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哲学上要有开拓和创立,打破与往哲学的传统束缚,就需要在对立统一的更高进阶上获得开阔的总体视野。这里着重谈五个统一的更高进阶。
(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首先要搞清什么是主体?什么是客体?
主体和客体都是实在方式。一般而言,观念把意识者称之为主体,意识对象称之为客体。有一点须把握,当意识以意识者为对象进行勘察时,意识者在这时亦成为了客体。
主体和客体的划分不是自我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相对于意识者和意识对象的互为关系而被观念划分的。处在意识者位置是主体,处在对象位置是客体。
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在于:第一,两者是不可分割和各自为绝对的;第二,两者统一于实在,都是实在方式。
黑格尔在谈论生命体时指出,生命体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主客统一。
近代西方认识论哲学的发展,探讨了认识的本质和界限,认为认识是主体方式对客体作用的制作,认识发生于主体和客体之间,是主客统一的产物。
康德的学说揭示了,认识是主客共制的成品,是心灵方式对经验对象的制作,以此为认识的本质所在和界限所在。在康德那里,认识的本质和界限是,心灵提供认识的制作,经验提供认识的对象,两者不可缺一。
康德学说在哲学上的极为重要贡献:
第一,揭示了认识的主客共制,即认识是主体方式对客体作用的制作,这是认识的本质和界限;
第二,探讨了认识的主体建构方式,即感性的直观表象、知性的范畴判断和理性的逻辑推论,揭示了认识的普遍必然方式。
在哲学上,传统本体论认为认识是本体的反映,是无关心灵方式的。
认识究竟是本体的反映还是心灵的制作,划分了两种不同的认识论,亦引起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长期争辩。
客体有没有本来方式呢?康德认为客体的本来方式是自在,这种自在是认识无法进入的。其缘由很简单,我们要认识,就要运用我们的心灵方式,通过我们的心灵方式来制作认识,这样的必然结果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切事物认知都是心灵制作的现象界,这样的现象界并不是自在本体。认识不能扬弃心灵制作而进入没有心灵制作的自在本体。
康德之后的许多学者和哲学家,极力否认和扬弃康德的自在之物,唯物论者认为认识是客体的反映,唯心论者认为客体是精神的外化。唯物论和唯心论尽管各有己见,但两者都共同认为,认识可以达到客体的本体,康德的自在之物是一种累赘,是违背一元论哲学传统的。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量子理论的思考,则使人们越来越感到“不存在与图像和理论无关的实在概念”。
列宁的物质定义,即“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教科见解认为,列宁的物质定义,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观的缺陷。然而,列宁的物质定义是不严谨的。既然物质是一种感觉外的实在,那么换句话说,感觉就是一种物质外的实在,于是世界似乎存在着一种叫做物质的实在和另一种叫做感觉的实在了。列宁既没有回答感觉到底是什么,又没有回答感觉是如何能够以及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复写、摄影和反映的。
“物质”是一个语词概念的指称抽象构造,对物质的定义只能和只能是:这个语词概念指称的是一切可以被称之为“物质”的对象。在经典物理学中,“物质”这个语词概念,指称的是一切具有直观表象的感知对象;在现代物理学中,“物质”这个语词概念,进一步扩展到了一切具有物理特性的实在对象,只要具有物理特性,不论是可直观表象的还是非直观表象的对象都可以被“物质”的语词概念统摄。除此之外,我们对于“物质”的定义,就不能再多言说什么了。对于“精神”来说亦是这样,“精神”亦是一个语词指称抽象构造的概念,对精神的定义只能和只能是:这个语词符号所指称的是一切可以被称之为“精神”的实在对象。无论是“物质”和“精神”都是存在和实在,两者统一于存在和实在,都不具有何为第一的终极意义。
自在之物,是一种意识外的存在。人类通过身体意识和自在刺激的联结,把来自外部的自在刺激转化为直观表象的感知对象,即视觉的、听觉的、嗅觉的、味觉的、触觉的直观表象的感知对象;通过概念意识的符号指称抽象构造,把身体意识提供的直观表象的感知对象制作为符号指称抽象构造的认知事物。在认识过程中,我们的头脑进一步通过概念方式的反思,意识到自在之物的存在,以“自在之物”的语词符号指称它,生成一种“自在之物”的概念抽象。至于要求扬弃直观表象的身体意识制作和抽象构造的概念意识制作,达到没有身体意识制作和概念意识制作的自在本体,那无疑是缘木求鱼。
瑞士学者让·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从主体的角度看),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
人类的概念意识具有概念创造的智能,由此生成概念之物的创造,即在概念制导的实践中,把种种抽象之抽象的概念虚构,反馈于经验实证的制作和求取,在抽象和经验统一的进阶中,获得主客统一的概念之物创造。
(二)先验和经验的统一。
哲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传统主导是,追求一种先天原则的绝对,认为世界的一切,无论是心灵的还是自然的都是由一个终极意义的先天原则所创造和支配的,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在这个基点上是有共通的。
至于这个先天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有种种不同的见解和学说。中国古代有天人合一的先天原则,绽出了老子的“道”,易经的“太极”,朱熹的“理”等等;在古希腊有柏拉图的“理念”,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毕达哥拉斯的“数”等先天原则;近现代西方哲学则有种种“精神”和“物质”的先天原则,如,近代哲学的“心灵方式”、“绝对理念”、“唯物论”、“唯心论”、“感觉要素”、“强力意志”等先天原则;现代分析哲学的语法、现象学的纯意识、存在主义的“此在”等先天原则。
黑格尔逻辑学认为哲学是一种以绝对为对象,追求绝对的特殊思维运动,所谓绝对是先天的至高终极,这样的特性使得哲学自古以来充满了一种先天原则的传统主导。无论笛卡尔的天赋观念、康德的心灵方式,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唯心论的精神,唯物论的物质,马赫的感觉要素,尼采的强力意志,以及分析哲学的语法、现象学的纯意识、存在主义的“此在”等等,尽管各有所说,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坚定地认为自己所追求的是一种唯一的、绝对的、终极的先天原则。
深入分析,特别是对哲学这种特殊思维运动在人类心灵中发生和由来的揭示,我们就会发现,哲学所追求的种种绝对,都是人类头脑中的符号指称抽象构造,是种种概念虚构的统摄,而不是实在的终极绝对。实在是一个自在自为的过程,是没有它的任何终极绝对的,是不存在任何一种先于一切、创造一切、凌驾一切、支配一切和统摄一切的先天原则的。
哲学是人类概念意识的概念逻辑造就:
第一,概念的统摄逻辑。如“动物”这个概念,可以抽象统摄一切被称之为动物的对象;“机器”这个概念,可以抽象统摄一切被称之为机器的对象;“星球”这个概念,可以抽象统摄一切被称之为星球的对象,“存在”这个概念可以抽象统摄一切被称之为存在的对象,等等。
第二,概念的进阶逻辑。这种进阶逻辑,驱动概念从个别概念进阶到特殊概念,从特殊概念进阶到普遍概念,进而以普遍概念的顶层为根本而统摄一切,使人类的头脑在概念顶层的统摄中以为,世界必然有一个普遍必然的根本统摄和先天原则,以此先于一切、创造一切、统摄一切和支配一切。
人类的头脑正是在概念统摄和概念进阶统一的顶层统摄中,逻辑必然地绽出了一种以绝对为对象,追求绝对的哲学思维运动。哲学思维,根植在人类概念意识的概念逻辑中。哲学所建构的种种终极绝对都是指称抽象构造的概念虚构,而不是实在的终极绝对。这样,唯心论和唯物论关于世界的终极究竟为物质还是为精神的长期争论就显现了无意义。
在新的哲学的思考中,我们就可以从容地、实在地谈论先验和经验的统一了。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先验的心灵方式,黑格尔在逻辑学提出了先验的绝对理念,卡西尔在符号学中提出了先验的符号能力,上世纪初以来的分析哲学提出了先验的语法标准,现象学提出了先验的纯意识,存在主义提出了先验的此在,等等。所有这些见解归结起来,集中到一点认为,人类的心灵方式,人类的概念能力、人类的符号能力,人类的语言能力、人类的意识能力、人类的主体构造都有着它们的先天原则,由此把哲学引入了纯粹的先验知识追求。
怎样来看待先验论呢?我的见解是:先验和经验是互为依存的、共生的和不可分离的,两者都不是自我绝对的。在经验中有先验,在先验中有经验。
直观表象的身体意识和抽象构造的概念意识的联结,是人类感知和认知的主体结构,就当下和承续而言,它们显现为一种先验的激发机制,没有这样的先验激发机制,人类感知和认知都是无以发生的。然而,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进一步的勘察,我们将深入到先验和经验的统一:
第一,一切先验的意识机制,无论直观表象的身体意识还是抽象构造的概念意识,都是在经验活动中发生和显现它们的能动,没有经验活动,一切主体意识的激发机制都是无以被激发和能动的。
第二,一切先验的意识机制,都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有着它们生成和由来的经验历史铸就的。无论直观表象的身体意识和抽象构造的概念意识,都是经验历史的铸就。人类的身体意识和概念意识,都是有它们的起源的,是生物进化和文化演化的经验历史铸就。这样,一切先验的意识机制,就它们的当下和传承而言,是先验的;就它们的生成由来而言,是经验历史的铸就。
这样,先验和经验再也不是各自独立和分离的,它们是互为依存和共生的,是没有孰先孰后之分的。只有从先验和经验统一的深入思考中,哲学才能从传统主导的先天原则的深深束缚中解放出来,走出经验论和先验论的各自绝对,走出纯粹先验知识的羁绊,驱动哲学在主体论的攀登中,走向人类意识结构生成和由来的经验和先验统一的哲学思考。
(三)抽象和经验的统一。
黑格尔认为,思想和经验统一是哲学的最高境界。
黑格尔的逻辑学贯彻了抽象到具体,进而抽象到具体的概念运作。
至于概念如何能够从抽象的“有”凭空上升为具体的“有”,黑格尔逻辑学对此是全然回避实证的。其原因在于,黑格尔逻辑学是以抽象为根本的,如同上帝一样可以凭空创造,只要抽象地说句“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黑格尔所说的思想和经验的统一,实质是抽象和经验的统一。什么是抽象?抽象来自何处?自黑格尔以来一直是一个没有搞清的哲学基本问题。
“抽象”的教科解释是:“抽象是通过分析与综合的途径,运用概念在人脑中再现对象的质和本质的方法”;或者“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例如,苹果、香蕉、生梨、葡萄、桃子等,它们共同的特性就是水果。得出水果概念的过程,就是一个抽象的过程。”这种解释实际上是非常误导的。
人们将问:第一,人类的头脑是凭什么来抽象的?第二,抽象的本质是什么?第三,分析和综合是什么?第四,概念是什么?第五,事物的本质或共同特性是什么?第六,抽象又是如何能够把事物的本质或共同特性从众多事物中抽取出来的,好比从井中把井水抽取出来的?等等,这一系列深入的问题,在教科见解中是见不到任何确切解说的。
至于说苹果、香蕉、生梨、葡萄、桃子等,它们的本质或共同特性就是水果,那人们也可以说:苹果、香蕉、生梨、葡萄、桃子等,它们的本质和共同特性是商品,它们的本质和共同特性是礼品,它们的本质和共同特性是货物,它们的本质和共同特性是物质,它们本质和共同特性是客观实在,等等都是可以的。究竟什么是本质和共同特性?苹果、香蕉、生梨、葡萄、桃子等为什么会可以出现如此多的不同本质和共同特性,究竟那一个才是它们唯一的本来方式,终极的本质和共同特性呢?
至于概念究竟是什么?教科中说得最多的是:概念是事物本质和共同特性的抽象。于是,又回到事物的本质和共同特性究竟是什么?抽象究竟是什么?我们亦见不到任何确切的探讨和解说。
关于“本质”,通常解释是:“本质,指本身的形体,本来的形体;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对此我们要问,什么是事物的本来形体呢?什么又是事物固有的根本属性呢?例如,水有液体、固体、气体、离子,以及临界态等多种形体,究竟哪种形体才是水的本来形体呢?!
还有分析和综合又是什么呢?它们是怎样在我们的头脑中发生的呢?!
如此等等,在传统教科那里,关于抽象,关于概念,关于本质、关于综合和分析等等的解释,实际上都是非常空洞的和缺乏深入的探究的。
深入地进行概念、共性、抽象、本质、分析和综合的原理探讨:
1、概念的原理:概念是一种符号指称抽象构造的意识方式,这种意识方式起源于人类符号文化,造就了人类的事物概念、概念认知、概念能动和自我意识。
2、共性的原理:共性是概念统摄的制作。当我们用一个概念统摄一切可以被它所统摄对象时,这个概念统摄就生成一种概念方式的事物共性或共相。罗素在《哲学研究》中认为,各种各样的桌子之所以是桌子是因为有一种“桌式”的共相存在于一切被称之为桌子的对象中,这样的观念承续了古希腊柏拉图的“共相”之说,即“共相”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和本质所在。但柏拉图和罗素都没有从概念统摄中说清共相的本质。
3、抽象的原理:抽象由符号指称构造。人类的头脑是凭籍符号指称赋予对象名称和定义的抽象构造。抽象是一种指称构造,抽取是一种物理移动,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把抽象比作抽取纯粹是风马牛而不及的。
4、本质的原理:本质是概念统摄的共性或共相。当我们用一个概念统摄一切可以被它所统摄的对象时,就产生了一种概念方式的事物共性和共同特性。这种概念方式的事物共性和共同特性在我们的头脑中产生了事物本质的概念。如,超市里的各种物品,无论是衣服、首饰、食品、家具、电器等等,在市场买卖的概念统摄中,它们的共同特性本质就是商品;在物流运输的概念统摄中,它们的共同特性本质就是货物;在礼尚往来的概念统摄中,它们的共同特性本质就是礼品,等等。
5、分析和综合的原理:分析是概念分类的抽象统摄。如在“水果”的概念分类统摄中,可以界分出“苹果”、“梨子”、“香蕉”等等的分类抽象;在“动物”的概念分类统摄中,可以界分出“腔肠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哺乳动物”、“灵长类动物”等等的分类抽象。综合则是对象的概念集合进阶,如把“苹果”、“梨子”、“香蕉”等集合进阶为“水果”的概念综合抽象,把“腔肠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哺乳动物”、“灵长类动物”集合进阶为“动物”的综合抽象,等等。
搞清了概念、共性、抽象、本质、分析和综合的原理,我们就可以深入透彻地讨论抽象和经验的统一了。
抽象和经验的统一,本质上是人类意识结构主体运动的必然。人类意识结构的特点是,它是一种身体意识直观表象和概念意识抽象构造的联结。这样的意识结构产生了一种主体运动,即不断地从身体意识的直观表象上升到概念意识的抽象构造,进而展开抽象之抽象的概念虚构,再进一步把抽象之抽象的概念虚构反馈于经验实证的制作和求取,获取抽象和经验统一的概念之物创造,达到概念之物的直观表象和抽象构造。
在人类意识结构中,人类通过身体意识和自在刺激的联结,生成种种直观表象的感知对象,以此为实在性、现实性、真确性和有效性。在地球生命意识方式数亿十年的生物进化中,人类的心灵生成了一种以身体意识直观表象制作的感知对象为实在性、现实性、真确性和有效性的经验判断机制。当我们行走在非洲原野上,当身体意识直观表象地感知一只扑过来的狮子时,就会本能地以此为实在性、现实性、真确性和有效性,作出危险的判断而迅速逃命的,此时此刻任何一个神经正常的人都是不会质疑这个直观表象感知的一只扑来的狮子而不当一回事的。
有了身体意识直观表象的感知对象,人类意识结构中的概念意识就会通过符号指称的抽象构造,赋予直观表象的感知对象“叫什么”和“是什么”的名称和定义的指称抽象构造,在头脑中生成种种抽象构造的事物认知和概念,进而生成概念意识的抽象思维。
在地球生命意识方式数十亿年进化的历史进程中,无论低等生物、高等动物和人类都是以身体意识直观表象制作的感知对象为实在性、现实性、真确性和有效性。这种根深蒂固的意识机制,强烈地驱动人类的意识结构,必然地以概念制导的实践方式,把抽象之抽象的概念虚构反馈于经验实证的制作和求取,进行抽象和经验统一的概念之物创造,获得一种概念之物的更高感知和更高认知的实在性、现实性、真确性和有效性。
人类的文化演化,有一个重要的成果是,从自然之物的利用走向概念之物的创造,如石器的打磨、青铜器和铁器的铸造、住房的建造、工具机械机器的发明、工农业产品的生产,科学技术的应用,工程建设,国家社会组织等等,都是概念虚构反馈的抽象和经验统一的实践创造,这样的实践创造使得人类发展出了动物世界没有的文明智能。
抽象和经验的统一,既是人类意识结构运动的必然,亦是人类感知和认知,人类智能的更高发展。
(四)逻辑必然和经验历史的统一。
第一,经验历史是实在的根基。离开了经验历史的任何理论学说都是空洞的、无内容的和不切实的。
第二,经验历史实践中的个人和群体的思想和行为都具有概念意识的制导。人类的历史活动不是一个纯粹的物的过程,而是一个有着概念意识加入、紧随和制导的物的过程,当从逻辑必然和经验历史统一中获得整体的把握。
例如,关于货币的本质和必然,这个问题看上去很简单,但在马克思之前一直没有得到透彻的理论阐述。马克思在《资本论》商品交换一节中,从逻辑必然和经验历史统一上,运用了个别到特殊,特殊到一般,一般到根本的逻辑必然的抽象构造和经验历史上从物物交换演变到货币为中介的过程统一中,揭示了货币的本质和必然。即在商品交换的经验活动中,人们的商品交换活动在概念制导中,发生了个别交换形态、特殊等价形态、一般价值形态,进而货币形态的演进,这样的演进既是物的运动,又是人们头脑的概念制导,是逻辑必然和物的运动的统一。由是,货币的出现既具有经验历史的实在性又内涵它的逻辑必然性。商品交换的历史活动之所以会产生货币,并不是物的本性所致,而是人类头脑中概念意识和概念逻辑加入、紧随对物的运动的制导,离开了人类头脑中的概念逻辑制导,货币是无以从物的运动中产生的。马克思《资本论》的魅力在于,它显现了人类的实践始终内涵着一种概念制导的逻辑必然。一切重大的理论学说,都需要把握逻辑必然和经验历史统一的学术方法,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具有实在可信和逻辑魅力统一的理论成果。
(五)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无限和有限的观念在人类头脑中的发生是概念逻辑的必然。
康德认为,一个判断力只要提出普遍性要求,它就必定是一种推想,同时它必有作为对立面的另一种判断力推想。按照康德见解,当我们的头脑产生无限的普遍性推想,必然会在另一端产生有限的普遍性推想,这是人类理性两律背反的逻辑必然。
无限的普遍性推想有它的深刻内蕴和品格。千百年来,无限这个普遍性推想的思维坐标,给予了人类思想和实践极为重要的影响。
1、无限以一种普遍性推向处处存在。例如,世界在时间上既没有它的开端,也没有它的终结,它从无限中走来,又迈向无限;空间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都没有它的终极,只有无限扩展的宏观和无限深入的微观;事物的形态、事物的运动方式和事物的关系都是无限多样的;从无限中取出的每一点也是无限的。在数学中,整数是一个无限集合的系列,从整数中取出的正数、负数、偶数、奇数、分数、素数、级数、虚数,等等,也都是一个个无限的集合系列;在自然中,从大海中取出的每一滴水,都具有从水分子到氢原子、氧原子、质子、中子、电子等等的无限深入的微观结构;而每一滴水又和周遭的温度、压力等等发生着无限多样的联系。无限的普遍必然推想,蕴含的是一个无限多样深入和敞开的世界。
2、一切无限都离不开它立足的有限之态。一切无限都是有限之态的无限。离开了有限之态,种种无限的普遍性推想即刻就会消失而去,成为空洞的虚无。如,数的无限要通过数的各种有限之态来推想,宇宙的无限要通过通过各个星球、星系的有限之态来推想。无限以有限之态为立足,划分了无限与虚无的本质区别。
有限是无限的立足。对于人类的概念认知来说,“有限”是无限推想的出发点。无限普遍性推想是从有限之态的立足上展开的,没有有限之态的立足,就不会有无限推想的敞开和绽出。
以一块有限之态的石头为例,一方面,有着它的内部世界的无限推想的深入,如:晶体、分子、原子、粒子、夸克…n的无限推想;另一方面,有着它与外部世界种种物理的、化学的互为关联、彼此作用的无限推想。
在集合论中,各种无限的推想,可以通过集的有限之态来架构,生成各种有限之态的无限集,如整数的无限集,分数的无限集,素数的无限集等等,并使无限的推想,在各种集符号的架构中,从思想的潜无限跨向集符号的实无限。
我们的大脑感到惊奇的是,无论把世界归结为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都具有各自的普遍性,而这两种普遍性无论看起来是多么的矛盾和奇怪,却总是盘旋在人类大脑的思维中,谁也不能高于谁,谁也不能否定谁和离开谁。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
第一,既然无限和有限都是一种普遍性要求,那么很显然,无限的普遍性推想和有限的普遍性推想都是概念意识的指称抽象构造,是一种抽象构造的普遍性。抽象构造是人类意识结构中的概念意识特质,也就是说,无论无限的普遍性还是有限的普遍性都是概念意识的抽象构造,没有概念意识的抽象构造,人类的头脑既不会发生无限的观念,也不会产生有限的观念。在动物世界中,动物头脑没有概念意识的抽象构造,它们的头脑是永远没有和不会发生有无限的普遍性推想和有限的普遍性推想的。
第二,人类大脑的抽象构造为何会产生无限和有限的普遍性?人类大脑的抽象构造是概念意识方式的而不是身体意识方式的。身体意识只能产生具体的感性直观表象,而不能产生理性的抽象构造。概念意识的根本特点是,它所运作的每一个概念都是抽象构造的,是可以抽象推想的。抽象推想的特质,必然会使任何一个概念在概念进阶逻辑中,从个别到特殊,特殊到普遍地生成无限的普遍性推想和有限的普遍性推想。
康德的学说中例举了理性的四组二律背反,即无限和有限;单一和复合;自由和法则;偶然和必然。按照黑格尔的见解,二律背反存在于一切概念中,有多少个概念就有多少个二律背反。在概念的理性架构中,二律背反是人类大脑思维永远不能扬弃和消除的。
辩证地看,无限和有限带来的更高综合是“蕴限”。“蕴限”的涵义是:“蕴限”是无限和有限的统一,是有限之态的无限。即,一切存在物都是无限和有限统一的“蕴限’,是有限之态的无限。任何一种无限的和有限的普遍性推想,都发生于“蕴限”,在“蕴限”中生成,在“蕴限”解体中消失。
人是一种思想的精灵,人类思想中的无限和有限,以及两者的更高综合,造就了人类思维的有限立足和无限张力,这种有限立足和无限张力,驱动着人类的精神理性和实践理性不可遏止地在有限立足和无限张力的敞开和激荡中,绽出历史创造的自由意志的主体能动。
由此,以更高统一的高度,更高统一的深度,更高统一的广度,更高统一的进阶,哲学才能站在思想的前沿,展开更有成效的哲学追求和创立。
资料来源:http://bbs.tianya.cn/post-666-47121-1.s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