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2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研究》,这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贾春华教授的扛鼎之作,从逻辑性角度探讨了《伤寒论》的思维特征,对理解《伤寒论》以及整个中医学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下面,做一简要介绍:
一、内容简介
目的:从命题逻辑的角度研究《伤寒论》方证理论体系。试图达到或接近以下的研究目标——创建从逻辑学角度研究《伤寒论》的范式;创建从语言学角度研究《伤寒论》的范式;构建《伤寒论》的方证理论体系框架;构建《伤寒论》的合方理论与方剂语法语义假说。
方法:从蕴涵理论研究《伤寒论》中的条件句;从命题态度探讨《伤寒论》中含有“必然”、“可能”;“应该”、“可能”等模态词的条件句,挖掘孕育其中的模态逻辑;从意义理论研究《伤寒论》条件句何以成“真”的条件;从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伤寒论》中的“证候”、“方剂”;从分析哲学的角度研究“证候”的“本体”等。
结果:从《伤寒论》中发现有关“名”的逻辑,窥及“因形命名”的印痕与“名”、“辞”、“说”的论辩形式;感悟到对“类、故、理”——“三物逻辑”的运用;提取了《伤寒论》的临床诊疗“实质公理”集;发现“证-方”与“证-法-方”治疗体系的推导异同;负概念在辨证论治中有重要的意义,负概念与正概念的联合应用隐喻证候的整体性;方证体系可由“单一方证”、“类方证”、“方证”三个基本概念构成,“合方证”是“单一方证”的“合取”,“合方证”仍可进一步分类,而形成新的“类合方证”,“合方证”、“类合方证”又构成新的“方证”。以集合论的方法得到“同一病与同一证”、“同一病与多证”、“同一证与多病”、“多证与多病”、“所有病与所有证”的关系;从语言学的视角抽象出“一首方剂看上去是一个句子”的论点;以语言学的观点提炼出证候的“语形”、“语义”、“语用”;我们发现“以方测证法”之不可行的临床事实;“以方测证法”不满足充分条件命题的逻辑特征;“以病机命名的证候”与“以方剂命名的证候”是属性与个体的关系,是一种谓词与主词的关系;从哲学的视角观察到“中医之病因病机与西医的病因病理在认识论上具有不同的本体论”,西医的本体论是“本体论的事实”,中医的本体论是“本体论的承诺”。提出证候的整体性问题应该涉及显现出的“症状体征序列”如何与显现该“症状体征序列”的背景构成一个整体,及此证候是如何演变为彼证候、此证候与彼证候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是如何体现出或构成证候整体性的。
结论:“三阴三阳系统”是一个有别于“阴阳系统”的新形式系统;由“证-方”体系到“证-法-方”体系的概念间存在着逻辑关系的转换;现今证候研究负概念“赋值为0”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方证”划分证候法是与脏腑及其它证候划分法不同的一种“证候”划分法,“方证”划分证候法与其它证候划分法存在“交叉”关系,“方证”划分证候法自身对证候划分亦存在“交叉”关系,或者说方证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伤寒论》在构建“证-方”体系的过程中使用的主要是“如果某某证,那么某某方”的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假如使用必要条件假言命题,亦多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前件构成“合取式”,使这一“合取式”成为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前件,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伤寒论》的逻辑类型以广义模态逻辑为主体,特别是条件句中的有方有证条文可以径将其视为“道义逻辑”或“规范逻辑”。《伤寒论》中需要研究的“模态”不只是“必然”与“可能”,更多的是“应该”、“允许”与“禁止”;若以蕴涵理论来解释它则需要“相干蕴涵”来阐述,即借助相关的背景知识架起前者通往后者的桥梁;《伤寒论》中的“证候”、“方剂”可以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来阐释,即用“语形”、“语义”、“语用”的方法揭示症状体征间的联结、中药间的联结,探讨如此联结及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以方测证法”是不可行的,或者说是测不准的,“以方测证法”在逻辑学上是“无效”的,即这种方法不是一种“能行的方法”,其得到的结论也不是“永真式”的。王永炎院士提出的有关证候研究论断“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是一连锁蕴涵,而连锁蕴涵是一常用的重言式,即为“永真式”。如果时间与空间区域都是确定的,同一“病”与同一“证”在具体的、确定的、现实的意义上是同一的;如果空间区域确定而时间区域不确定,同一“病”与同一“证”在具体的、确定的、现实的意义上可满足同一性,但这一同一性取决于时间的时段,此时将出现的是“一病包含多证”;如果空间区域不确定而时间区域确定,不同“病”与同一“证”在具体的、确定的、现实的意义上可满足同一性,即不同的疾病将在不同的空间经同一“证”的等同而表现为一致,此时出现的即“多病出现一证”。
二、作者简介
贾春华,男,1961年10月生于河北省香河县。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 曾就读于河北、安徽、北京的3所中医学院,11年的求学历程,分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在《金匮要略》专家周夕林先生、《伤寒论》大师刘渡舟教授指导下研究张仲景医学。从事临床、科研、教学26年。首届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遴选状元,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称号;诊治患者15万人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科研课题十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三、目 录
绪论
一、叩响被遗忘的逻辑家园之门
二、中国秦汉以前的逻辑与中医学
三、《伤寒论》中的“名”、“辞”、“说”
四、《伤寒论》中的“三物逻辑”
第一章 《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系统
第一节 三阴三阳源流
一、《内经》中的三阴三阳
二、《伤寒论》的三阴三阳
三、“三阴三阳系统”是一个有别于“阴阳系统”的新形式系统
第二节 《伤寒论》中的“实质公理”集
一、健康与疾病
二、证候与“随证治之”
三、从“方一证”到“证一法一方”
四、“证一方”与“证一法一方”治疗体系的推导异同
第三节 “证候-方剂”的辨证治疗推导规则
一、“证候”本源考
二、证候是什么?
三、证候概念转换间的逻辑关系
四、负概念在辨证论治中的意义
五、病证与方药之间
六、《伤寒论》方证理论体系框架
第二章 《伤寒论》中的条件命题
第一节 《伤寒论》中的条件句与假言命题
一、《伤寒论》中的条件句举要
二、《伤寒论》中的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第二节 基于蕴涵理论的《伤寒论》条件句分析
一、基于相干蕴涵原理的《伤寒论》条件句分析
二、基于反事实蕴涵的《伤寒论》条件句分析
第三节 《伤寒论》双结果条件句分析
第三章 模态命题与模态逻辑
第一节 模态逻辑述要
第二节 《伤寒论分中的模态命题及其推理
一、《伤寒论》基本模态命题
二、《伤寒论》基本模态推理
第三节 《伤寒论》中的广义模态命题与推理
一、《伤寒论》规范命题及其推理
二、《伤寒论》时态命题及其推理
第四章 基于逻辑推理的方剂假说
第一节 基于归纳推理法的张仲景合方理论研究
一、合方的动机与目的
二、合方的依据
三、合方的原则
四、合方中方与方间的“七情”关系
五、合方的功效
……
第五章 基于逻辑与语言的“自以为是”
后记
逻辑、语言、哲学类参考书目
致谢
四、书评:《伤寒论》的逻辑呈现与建构(孟庆云)
医学观决定了医学发现发明以及见解主张,而发现发明见解主张的珠玑,又需运用恰当的逻辑结构而形成理论体系。仲景之《伤寒论》以其体系为中医药“垂方法,立津梁”。自仲景书传世以降,《伤寒论》成为诸家之研究对象,形成了方书派、医案派、文献派等诸多学派。北京中医药大学贾春华教授所著《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研究》一书别开视角,是从逻辑学探讨《伤寒论》条文和体系的专著。
恩格斯指出:“要思维就必须有逻辑范畴。”爱因斯坦以合理性、逻辑性与简明性为科学的三个要素。在各种类型的知识中,科学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的抽象的逻辑形式。特定的研究领域、专属的概念范畴、自身的研究方法,此三者是一个学科形成和独立的标志。中医药如此,《伤寒论》也不例外。
世界有三大逻辑传统:中国逻辑传统,印度逻辑传统和希腊逻辑传统。中国传统逻辑形成于先秦时期,对它形成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有名家、墨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其中,名家提出形名之论,墨家提出关于名实、辞、说、辨、类推、故、理、类等的理论和论证,并以辨为主题。儒家对中国逻辑传统的贡献主要在于它的正名理论。“名”作为一个重要的逻辑范畴,最早是由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提出来的:“必也正名乎!”孔子指出了作为概念的“名”是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奠定了逻辑学为理论服务的传统,最先提出了名实关系问题。之后,荀子提出了名是人们给予事物约定俗成的名称,并提出共名与别名的分别。自孔子提出“以名证实”后,先秦各派学者对此广泛讨论,促进了概念(名)、判断(辞)、推理(说)、论证(辨)等问题的研究。
古代印度的各个宗教和哲学派别都有自己的逻辑理论。主要有婆罗门的正理逻辑和佛教的因明,各派的逻辑理论既互相批评又互相促进,二派有都有古、新的演进,新因明派将古正理逻辑的宗、因、喻、合、结之五支论式改为宗、因、喻的三支论式,并提出了“因三相”理论。后经唐代僧人翻译而传入中国大行。
西方逻辑传统源于古希腊,最为著名者是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逻辑系统,其演绎推理形式是:由一个共同的概念联系着的 2个前提推出结论的三个判断组成。现代逻辑以数理逻辑为主流,也包括非经典逻辑、现代归纳逻辑和自然语言逻辑。东西方经典逻辑类型纷呈,但从其概念、推理、判断的逻辑规则的普适要求而言,都可以用其探索《伤寒论》的逻辑契合性,这大有助于对仲景学术科学价值的理解。
作者发现,中国逻辑传统的推理形式孕育于《伤寒论》,《伤寒论》的体系是有序的逻辑结构。作者据《伤寒论》的病名系统,指出《伤寒论》以“名”表示概念,并在“循名责实”原则下,因“实”而定“名”。此“实”即是脉象、症状与体征。又进一步归纳了《伤寒论》的诸病名,包括达名、类名、私名。“病”为“达名”;“阳病”“阴病”为“类名”;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等为“私名”,系按阴阳之气量而分者。又依据邪气脏腑病形,依《墨经·经上》“体分于兼也”的原则,有“体名”“兼名”之分,如“太阳病”“阳明病”各为“体名”,“太阳与阳明合病”为“兼名”等等。
中国传统逻辑以“辞”为推理的表达,即《墨经·小取》“以辞抒意”之谓。常用“故”等词语为规则的依据。又以“说”为推理结论。在《伤寒论》条文中,这种“名—辞—说”的句式俯拾即是。例如“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此条中“太阳病”是“名”;“发热汗出”是依据,是“辞”;“荣弱卫强”是病性推理的判断,是“说”。
墨学逻辑的传承,到战国晚期,学人们把“名—辞—说”演化为“三物逻辑”。认为论辩必须明“故”“理”“类”三物:“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三物必具,然后(辞)足以生。”故、理、类“三物”,既是逻辑推理论证的原则,也是理推论证的基本形式。例如《伤寒论》中“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之句。“阳明病”为“察类”,为“名”,是概念;“发热汗出,此为热越”是“求故”,是依据之“辞”;“不能发黄也”是“名理”,是判断,是“说”。可见,先秦学者把“名辞说”的推理,发展为“察类—求故—明理”的推理思路更加清晰,其理路上近乎西方传统逻辑中的概念、判断、推理。
研学贵在出新。作者多年浸淫于东西方逻辑之学,探索耕耘,衔华佩实,胜义灼见殊多,新人耳目者如:概括了《伤寒论》逻辑应用之特点,系统阐述了“证候”的逻辑性及价值。依据逻辑学原理,在使用方剂时可以从已知获求新用,超拔了“合方”叠加的合理性。作者以“证”和“方”的假言推理,首次论证了“以方测证”的方法是不符合科学逻辑规则的。
读其书而尚其学当知其人。孟子云:“读其书而不知其人可乎?”作者贾春华教授,学《金匮要略》从周夕林先生游,习《伤寒论》问道于刘渡舟教授。以此学养,目察玄微,椽笔撰出此书,可堪与他的临床高格比翼齐飞了,我认为,这是一部《伤寒论》理论创新佳构。读之大有助增益医者学人理论思维的能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 20: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