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来源:解放日报,2020-06-5
记者:顾泳 徐瑞哲
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上海日前召开的中医药大会传出消息:全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已绘制出“新蓝图”,未来,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重大传染病防控方面,将发挥更重要作用。
祖国瑰宝中医药如何在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呵护人民群众健康、乃至解决世界性医改难题中扮演更多角色?构建公共卫生体系过程中,怎样持续挖掘、应用中西医结合独到优势?来自上海中医界专家提出自身见解与意见。
中医评价体系亟待创新
“早在17年前抗击非典时,中西医结合疗法就取得了明显效果。”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上海市医学会会长徐建光教授说,“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中西医结合治疗再次发挥作用。”但他直言,目前,中医药抗病毒的基础与临床实证研究尚显不足,对其作用机理的独特性挖掘有待深入。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加强中西医结合、促进中西医优势互补的迫切性。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周嘉教授举例:以张伯礼院士为代表的中医战队深入武汉前线,整建制接管感染病房,将中医理念、中医精华与防治工作相结合,特别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中医治未病理念,贯穿整个防治。“抗疫战场上,中西医只是任务不同,技术打法不同,战疫胜利中起到同等重要作用。采用‘三药三方’针对性中医疗法,使轻症转重症、重症转危重症的发生率大为减少。为节约极为宝贵的重症医学抢救设备不被挤兑,发挥了关键作用。”
中医经过临床实践证明是有效的,但中医的评价体系亟待创新。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呼吸科主任张炜,全程参与上海的新冠肺炎救治,他表示,中医评价体系理应与西医有所不同。目前,西医遵从循证医学,中医自身却还未建立起治疗评价体系,“事实上,卫气营血、湿热辨证等都属于中医独到的解释理论,也自成一派体系,但论及当下临床验证,仍需要通过细胞、分子、炎症等西医概念来阐述。”在专家看来,对中医的评价体系理应“广开门路”,强调中医特色、一人一方等,只有这样才能为中西医结合持续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打破中西医壁垒育人才
来自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统计显示,目前上海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中,中医药救治参与率超过93%,救治成功率达到90%。上海参与国家中医药救治方案的制定,提出上海经验5条列入国家方案。不过专家坦率表示,上海中医力量人才储备、应对疫情组织架构保障等,仍有诸多可改进之处。
“上海中医医生参与新冠肺炎的防治,时间较早、参与度很高”,上海中医药防控新冠肺炎专家组组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终身教授吴银根说,“全市定点发热门诊中,亦覆盖了许多家中医医疗机构。不过,中医专家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在组织架构上还应有更强有力保障。此外,相比西医,中医应对疫情的人才储备略显不足,西医医生从轻症到重症,从门诊到监护室,人才很齐备,中医同领域则显得薄弱。”
加强人才储备、制度保障中医应用,是不少临床中医专家的心声。张炜告诉记者,“如果能从制度上有所保障,中医便可以第一时间更早与西医‘同步’介入抗疫,确诊病人重症比例或可更少。论及日常储备中医人才,尤其是重症监护等‘吃重’岗位,中医在关键时刻也可避免人手捉襟见肘。”
所幸,从源头培养更出色中医医生,已进入顶层设计考量。徐建光表示,加强中西医结合,应着眼长远、面向未来,进一步突破机制约束。例如,打破目前学科分置的壁垒,加强国内中西医院校战略合作,促进高水平中医药大学与西医顶尖院校,乃至世界一流综合性院校的交流合作,培养具有更广视野的中医医生,最终打造一支高水平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
抓住中医药发展“窗口期”
在中医主任医师出身的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胡鸿毅看来,疫情防控中,中医药不仅在治疗上不可或缺,更为寻找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了宝贵思路和“窗口期”,对稳定民众心理有积极意义。未来,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建设科研支撑平台,促进中药新药研发和产业发展等,都是中医药发展的持久命题。
胡鸿毅分析认为,目前我国健康产业总规模、年度医疗费用占GDP比例,分别是美国的1/20和1/3,但两国医疗支出个人承担比例几乎一样,均在45%上下。这表明,一方面我国健康产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我们不可能走美国式老路,而应当利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健康维护这个世界性难题。”所谓 “中国式办法”,肯定离不开根植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传统,离不开中西医并重的国策。
专家一致认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之时,应着力建立临床科研紧密结合的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长效机制,进一步发挥好中医药“治未病”、养生健康文化特色。周嘉提出,疫后时代为中医人留下诸多思考,“中医精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巨大宝库所在,值得发掘、保护、传承,并且运用现代的技术、方法加以印证、提炼、总结。中医理念历经千百年的循证医学验证,直到今日,对人民健康的保障和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对,依然具有深刻指导意义。”
记者获悉,一系列创新已经起步。作为“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上海中医药大学迄今是国内唯一在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主干学科均获“A+”评估的中医药院校,学校最近还与上海交大联合成立全球中医药文化与创意研究中心。徐建光表示,“未来,我们将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将其与中医药特有的非线性思维、高度个性化特质相融合,加大医学人工智能学科与专业建设,提升中西医研究临床转化水平。”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