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中医”与“中药”的现代故事(3)

已有 2074 次阅读 2021-6-4 18:23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三)彷徨焦虑的当代中医人

1. 身份的多重性

中医,是近代以来才有的称谓。但是,以职业和学术言,中医人可能是当代最彷徨和焦虑的一个群体。因为从入学开始,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两种相互关联又相互冲突的理论体系,都得接受,都得思考。在两种不同的医学中不停地转换,如同交替扮演着两种不同的角色,时时处于焦虑与彷徨之中。

1987年,湖北中医学院与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会联合出版了一本论文集,题目是《前途命运思考——第三代中医论丛(1)》(图0-2),我是始作俑者。为什么要编写这样一本论文集?得从80年代的思想解放和学术追求的新一代中医人的讲起。


图0-2  1987年出版的研究生论文集 

那个时候,新一代的大学生是时代的宠儿,我们自认为肩上扛着继往开来的重任,但自身却出入于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内心是充满矛盾的。正如我在本书“前言”描述:

古老的中医在渡过了20世纪初的世界性传统医学大倒退后,又出现了一次空前的危机。现代科学正呈加速度迅猛向前发展,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冲击着人们的意识结构,传统的中医学向何处去?!——历史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面对这一严峻现实,牢骚满腹、悲观丧气者有之,麻木不仁坐视观望者有之,热血沸腾锐意进取者有之,正视现实左右求索者有之,封闭僵化抱残守缺者有之,……这一历史的图景,展现了一场新与旧、扬与弃的搏斗。

在这当中,我们是第三代人。第三代中医最关切中医的前途和命运。对于老一代中医,尽管他们疾“乏人”、“乏术”之难,但他们毕竟可以坦然地说: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这接力棒必须交下去;对于第二代中医,尽管他们渴望振兴,渴望开拓,但他们毕竟也可以说:中医事业青黄不接,当务之急是承上启下!那么第三代中医呢?悠久的传统医学正向我们手中移交。我们意味着来日方长,意味着未来中医。中医的前途是我们的命运。如果我们不努力为古老的中医探索一条迅速发展的道路,中医将面临自然淘汰的危机;如果我们客观地分析局势,尽快找到切实可行的方向、途径和措施,中医药有可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列于未来医学之林。两条路摆在我们面前,历史的重任落在我们肩上。我们深深理解“历史责任感”这个词的深刻含义。

至于出书的过程,本书的“编后记”有这样两段话:

1985年,我们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部分青年编辑同志在社领导的热情支持下决定在全国组织一批以研究生毕业论文为主体的当代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并分学科汇编成册,暂时定名为“未来学者丛书”。但由于当时各方面的条件尚不成熟,故这一计划未能付诸实施。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在湖北中医学院发现该院有些研究生正就有关“第三代中医”涵义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于是我们便产生了以湖北中医学院研究生会为基地,面向全国征稿,首先在中医这一当前面临许多问题有待探索和发展的领域内出一套观点新、思想深、质量好、水平高的当代青年中医论丛的想法。于是我们热情鼓励、支持了“第三代中医”问题的讨论,决定与湖北中医学院研究生会和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会一起联合编辑出版这套论丛,并将其定名为《第三代中医论丛》。

鉴于目前中医面临现代自然科学、特别是西医的强烈冲击而处于将被淘汰的危机,我们首先列选了十二个问题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征稿,决定论丛第一辑一专门讨论有关中医发展战略问题为主,取名为《前途·命运·思考》。自1986年元月征稿以来,我们陆续收到300多篇来稿,这些来稿从分析现状,剖析问题,客观评价中医现有学术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发展战略等方面入手,涉猎哲学、史学、文化学、社会学、比较医学、分子生物学、中医未来学等多个领域,透过各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一颗颗热爱中医事业、愿为振兴中医事业而奋斗终身的赤子之心,体察到了一代中医新人勇于探索、刻意创新的激奋之情。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了中医未来的希望。

1990年,我们一群高等中医院校的年轻教师组织编写了《差异·困惑与选择——中西医学比较研究》(50万字),该书也是身份焦虑的情绪反应和学术探索(何裕民任主编,我是副主编之一)。全书共有五大编,包括历史的轨迹、异质的土壤、范式引力场、临床二重奏和艰难的选择计二十余章。我之所以选择“医学思想史三部曲”,与这一段经历密切相关:中医学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让我思考了一辈子。

2. 疗效的重复性(未完待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289733.html

上一篇:[转载]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没有逻辑概念与推理?
下一篇:[转载]18个通俗的心理学效应
收藏 IP: 120.229.92.*| 热度|

2 武夷山 杨卫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