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孟庆云:《伤寒论》的逻辑呈现与建构——读贾春华著《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研究》

已有 2282 次阅读 2021-4-9 13:44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医学观决定了医学发现发明以及见解主张,而发现发明见解主张的珠玑,又需运用恰当的逻辑结构而形成理论体系。仲景之《伤寒论》以其体系为中医药“垂方法,立津梁”。自仲景书传世以降,《伤寒论》成为诸家之研究对象,形成了方书派、医案派、文献派等诸多学派。北京中医药大学贾春华教授所著《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研究》一书别开视角,是从逻辑学探讨《伤寒论》条文和体系的专著。

恩格斯指出:“要思维就必须有逻辑范畴。”爱因斯坦以合理性、逻辑性与简明性为科学的三个要素。在各种类型的知识中,科学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的抽象的逻辑形式。特定的研究领域、专属的概念范畴、自身的研究方法,此三者是一个学科形成和独立的标志。中医药如此,《伤寒论》也不例外。

世界有三大逻辑传统:中国逻辑传统,印度逻辑传统和希腊逻辑传统。中国传统逻辑形成于先秦时期,对它形成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有名家、墨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其中,名家提出形名之论,墨家提出关于名实、辞、说、辨、类推、故、理、类等的理论和论证,并以辨为主题。儒家对中国逻辑传统的贡献主要在于它的正名理论。“名”作为一个重要的逻辑范畴,最早是由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提出来的:“必也正名乎!”孔子指出了作为概念的“名”是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奠定了逻辑学为理论服务的传统,最先提出了名实关系问题。之后,荀子提出了名是人们给予事物约定俗成的名称,并提出共名与别名的分别。自孔子提出“以名证实”后,先秦各派学者对此广泛讨论,促进了概念(名)、判断(辞)、推理(说)、论证(辨)等问题的研究。

古代印度的各个宗教和哲学派别都有自己的逻辑理论。主要有婆罗门的正理逻辑和佛教的因明,各派的逻辑理论既互相批评又互相促进,二派有都有古、新的演进,新因明派将古正理逻辑的宗、因、喻、合、结之五支论式改为宗、因、喻的三支论式,并提出了“因三相”理论。后经唐代僧人翻译而传入中国大行。

西方逻辑传统源于古希腊,最为著名者是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逻辑系统,其演绎推理形式是:由一个共同的概念联系着的 2个前提推出结论的三个判断组成。现代逻辑以数理逻辑为主流,也包括非经典逻辑、现代归纳逻辑和自然语言逻辑。东西方经典逻辑类型纷呈,但从其概念、推理、判断的逻辑规则的普适要求而言,都可以用其探索《伤寒论》的逻辑契合性,这大有助于对仲景学术科学价值的理解。

作者发现,中国逻辑传统的推理形式孕育于《伤寒论》,《伤寒论》的体系是有序的逻辑结构。作者据《伤寒论》的病名系统,指出《伤寒论》以“名”表示概念,并在“循名责实”原则下,因“实”而定“名”。此“实”即是脉象、症状与体征。又进一步归纳了《伤寒论》的诸病名,包括达名、类名、私名。“病”为“达名”;“阳病”“阴病”为“类名”;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等为“私名”,系按阴阳之气量而分者。又依据邪气脏腑病形,依《墨经·经上》“体分于兼也”的原则,有“体名”“兼名”之分,如“太阳病”“阳明病”各为“体名”,“太阳与阳明合病”为“兼名”等等。

中国传统逻辑以“辞”为推理的表达,即《墨经·小取》“以辞抒意”之谓。常用“故”等词语为规则的依据。又以“说”为推理结论。在《伤寒论》条文中,这种“名—辞—说”的句式俯拾即是。例如“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此条中“太阳病”是“名”;“发热汗出”是依据,是“辞”;“荣弱卫强”是病性推理的判断,是“说”。

墨学逻辑的传承,到战国晚期,学人们把“名—辞—说”演化为“三物逻辑”。认为论辩必须明“故”“理”“类”三物:“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三物必具,然后(辞)足以生。”故、理、类“三物”,既是逻辑推理论证的原则,也是理推论证的基本形式。例如《伤寒论》中“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之句。“阳明病”为“察类”,为“名”,是概念;“发热汗出,此为热越”是“求故”,是依据之“辞”;“不能发黄也”是“名理”,是判断,是“说”。可见,先秦学者把“名辞说”的推理,发展为“察类—求故—明理”的推理思路更加清晰,其理路上近乎西方传统逻辑中的概念、判断、推理。

研学贵在出新。作者多年浸淫于东西方逻辑之学,探索耕耘,衔华佩实,胜义灼见殊多,新人耳目者如:概括了《伤寒论》逻辑应用之特点,系统阐述了“证候”的逻辑性及价值。依据逻辑学原理,在使用方剂时可以从已知获求新用,超拔了“合方”叠加的合理性。作者以“证”和“方”的假言推理,首次论证了“以方测证”的方法是不符合科学逻辑规则的。

读其书而尚其学当知其人。孟子云:“读其书而不知其人可乎?”作者贾春华教授,学《金匮要略》从周夕林先生游,习《伤寒论》问道于刘渡舟教授。以此学养,目察玄微,椽笔撰出此书,可堪与他的临床高格比翼齐飞了,我认为,这是一部《伤寒论》理论创新佳构。读之大有助增益医者学人理论思维的能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281128.html

上一篇:[转载]贾春华: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追问——以《伤寒论》太阳中风证及桂枝汤为案例
下一篇:新一代的中医学家——贾春华教授
收藏 IP: 120.229.9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3 02: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