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59):自然医学与实证医学(二)

已有 2038 次阅读 2020-8-21 19:59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华疫病学源流, 自然医学, 实证医学, 理论构建

(三)理论构建的“拉郎配”现象

自然医学的基础理论怎么来的?笔者曾用“拉郎配”来形容用自然哲学渗透医学原理的做法[聂广. 中医感悟录.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9]。所谓“拉郎配”,源自民间流传的故事:帝王选秀女,通常会给民间带来极大的痛苦,老百姓往往千方百计逃避采选。相传某夜间,把总梅魁自北关抵城,守者放炮启门,正在梦境中的百姓忽听炮声,有人便将它与前几天皇帝采秀女的风传联系在一起。一富户偶雇一锡工在家造徽器,有女不得其配,又不敢出门择人,张惶之间,想到此人,便选他权充女婿。富翁大喊:急起,急起,可成亲也。锡工睡梦中茫然无知,及起摹搓双眼,则堂前烛火辉煌,主翁之女已艳装待聘矣。

笔者在此借指自然医学的理论体系初创之时,古代医家颇有“饥不择食”之态,往往“顾左右而言他”,七拼八凑来一些说法,以解燃眉。一方面说明那种理论只是临时抱佛脚,随着医学进步有待进一步实证更新,重新建立符合经验事实,经得起科学检验的客观理论。

1. 药性理论的实质

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三个方面,是中医学的重要支柱。它是实践经验(“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总结,还是自然哲学的演绎?二者各起到什么作用,其互动机制如何?是值得深入探讨的。有人谈到药性理论的形成特征 [张效霞,王振国. 从《本草纲目》对阴阳五行的运用谈药性理论的实质.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43(5):54-56] ,可以看出自然医学理论的构建有其粗糙、随意,并非严谨求证和反复检验的产物。

他们指出,药性理论的实质即阴阳五行之理。繆仲淳在《神农本草经疏》中有云:“夫物之生也,必禀乎天,其成也,必资乎地。天布令,主发生,寒热温凉,四时之气行焉,阳也;地凝质,主成物,酸苦辛咸甘淡,五行之味滋焉,阴也。故知微寒微温者,春之气也;大温热者,夏之气也;大热者,长夏之气也;凉者,秋之气也;大寒者,冬之气也。凡言微寒者,禀春之气以生,春气升而生;言温热者,盛夏之气以生,夏气散而长;言大热者,感长夏之气以生,长夏之气化;言平者,感秋之气以生,平即凉也,秋气降而收;言大寒者,感冬之气以生,冬气沉而藏。”这就是四气五味理论的来源,即寒热温凉四气,乃天之阴阳,随四季而变化;辛甘苦酸咸五味,乃地之阴阳,随五行所属而有别。正如希雍先生谆谆告诫后人云:“气味生成,原本乎是,知其所自,则思过半矣。”

至于升降浮沉、归经亦然。吴瑭就曾以“太极”原理来形象地说明药物的升降浮沉作用。“太极之理”也是阴阳五行之理,因为古人认为植物有生长化收藏的繁育过程,生长为升浮,属阳;收藏为沉降,属阴。故亦具升降浮沉之性。

关于归经,李东垣曾简要地列其纲领云:“东方甲风乙木,其气温,其味甘,在人以胆、肝应之。南方丙热丁火,其气热,其味辛,在人以心、小肠、三焦、包络应之。中方戊湿,其本气平,其兼气温凉寒热,在人以胃应之。己土其本味咸,其兼味辛甘酸苦,在人以脾应之。西方庚燥辛金,其气凉,其味酸,在人以大肠、肺应之。北方壬寒癸水,其气寒,其味苦,在人以膀胱、肾应之。”(《东垣试效方·药象门》)可见,归经是运用阴阳五行理论将药物的四气五味与人体脏腑经络相配属而得来的。

药性理论为什么要用阴阳五行来构建?吴鞠通有云:“凡药有独异之形,独异之性,得独异之名者,必有独异之功能,亦必有独异之偏胜。”“用药治病者,用偏以矫其偏。”唐容川详释曰:“问曰:药者,昆虫土石、草根树皮等物,与人异类,而能治人之病者,何也?答曰:天地只此阴阳二气,流行而成五运,金木水火土为五运,对待而为六气,风寒湿燥火热是也。人生本天亲地,即秉天地之五运六气以生五脏六腑。凡物虽与人异,然莫不本天地之一气以生,特物得一气之偏,人得天地之全耳。设人身之气偏胜偏衰则生疾病,又借药物一气之偏以调吾身之盛衰,而使归于和平则无病矣。盖假物之阴阳以变化人身之阴阳也,故神农以药治病。”(《本草问答·卷上》)近代医家陆晋笙也曾云:“天地间金石草木鸟兽鱼虫,亦得四时阴阳之气以生,惟皆偏而不纯,故取以为药,乃偏以治偏之法。以寒气之药化病气之热,以热气之药化病气之寒……是药之所以能治病者,其原理本乎四时阴阳而来,乃贯彻天人一致之学。”(《景景室医稿杂存》)可见,药性理论的构建更多的源自古代的自然哲学,天地阴阳、五运六气,由朴素的思辨,哲学的演绎搭建而成。

事实上,不仅是阴阳五行学说在构建药性理论中起到关键作用,“天人相应”观念同样贡献匪浅。《庄子·渔父》曰:“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管子·白心》曰:“同则相从”。《吕氏春秋·应同》曰:“类同相召,气同则和,声比则应”。《礼记·乐记》:“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也。”何裕民教授在《走出巫术丛林的中医》中指出:这一同类相感的观念,是巫术的“互渗律”和扩大了的“同一律”。在古人的眼里,类似的事物(不管这种类似是形式上的,还是本质上的)之间都存在神秘的互渗和相互感应。因此,照片就是本人,名字就是本人,牌位亦是本人。甚至他的一束头发、一粒纽扣,都与他存在神秘关系。这种渗透着巫术的原始思维,远非本质的、严谨的,而是随意的,甚至没有任何关联的,但是却对医家认识本草药性起到了巨大的启迪和固化效应。

2018年,张效霞在《中国中医药报》刊载了系列文章:“本草的性随时异”、 “本草的‘同声相应’”、“本草的‘同形相类’”、“本草的同气相求”、“本草的‘同色相通’”、”本草的同性相从”、“本草的同类相召”,以充分的文献依据,论证了“天人相应”观念对本草药性认识的引导作用。例如:

在中药功效中,来源于“同声相应”者,首推“以籽生子”。《备急千金要方》载有“治丈夫风虚目暗,精气衰少无子,补不足”的“七子散”方,其药物组成是:五味子、牡荆子、菟丝子、车前子、菥子(菥蓂子)、石斛、署预(薯蓣)、干地黄、杜仲、鹿茸、远志、附子、蛇床子、芎窮、山茱萸、天雄、人参、茯苓、黄芪、牛膝、桂心、巴戟天、钟乳粉。至李梴《医学入门》则有由枸杞子、菟丝子、五味子、覆盆子、车前子组成的“旧称古今第一种子方,有人世世服此药,子孙蕃衍(繁衍),遂成村落之说”的“五子衍宗丸”,以生子衍宗;《赤水玄珠》有以金樱子、枸杞子、菟丝子、车前子、五味子为主,专治阳虚不育,无子之症的“五子全鹿丸”。在中药学中,具有“益男子精”(《神农本草经》五味子条)“补益精气,强盛阴道”(《本草经集注》枸杞子)“益精填髓”(《药性论》菟丝子)“主男子肾精虚竭,女子食之有子”(《药性论》覆盆子)“强阴有子”(《本草汇言》车前子)等与“子嗣”有关作用的、属植物种子类的药物还有决明子、楮实子、金铃子、大腹子、女贞子、无名子、功劳子、冬青子、韭子、茺蔚子、地肤子、冬瓜子等。20世纪50年代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编写的高等中医院校试用教材《中药学》还云:“凡多子之药皆入肾,故古方亦用车前子于补肾药中。”“很明显,在选择这些‘籽’(子)之前,一个观念在冥冥中起作用:‘籽’即‘子’也,多籽即多子(女)也,植物之子利于男女生子育后代。不用细辨,其间,同声相应巫术观念的昭示,其意义远远重于并先于医疗经验。”

又如:

杜仲因“皮中有丝,有筋骨相着之象”,故能“治腰膝酸痛”且“能使筋骨相着”。《本草备要》记载“丝瓜老者,筋络贯串,房隔联属,故能通人之脉络脏腑”,“老者筋络贯串,象人经络,故可借其气以引之”;地黄“横纹似脉络”,故可“逐血痹”、“通周身之经络也”;菟丝子“寄生空中,丝茎缭绕,故主续绝伤”,“子中有丝不断,故能补续筋骨”;“续断有肉有筋,如人筋在肉中之象,而色带紫黑,为肝肾之色,故能补续筋骨”;“葡萄屈曲蔓延,冬卷春舒,与筋相似,故能补益筋骨”;“狗脊遍体生毛而多节,颇似狗之脊。诸兽之中,惟狗狡捷,而此药似之,故能入筋骨机关之际,去其凝滞寒湿之气,而使之强健利捷也。形同而性亦近,物理盖可推矣”。

1993年,何裕民教授在《走出巫术丛林的中医》中讲到自己的一个经历:上世纪70年代刚毕业时,他曾跟诊一位名老中医。遇一阴虚患者咨询食补,老中医不假思索地说“鸭”。请教缘由,老师答曰:鸭入水中,属阴无疑;鸭又性喜动,故阴中有动,性不腻碍。故对于阴虚者最佳。他当时似解非解,总觉得不太信服。后来随时光推移,渐知凡鸭肉、鸭蛋、鸭血之类,皆同鸭性咸寒,可以滋补阴血。进一步类推,大凡水中之物,无论蚌蚬蛏螺、龟鳖鱼蟹,皆性寒属阴,从水之性也。而龟鳖等更因其潜沉水底,静而少动,“二者咸至阴之物”。

2. “五脏六腑”解密

1961年,湖北中医学院第二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毕业前夕,许自诚、张大钊、李瑞臣3人主笔完成《从脏腑学说来看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一文。随后,在卫生部中医司的支持下,该文于1962年在《人民日报》、《健康报》、《光明日报》及《中医杂志》和《中国建设》发表,掀起了中医理论核心问题的大讨论。但是,这一核心理论为什么是“五脏六腑”?细究起来,可以看出自然哲学的深层影响。

河北中医学院赵洪钧教授的“藏五府六考”[赵洪钧. 内经时代(修订版). 北京:学苑出版社,2019:286-290]指出,《难经》虽然提出了问题,但没有明确解答。《内经》之说比较混乱,五藏五府、五藏六府、五府六藏以及六藏六府四说并存。《白虎通》表述简明但欠深透(其“五行”条云:“人有五藏六府何法?法五行六合也。”其“性情”条云:“五藏者何?谓肝、心、肺、肾、脾也。”“六府者何谓也?谓大肠、小肠、胃、膀胱、三焦、胆也。”),据何而来仍无满意解说。进一步考证,发现是“天六地五”的天人相应原理,是生命构造之最高模式。该说大唱于《汉书》,《汉书·律历志》称:“天六地五,数之常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夫五六者,天地之中合,而民所受以生也。故日有六甲,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之道毕,言终而复始也。”于是必然藏五府六。否则,不得天地之中和,民无以受生,即人之生命无所从来。

这一学说来自天干地支。干支二者,干为阳,支为阴。天干有十,地支有十二。一甲子(即六十花甲,古人先是用它记日)中,甲出现六次,子出现五次。一甲子中,天干仅可循环六次,地支仅可循环五次。古人以为此乃关乎人体生命之天数。故阳经有六,阴经有五。府有六,藏有五。否则违背天数。

还有人考据[张效霞,张灿玾. 脏腑阴阳属性及其发生学原理索解.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6):450-453]:

在脏腑学说形成的早期,曾有过五脏说、六脏说、九脏说、五腑说、六腑说、七腑说等诸多不同的说法,在《内经》中占主导地位的却是五脏六腑说。即使十二经脉与脏腑相互络属,将心包增补为脏,构成六脏六腑的格局之后,依然称曰五脏六腑,直至现代仍旧习称五脏六腑。这说明五和六这两个数字必定有其特殊的含义,而这或许正是脏何以为阳,腑何以为阴的原因之所在。

人们注意到,先秦时期曾流行过“天六地五”说。《国语·周语下》曰:“天六地五,数之常也,经之以天,纬之以地,经纬不爽,文之象也。”;《汉书·律历志》亦曰:“天六地五,数之常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夫五六者,天地之中合,而民受以生也。故日有六甲,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之道毕。”这说明“天六地五”说在汉代仍很流行。今本《内经》中也留有“天六地五”说之痕迹,《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素问·至真要大论》亦云:“黄帝问曰: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余知之矣。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岐伯再拜曰:明乎哉问也!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因此,《灵枢·经别》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灵枢·邪客》曰:“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可见,在自然医学的建构过程中,虽然经验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自然哲学的借鉴作用更大,尤其在构成理论、形成体系的时候。

3. “四行体液说”由来

让我们再看看自然哲学对构建西方古代医学(自然医学)体系的影响。

(1)四元素说:人类的先知者很早就开始探讨物质的本源。欧洲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约公元前625-547)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水这种基本元素构成的。他的直观感觉是:水可以变成硬如石头的固体,也可以变成看不到、摸不到,却无所不在的气体,因此它的变化包含了所有物质的存在状态(固体、液体、气体三态);而且许多生物都生活在水中,而所有的生物没有水都无法生活,因此,所有的物质就是由有水产生的。

泰勒斯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约公元前610-546)认为,基本元素不可能是水,而是某种不明确的无限物质。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阿那克西美尼(约公元前585-525)进一步阐发此基本元素是气,气稀释成了火,浓缩则成了风,风浓缩成了云,云浓缩成了水,水浓缩成了石头,然后由这一切构成了万物。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35-475)认为万物由火而生,所以永远处于变化之中。到了恩培多克勒(约公元前490-430),他综合了前人的看法,再添加“土”,正式提出了大自然物质构成,是水、气、火、土四种元素。

(2)四体液说: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约公元前460-370)在恩培多克勒四元素说的基础上,提出的四体液说。其实,起初希腊医学认为人有三种体液:血液、胆汁和黏液。但希波克拉底为了和四元素说配合,就将胆汁分为黄胆汁和黑胆汁。认为由肝制造的血液(气),肺制造的粘液(水),胆囊制造的黄胆汁(火)和脾制造的黑胆汁(土)。人之所以会生病,是由于四种体液失去了平衡所致,治病就是要让体液恢复平衡,因此衍生出了放血、发汗、催吐、排泄等疗法。其中处方配制方法与中医相似,主要用草药入药,认为不同的草药有不同的冷-热、干-湿属性,可以借助它们让体液恢复平衡,处方往往同时用很多味草药,讲究不同草药之间的相互搭配。

而且,希波克拉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演绎出气质的体液说:在体液的混合比例中,血液占优势的人属于多血质,粘液占优势的属于粘液质,黄胆汁占优势的人属于胆汁质,黑胆汁占优势的人属于抑郁质。因为血液具有热-湿的性能,因此多血质的人温而润,好似春天一般;粘液具有寒-湿的性能,粘液质的人冷酷无情,好似冬天一般;黄胆汁具有热-干的性能,黄胆汁的人热而燥,如夏季一般;黑胆汁的人具有寒-干的性能,因此抑郁质的人如秋天一般。希波克拉底的理论后来被罗马的医生盖伦所发展:多血质者血液最多,行动表现为热心、活泼;粘液质者痰液多,心理表现为冷静,善于思考和计算;神经质者黑胆汁多,有毅力,但表现出悲壮;胆汁质者黄胆汁多,易发怒,动作激烈。

值得玩味的是,由四元素说而来的四体液说与我国的五行学说有二者都在各自的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居功至伟。根据四行体液学说:木行对应木星,在季为春,着色为红,合脏器在心,在体液为血;此行在情性为自信、乐天;四原性中的热与湿结合与其相配。再如火行对应火星,在季为夏,主色为黄,在体液为黄胆汁;在情性为急躁、易怒;热与燥相合为其正常属性。这与五行学说有同工异曲的感觉(表0-3、0-4)。

0-3 四元素学说在西方古代医学理论构建中所发挥的宏观框架作用

热与湿

热与燥

寒与燥

寒与湿

血液

黄胆汁

黑胆汁

粘液

乐天

易怒

忧郁

冷漠


多血质

急躁质

忧郁质

粘液质

木星

火星

土星

月亮

蜂窝组织炎

丹毒

水肿

癌瘤

持续性

三日热

四日热

每日热

0-4 五行学说在我国古代医学理论构建中所发挥的宏观框架作用

五 脏

五 窍

耳与前后阴

五 体

肌肉

皮毛

五 志

忧思

惊恐

五 味

五 音

五 色

季 节

长夏

方 位

西

五 化

五 气

暑热

湿

4. 何以“三灵气”(待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247342.html

上一篇:[转载]从《本草纲目》对阴阳五行的运用谈药性理论的实质
下一篇:[转载]阴阳五行学说与四行体液学说宏观框架体系的比较研究
收藏 IP: 120.229.92.*|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0: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