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李宏翰:效应量——研究意义的试金石

已有 1887 次阅读 2021-4-8 20:25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心理学研究报告,即实证性论文,几乎都会在前言部分专门阐述该研究的意义,通常会有一个如此这般的小结:“可见,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在讨论部分还会论证该研究的意义,再这般如此地表述一遍:“总之,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那么,经过这种前后呼应的陈述与强调,真能表明一项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吗?

判定一项研究是否有意义,特别地,是否有重要意义,显然有一定的标准,例如,研究问题的重要性、研究方法的开创性、研究成果的突破性,等。我想,这里的核心是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倘若研究问题不重要,纵然有开创性的研究方法,也难以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因此,判定一项研究的意义,关键是研究问题的重要性。

研究问题的重要性,有两层含义:其一,研究的问题本身是重要的,例如,学生的学习问题;其二,研究的基本层面是重要的,例如,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哲学上讲,研究问题重要性的第一层含义是研究问题属于主要矛盾,而非次要矛盾;研究问题重要性的第二层含义是研究问题属于矛盾的主要方面,而非矛盾的次要方面。因此,对于特定的研究领域,如果研究的不是主要矛盾,或者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那么,相应的研究就很难说具有重要意义。

这里,我提出一种判定心理学研究意义的量化指标——其实,是借用一种现有的统计量。

当前,在心理学研究领域,关于传统的统计显著性检验有很大争议,有关专家也提出了一些分析数据的改进指标,例如,效应量。简单地说,效应量就是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效应大小。为了便于比较,可以对效应量进行标准化。美国心理学家Jacob Cohen提出了两个常用的效应量指标d和η2(η的平方)并设定了大、中、小3种水平,对应的值分别是0.2、0.5、0.8和0.1、0.3、0.5。可以认为,如果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效应量是大的,那么,可以判定相应研究抓住了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相应的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如果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效应量是中等的,那么,相应的研究是有意义的;如果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效应量是小的,那么,相应的研究则少有意义。

Jacob Cohen发现,心理学研究中的效应量通常是小的或中等的,而不是大的。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影响任何一种心理属性的因素都是极为复杂和数量众多的,研究者往往也只能选取他/她认为重要的和/或有意义的因素进行考察,特别地,考察的又可能其实不是重要的或主要的影响因素,那么,这样的自变量对因变量当然不可能有大的效应量。

例如,对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研究,考察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即使不了解心理学的人也知道,学习成绩如何,跟学生的聪明程度、努力程度、学校情况、家庭情况、社会环境等有关。心理学研究当然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考察,不过,肯定不会同时研究这么多因素,并且倾向于研究心理变量,例如,学习动机、学业情绪、自我效能、师生关系、学业焦虑、自尊、抑郁,等。这样一来,研究者实际考察的只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一部分因素,甚至只是研究者特别关注的那些因素。可想而知,这样的每个因素对学习成绩的效应量就不太可能是大的。

同时,研究很可能发现,学习动机、学业情绪对学习成绩的效应量大于自我效能、师生关系对学习成绩的效应量。纵然如此,研究者也更可能去考察自我效能而非学习动机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原因较为复杂,这里不再展开。

问题是,无论研究者考察的是学习动机还是自我效能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他/她都要说自己的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而今,可以通过统计软件或手工计算,方便地得到效应量,如果学习动机能够解释学习成绩差异(统计学术语是方差)的30%(η2= 0.30),自我效能可以解释学习成绩差异的4%(η2= 0.04),那么,考察学习动机的研究可以称为具有一定意义(甚至具有重要意义),而考察自我效能的研究其实少有意义,虽然,在进行统计显著性检验时,会发现自我效能可以显著预测学生的学习成绩。

据此,可以查看或计算任何一项研究的效应量,并且依据Jacob Cohen给出的标准判定它的研究意义。如果是这样,我想,不少论文,特别是学位论文估计都要改写关于研究意义的表述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280996.html

上一篇:话说“小学”
下一篇:[转载]贾春华: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追问——以《伤寒论》太阳中风证及桂枝汤为案例
收藏 IP: 120.229.9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3 07: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