知。

02  想做官的文人

聂华苓在《爷爷和真君》里说过:“爷爷(即聂辑五——作者注)是个诗人,没留下诗。喜欢做官,一辈子没做过官。有过几个相好的女人,始终只有我奶奶。”

老太爷是个有趣的人,似乎与我相似:越是喜欢的东西,越是无所作为。我在网上搜索,确实没有看到聂辑五的诗,但在徐大纲所著《熊伯龙家世及行年考略》(本书共分三大部分:熊伯龙家世及行年考略、熊伯龙诗文选注、附录)诗文选注中有“聂辑五侍御重修晴川楼成恭赋二律”,看来他确实是个诗人,但不知道其中有无聂辑五的原韵?

不过,建忠兄在几年前策划《广水印象》丛书的时候,其中“诗词楹联卷”征集到辑五老太爷的一首诗——《大中华湖北省地理志》题词落款是应山聂辛炼戢武:

奔走关山廿四秋,客心憧扰怕登楼。

潮流东簸连天涌,风雨西来倚枕愁。

举目苍凉皆幕燕,浮游身世一沙鸥。

国人大梦多如醉,斫地悲歌恨未休。

本来,辑五老太爷是有官运的,但是辛亥革命打破了他的梦想。经过苦读,他考取了孝廉方正第11名,却在宜昌知县赴任途中遇上辛亥革命爆发,不仅“大清继世万万年”的歌谣戛然而止,也留下了老太爷的抱怨:“他捧着小宜兴茶壶咕噜:革命?这叫什么革命?城里扔几百个电灯泡当炸弹,说是武昌城里炸弹响了,城外的炮兵马上响应打炮,革命就成功了。革命又有什么用?民犹是也,国犹是也。革了命,剪了辫子,男不男,女不女。说话也不成体统,男女不分,长幼不分,统统叫同胞!我和我儿子是同胞?我和我孙子是同胞?哎?”(见聂华苓《爷爷和真君》)

什么是孝廉方正?它是清特设的制科之一。雍正元年(1723),诏直省每府州县卫各举孝廉方正,赐六品服备用,并规定以后每逢皇帝即位即荐举一次。乾隆五年(1740),定荐举后赴礼部验看考试,授以知县等官,道光间改于保和殿考试。好不容易考上的官位,突然就没了,乘坐轿子半路打道回乡,难怪老太爷抱怨终生。

不过,说他参加过讨袁斗争,还是扯得上。据《爷爷和真君》:“民初二三年,爷爷在北京教书,奶奶留在武汉。爷爷在北京有一个旗人相好。民国四年,袁世凯恢复帝制,登基做皇帝,爷爷正在北京,和那旗人同居,生了一个女儿。春风得意,提起笔来写了篇洋洋洒洒的文章,批评袁世凯登基。那还得了?那是个杀人不见血的年代。袁世凯下令通缉。我爹正在保定军校,知道了消息,赶到北京,半夜在爷爷相好家里找到他,带着爷爷溜出门,翻北京城墙逃走,不敢坐火车,父子俩徒步逃到保定。躲了一阵子,爹又送他回湖北应山乡下。爷爷愤愤不平,抱着水烟袋,走来走去骂:祸国殃民!凭什么要抓我?哎,我就不能说话?我就不服你卖国贼!”

这似乎属于文人议政而已。但据《汉东旧民的博客》“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随州籍校友”一文:“聂辑五,广水市关庙镇人。清末孝廉方正,两湖总师范学堂教员,湖北省立第一女子中学教员,应山县永阳中学校长。1918年前后任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员。”袁世凯只做了83天皇帝梦,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死。那么,老太爷去过几次北京?或者说,老太爷任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员究竟是哪一年?

《爷爷和真君》还提到,老太爷逃离北京后(应该是1916年——笔者注),“那个旗人相好到处找爷爷。他和奶奶在武汉。她来了一封信,奶奶收到了,拿给我爹看。信里说她为聂家生的女儿已经两岁了,要爷爷赶快去北京。奶奶把信毁了,没有给他,要爹寄了些钱去。从此他们就断绝了。……爷爷在家里当然不提她,但对她还是很有情的。民国二十年,我们住在北平,爷爷去了,到处打听她的下落,没有找到她。现在在北京,也许还有满汉混血的聂家子孙。”

显然,辑五老太爷多次到过北京。

03  文人情愫

所谓情愫,一指感情;二指本心,真情实意。《聂氏族谱》“聂辑五小传”讲到一段师生情:老太爷在两湖总师范学堂教书时,随州籍学员黄建中因报名过时,众师婉拒,老太爷力排众议,举荐其补考,结果以第一名成绩录取。1922年以官费赴英留学,入剑桥大学及爱丁堡大学,研习教育、伦理、哲学,获硕士学位后回国。1927年任国立暨南大学教务长;1928年任湖北省民政厅秘书、省党务训练所第二期教官、国立武汉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兼代理常务次长;1930年任湖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1932年任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1934年再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在汉期间,多次到恩师府上拜望,成为忘年之交。

“聂辑五小传”还讲到一段家乡情:1923年,老家聂店闹荒年,而且土匪横行。老太爷兴办“武昌聂惠记济荒袜厂”,以接济应山民工。不久因病,袜厂交族侄聂楚俊打理。我曾经写过一篇博文“祖孙四代的‘武汉梦’”。是父亲在我研究生毕业留校后,讲到我们一家四代人追逐武汉终于成功的欣慰。因为小时候就听说,三姑妈是在武汉出生的(1921年)。

我在博文里,以为是曾祖父让祖父到武汉开办织袜子的工厂,后来经营不善倒闭了。看到老太爷的小传才知道,可能是爷爷到老太爷的工厂打工,三姑妈就出生在那里。不过,时间上可能华桓爷爷回忆的有误,开办“武昌聂惠记济荒袜厂”应该1921年前后。曾经,我在微信里问过大表姐,她说:“我也听母亲说过,但具体细节她没说,经常唠叨:我们差点也成了汉口人。”

家乡情还体现在修族谱这件事上。老太爷应山县永阳中学校长时,于1933年召集楚良、汉卿、恒一(即我的爷爷)等19人为理事,成立了聂氏修谱理事会;1936年理事会花650元大洋买下聂永年四合院一处,作为聂氏祠堂,进一步张罗编写族谱之事。但可惜的是,辑五老太爷第二年在聂店下湾病逝,并葬入莲花山。又适逢日寇入侵,此事即不了了之。

04  读书三代,必有发者

小时候,听父亲说过“读书三代,必有发者”这句话,但没有找到出处。有可能,是他从辑五老太爷家总结出来的。

据《聂氏族谱》,老太爷只有一个儿子。但聂华苓1980年代给聂华元的信中,称其父聂殿忠为“五叔”,可能是按照老太爷兄弟之子一起排的顺序。

聂洸(1891-1936),字怒夫,原名绍武,派名渭忠,系聂辑五儿子,陆军中将。1911年参加武昌首义,1914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步科一期学习。1918年入陆军大学第五期。嗣后任职直系第三混成旅,湖北第一师四团团长。1926年北伐军进逼武汉时,开城门迎接北伐军。任唐生智第八军参谋处处长。1927年后历任武汉卫戍司令部参谋长,湖北禁烟局局长、宜昌禁烟稽查处处长、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候补执行委员、南昌行营旅长。1935年夏,就任贵州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兼平越县县长,1936年1月25日,率部阻击红军北上,在战乱中身亡。其后,国民党上下还有过隆重的追悼仪式,葬于武汉。

聂华苓(1925-),聂洸之女,当代著名女作家,著名文学翻译家。1925年生生于武汉,194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外文系,1949年随母亲、弟弟、妹妹去台湾。曾为《自由中国》编辑委员和文艺主编。1960年,该杂志被封,主持人雷震被捕,她失去台湾法商学院教书工作,同外界隔离。自1950年代起,被列入亚洲小说100强之中。其文章《亲爱的爸爸妈妈》被选入初中二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课本第5课。

聂华苓已出版的书,包括小说、散文、翻译及评论文章,在台湾、美国、中国大陆、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文地区出版,并有作品在美国、印度、意大利等十多国发表。《桑青与桃红》英译本Mulberry and Peach: Two Women of China 更在1990年获得“美国书卷奖”(American Book Award)。获美国University of Colorado, University of Dubuque,Coe College三个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982获美国五十州州长所颁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1980年代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翻译顾问委员会委员,1981-1982美国纽斯塔(Neustadt International Literary Prize)国际文学奖评判委员。1987-1988美国飞马国际文学奖(Pegasus International Literary Prize)顾问。此外,为北京广播学院荣誉教授(1986)、上海复旦大学顾问教授(1988)、匈牙利政府所颁文化贡献奖(1989)、波兰文化部所颁国际文化交流贡献奖(1992)、中国南京大学杰出校友(2012)。

聂华苓的另一个贡献是,1967和保罗·安格尔共同创办了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 1976年,二十四个国家曾联合推荐聂华苓夫妇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称他们是“实现国际合作梦想的一个独特的文学组织的建筑师”。如今,超过一千个作家从世界各地来到爱荷华。“这是一个缩微的世界。”访问过爱荷华的作家刘恒说,“这个计划融合了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经历、不同性格的形形色色的作家、形形色色的人,它创建了一种非常独特的交流方式。这应该是聂华苓和安格尔先生最伟大的创造和构想。”在中国大陆作家中,继萧乾、艾青、丁玲后,王蒙、王安忆、茹志鹃、陈白尘,汪曾祺、余光中、冯骥才、北岛、苏童、刘恒、李锐、迟子建、莫言等中国大陆当代著名作家,台湾的白先勇、郑愁予、余光中、杨牧、林怀民、蒋勋、张大春等人,以及香港的董启章、李怡、钟玲、潘耀明等,先后来到爱荷华,通过“国际写作计划”与各国作家交流。

聂华桐(1935-),又名华相,聂洸之子,1935年11月24日出生于武汉市,1957年获台湾大学理学学士,1966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长期与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合作,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理论物理研究所从事理论物理研究。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曾任中国国务院国外智力引进办公室顾问、中美人才交流基金会理事、美国(华裔)科技教育协会会长、世界华人物理协会常务理事、北京科技政策讨论会海外筹备小组成员、中国科技体制改革讨论海外成员、中国863高科技发展计划咨询小组成员。1997年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荣休教授;1998年后兼任香港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2009年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量子引力场理论、引力场理论的拓扑性、中微子在高密度介质中的传输性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19030.html

上一篇:[转载]聂华苓:我的作家朋友
下一篇:《马坪少年》(3):第一次骂人
收藏 IP: 120.231.209.*| 热度|

3 张晓良 李宏翰 范帅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9: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