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6年1月,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董光璧研究员的《传统与后现代》,该书以当代科学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转变的视角,讨论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
一、内容简介
本书以当代科学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转变的视角,讨论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在交待了立论根据和研究方法后,首先讨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然后分析了现代科学被引进中国后所遇到的种种心理抵抗。最后,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后现代意义为题,阐述了道、儒、易对未来科学发展的可能启迪。本书有关传统与后现代关系的见识,可供自然科学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广泛的一般读者参考。
二、作者简介
董光璧,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高技术与新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等四个学会的理事、《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四个学报的编委,主要从事科学史、特别是物理学史的研究。1935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丰润县丰登坞镇豆庄子村,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毕业后留校,后调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工作。著作有《易图的数学结构》(1987年)、《EPR关联之谜》(1988年)、《当代新道家》(1991年)、《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论纲》(1992年)、《易学科学史纲》(1993年)、《马赫思想研究》(1994年)、《世界物理学史》(1994年)、《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1996年)等。
三、著作目录
1 时代的转折与传统的回归
1.1 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
1.2 危机与科学范式变革
1.3 寻找新科学起飞之翼
2 现代解释学与传统研究理路
2.1 解释学与科学哲学
2.2 区分不同的学问
2.3 区分不同的史境
2.4 区分不同的语境
3 中国古典自然哲学的重建
3.1 人与自然的关系
3.2 宇宙秩序原理
3.3 宇宙图像模式
4 传统科学的文化背景分析
4.1 历史上的儒学与科学
4.2 儒学思想与科学精神
4.3 道家文化与科学实验
5 科学近代化中的文化冲突
5.1 科学近代化的三部曲
5.2 传教士的科学输入与“西学中源”说
5.3 洋务运动与“中体西用’说
5.4 科学化运动中的激进与保守
6 科学规范与社会规范的协调
6.1 权力意识与科学精神的冲突
6.2 人体特异功能论争始末
6.3 对易学科学热的反省
7 中国传统文化的后现代意义
7.1 道家思想的后现代启蒙意义
7.2 儒家伦理价值与后现代科学精神
7.3 易学与后现代科学范式的建构”
四、董光壁:《易学与科技》节选
罗马俱乐部最先明确揭示人们的人口膨胀、粮食不足、资源短缺、能源匮乏、生态破坏这全球性危机的五大因素。科学家们对这些问题已经付出了巨大的心力,成熟的办法暂时没有。这也是导致科学整体变革的思想观念和方法论上更新的契机。
科学也不单是科学家们的事。
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科学与人文的分裂、东西文化的隔阂、和地球的南穷北富,后者可以归为前者。20世纪前人文之柱高于科学之柱,20世纪后则相反。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始于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愈演愈烈。
英国物理学家斯诺(1905-1980)著《两种文化和科学革命》中认为两种文化的分裂和对抗的倾向使得西方人丧失了整体的文化观,以至于20世纪的思想界不能对“过去”做出正确的解释,不能对“现在”作出正确地判断,同时也不能对未来有所憧憬和展望。
技术从它诞生起就是反自然的。
科学与人文重新结合的这种理性重建是消除东西文化隔阂、解决穷国和富国的不平等,同时发展出一种新科学,这是一条必由之路。
中国学者在新科学的催生上,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前途负有神圣的使命,而且对全人类负有道义和责任。因为世界不少学者期望在中国寻找新科学的起飞之翼。
为什么近代的科学革命出现在西欧而不是中国,为什么在科学革命前的200年间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领先于西欧。传统的中国科学,有可能为未来的新科学开辟道路。
现在的科学不是终极而是暂时的,今天的科学决不是未来的科学。科学还要变革。
1975年7月,在蒙特利尔加拿大亚洲研究协会上李约瑟认为:中国人的冷静头脑可用于把西方世界从它陷入机械唯物论,和唯科学主义的深渊中挽救出来。
1985年英国天文学家沙里斯在《复活》109期上发表题为《新科学的诞生》的文章,他说:唯一的道路是转过身来重新面向东方,带着对它的兴趣以及其深远意义的理解离开污秽的西方,朝着神圣的东方前进唯有到那时,我们才算达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不管怎样,重新面向东方是可能的。但是改变方向的代价将是巨大的和创伤的。
为在中国寻找新科学的起飞之翼,我们面临着一个“重新发现真理”的任务。这种发现不可能一促而成,亦会有热炽的争论,但是值得冒险。
重新发现真理需要严肃的科学态度。
谈论未来意味着预测。
30年之内可能不会有深层基础的突破,外延扩展和技术应用的开拓可能是科学活动的主战场。
在全面危急中,科学的纯洁性受到怀疑,传统的科学世界观被严加批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被遭谴责。
30年之内大概不会发生科学概念的基础突破,但是30年之后可能走上新科学诞生的历程。
新科学的内容,包括人与环境的和谐、科学与人文的平衡、科学本身系统的整合等问题,新科学的诞生很可能伴随科学地理中心的转移而形成。中国科学家也应该准备争取这次机遇。
台湾学者李凯旋与自然科学家讨论,提出了《周易》中蕴涵着若干宇宙最高秩序的原理,即宇宙万物所含的共通原理,包括对称原理、平衡原理、和谐原理、循环原理、生生原理、稳定原理等等。
《周易》中对建构后现代科学观有意义的思想是生成原理和循环原理,这里两个宇宙秩序原理,天工开物观和道术一本观这两种科学技术观。
生成原理强调以生产和消灭或者转化阐述变化。宇宙大循环能克服物质能量信息被耗尽的危险。“天物”、“道本”作为科技观,认为技术是沟通人与自然的中介,而非掠夺自然的工具和权力控制人的工具。
科学技术观包括制器尚相、天工开物、道术一本。
易学不是科学,它包含的自然哲学具有前科学的意义。
易学中的科学原理概括为宇宙秩序原理、方法论原理、科学技术观。
宇宙秩序原理包括生成原理、感应原理和循环原理。
生成原理主张大千世界的事事物物都是从一个本源生化而来。感应原理主张世上一切事物都含有气,并以气为中介建立联系,基本规则是同类相感。循环原理主张一切自然过程都是终而返始的。
方法论原则包括象数论、比类论、试验论、。象数论主张以符号系统及其所含的数学规则,表征事物的变化和关联。比类论是一种以功能模型为参照物对事物进行分类和类比推理的理论,有拒象归类、取象比类。试验论从仰观俯察衍生,有效验、测验、试验、质测、实测等。
科学技术观包括制器尚象观、天工开物观、和道术一本观。制器尚象观,是关于创造和发明程序的一种观点,主张取象自然形构制气以行人道。天工开物观体现一种技术经济观,主张以人巧与自然力的互补结合开发物产,繁荣经济。道术一本观主张道以御术,艺以明道。
科学是用概念和逻辑构成理论框架的,刑冲合化的法则是四柱命理学问的定理;生克路线是四柱命理的公式。
五、程翔:在中国寻找新科学起飞之翼,王天奇W理论在第六届国际易学与现代文明学术研讨会上引起关注
“早已存在的东方宇宙认知模式——易理论是中国古代先贤留给我们关于本体理论,在现代物理学居绝对统治地位的今天,它却闪耀出特异的光芒。在中国寻找新科学起飞之翼正是笔者探索和发现W理论的初衷。清朝末年,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以现代科技的强势使古老的中华文明一时失语,民族自尊受到巨大的伤害。皇皇五千年,泱泱十四亿,这个创造过伟大文明的民族必能凭借先天的厚重,恢复自信,重振中华文明!”
当W理论的创建者王天奇先生,在北京第六届国际易学与现代文明学术研讨会上,作完《在中国寻找新科学起飞之翼——易经与未来物理学理论》学术报告时,来自海内外的学者、专家给予热烈的掌声。国际易联会长、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董光璧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和哈佛大学哲学教授、国际易经学会主席成中英等学者专家对W理论给予好评并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王天奇阐述,老子《道德经》中的“无”,具有生育现象界的能力而自身又具有不可观测性的物理存在——本体, W理论便是以此来定义本体。进而认为现代物理学理论的基本缺憾是本体理论的缺失,未来的物理学理论必定是一个建立在本体之上的理论,而作为古老中华文明核心的易理论便是关于宇宙本体理论赖以产生的唯一的不可替代的现成平台;作者发现的六维空间是易理论能够完美实现的唯一空间,w理论是将易理论的整合体置入六维空间而成。W理论是易理论的现代科学化,是在中国寻找到的“新科学起飞之翼”。
学者认为,W理论有两个基本发现:一是六维空间的发现,二是对中国古代易经中蕴含的数理奥义的发现。W理论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在数学上,W理论是一个全新的、玄妙的空间几何学;在物理学上,W理论是独立于现代物理学框架之外的原创性的物理理论;在易学上,W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易经,为易经找到了其数理能够完美实现的六维空间,是易经研究上的一个全新方法的开辟和对易经本质的深层次的揭示,使易理论由抽象的数理升华为宇宙空间物理学,从而显现出了它宇宙之道——物理学终极理论的真面目来。重庆当代系统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陕西省三原县党校教师王天奇的著作《W理论——关于本体(真空)的数学物理方法》,先后被国家图书馆和国家重点大学珍藏。鉴于他在科学探索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被北京第十一届“新世纪之声•和谐中国”征文评选活动组委会授予“爱国创新奉献社会影响力优秀人物”称号。
2012年7月6日至8日,“第六届国际易学与现代文明研讨会暨国际易学联合会第三届会员和理事大会”在北京京都紫禁城饭店举行,来自海内外100余位学者、专家出席会议。学术主题是易学与现代文化,重点讨论易学与科学文化、易学与养生文化、易学与宗教文化、易学与社会文化以及易学史等议题。王天奇先生等28位学者、专家作了学术报告,并颁发第五届国际易学奖。会议由国际易学联合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委员会、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联合主办。
六、刘刚:我在《董光璧学术思想研讨会》的发言
【按】2019年11月9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董光壁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办公楼第一会议室举行。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方法论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化学史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北京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学会四家机构联合举办。来自以上四个学会的代表做了相应的发言。
我跟董老师的关系,渊源还是比较长的。我记得特别清楚,1989年5月,在任定成老师曾工作过的华中师范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举办过一次全国科学哲学大会。在会上我结识了董老师,发现董老师可以说是伟大的学者。就是结识了董老师,改变了我的后半生!董老师嘱咐我关注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这为我后来考取金吾伦老师的博士生奠定了很了不起的基础,如果我不会计算机的话我恐怕很难了。
(任定成:金老师说得很明确,我招的第一个博士生要懂计算机,要外语好。)
我听了董老师的话,回去后就买了台PC计算机!我是学文的,数学物理所(我先前的工作单位)就(文革期间为6709所)专门搞计算机研究。研究人员见我抱回台计算机,都认为我疯了。学文的弄台计算机回来干什么?可我不搞编程而是应用。几年下来PC机我换了3台。后来考博士的时候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条件。仅凭这点上我必须感谢董老师,没有董老师给我的点拨,我也不会朝这个方面想。原来搞得很杂,除日常的英文编辑工作外,还有一堆翻译的杂七杂八的事情,从术语学到科学哲学再到李约瑟的东西。
在那次会上,董老师送给我一本他写的小书,《易图的数学结构》。那本书我到现在都还在看。它写得特别简洁,是从易图入手解释《易经》,不讲卦爻辞的内容。我从这里面汲取了非常多的营养。百经之首《易》为先,《易经》的符号体系,在董老师的书中阐释得非常清楚,尤其是跟现代科学的结合,给我的影响很大。后来我加入国际易学联合会,并成为该联合会的理事,也是董老师推荐的。我沿着易学数理学派,即从董老师那本书介绍的方向,一直走了下来。直到2017年我还在《哲学动态》发表一篇文章,“论先天易图与布尔代数的等价性——从格论的观点看”。以现代计算机基础离散数学的格论为基础,为中国古老的先天易图与布尔代数搭起桥梁。如果没有董老师那本书,就没有我今天的工作,就有可能错失这个机会。
来到北京后,跟董老师谈论最多的是易学,跟金老师就是学习哲学,我两边均受益匪浅。尤其是董老师,虽然我不是他的博士生,但我自己却认为,我是董老师的私淑弟子。我把先天易图与布尔代数的等价证明了,如何再从格论上把先天易图进行推广?我还要继续请教董老师。
我先简单说这么多,吃饭聊天的时候再说。
来自刘钢科学网博客: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489-1205748.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4: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