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坚守原理体系:中医“读经典”的特殊含义

已有 1207 次阅读 2021-12-22 11:16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我在“‘读经典’的各家学说”里谈到了不同学科读经典的意义和方式,在结尾时引用了武夷山老师的“情报学‘三原法’”(见情报学报,2014年第5期),即原理的把握与质疑、原典的研读与诠释、原始数据的获取与分析。

怎样应用原理?武夷山老师指出:一是用基本原理来指导实践;二是若在实践中发现了与原理相矛盾的东西,就要考虑如何修正原理;三是若在实践中发现了已有原理未能解释的新现象,就要考虑如何构建新的基本原理。

什么是原始数据?指在进行科学研究时针对特定问题所采集的数据,既包括科学试验所获得的数据,也包括通过社会调查等方法获取的资料。原始数据来自于专业实践和科学问题的考察,是创新发现与现象解释的基础。若没有持续的原始数据积累,便没有对数据(从而研究对象)的清晰认识,也就难以获得大胆而准确的判断。

其实,中医“读经典”有其特殊含义,不限于原典的研读与诠释,更在于原理的信仰与坚守,甚至对获取原始数据的恐惧与阻碍。

这件事得从20年前说起。2002年夏天,台湾语言历史研究所李建民造访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李建民. 中国医学史における核心问题. 内经(日本),2003,151:16-36],他带着长久以来的一个疑惑而去:为何中医教育过程必须阅读古典?当时,他把这个问题就教该校某教授。对方反问:“谁说中医一定要念古典?读这本教科书已经够了。”然后递过印会河的《中医基础理论》来。然而,当他把相同问题请教另一位教授时,回答是:经典教育当然是中医的根本;现代人所编的教材质量越来越差,不值一读。接着,这位教授送给他几篇近年“救救中医吧”的论战文章。

李先生说:“这些论战的内容相当具有震撼力。报导中引用大陆代表性的老中医、研究者,对中医的现况、教育方式做了极为激烈的攻击。这些文章如‘一百年后,还会有中医吗?’‘病入膏肓的中医,病根在哪里?’‘中医还有药可医吗?’从这些标题来看,不难想见中医的危机感;相对过去中医来自政治力的压制,这一波批评来自中医内部本身。而论战最后提出自救的政策之一竟是:‘强化中医经典的地位和作用’。”

显然,中医界内部存在着两大派系,本质上说是“向前看”还是“向后看”的问题,或者说是坚守还是变革传统的原理体系?

因此,中医“读经典”的含义超出了任何一个学科,不仅仅是从经典中吸取有益的养分,而是坚守一种“今不如昔”的信仰,传承对变革中医基本原理的恐惧,以及对中医药采用新的科学原理获取临床数据的拒绝。其结果,是窒息中医学的创新发展,以及迈向未来的可能性。

事实上,中医经典及其过去的中医传承并无完整的中医学体系构架,仅仅是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中药学等,以及临床各科教材,才真正让中医学体系化、规范化、客观化有了一定的基础,是中医院校采用现代医学体系,运用中医学原理构建中医学体系的尝试。当然,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鉴定学,以及现代医学的各种基础学科,却是变革中医学原理的现代要素。

100年前,当西学东渐以不可阻挡的趋势滚滚而来的时候,当中医学面临“千年大变局”“变亦变不变亦变”的时候,当“读经典”无法阻挡从主流医学演变成替代医学的时候,于是就有了“国医科学化”“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的尝试。是的,这些尝试也都没有获得“中体西用”的效果,但中医学还得选择,还得拥抱未来。然路漫漫兮,必上下而求索。

据统计,名老中医最早阅读的医书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是《黄帝内经》,为24.24%,其次为《濒湖脉学》与《药性赋》,各占9.52%,稍次的是《伤寒论》和《汤头歌诀》,各占8.33%。如此知识结构,如何满足现代诊疗需求?想想看,作为一个现代医生,你在接待患者的时候如果不能开出一系列的临床检验、医技检查的清单,在拿到检查报告的时候不能解读那些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在判断疾病及其预后的时候不能运用现代医学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你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临床医生吗?我断言,哪些成天叫嚷中医院校培养中医“掘墓人”的人,强调“纯中医”“铁杆中医”的人,可能是中医真正的“掘墓人”。因为他们看重的是眼前利益,而不顾未来发展;他们希望中医回到从前的想法,本身就是刻舟求剑。而逝水不可复得,现代人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永远不可能回到过去。

我在一篇报告里曾经写过:从理论到实践,从务虚到务实,构建相互融合的话语体系,形成中西联动的长效机制。此次新冠疫情显示,“中西并重”是相向而行,而不是背道而驰;是相辅相成,而不是各自为政;是取长补短,而不是矜技争宠;是形成共识,而不是自说自话。应摒弃成见,消除误会,开启中国特色防疫、抗疫的探索之路。

因此,中医学原理体系,或称之为话语体系,也到了“变亦变不变亦变”的时候。在这里,我不再重复毛主席不懂“上火”的那个故事,以及要求用现代科学方法、话语体系研究阐述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原理的国家战略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17662.html

上一篇:[转载]严金海:医巫同源
下一篇:[转载]严金海:宗教医学
收藏 IP: 120.231.24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