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我们的学术定位

已有 2030 次阅读 2020-4-7 11:16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西医结合, 传染病, 学术定位

按:刚才,老友发来我当年就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发言,一转眼五年过去了。其他两个愿望倒是基本实现,唯独“编一本让感染病医师一看就懂的《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早已成为一个泡泡随云消雾散了。不过经老友提醒,我们正在挑战两本书,一是《中华疫病学简史》,二是《中西医结合感染病学导论》,似乎有点“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味道......

感谢总会的支持,感谢各位专家的信任!

看到我们队伍里有这么多的院长、书记,真是让人有点诚惶诚恐、战战兢兢。不过我想,大家都是为了学术才到这里来的,而不是只图“英雄排座次”。

什么是学术?学术就是我们大家聚在一起,呼吸平等、自由的空气,沐浴淳朴圣洁的雨露,也就是我们大家聚在一起,秉承求真、务实的风范,点亮科学创新的烛光。

近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国际上有那么多的“感染病学会”,但“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只有一个,这个“中西医结合”有什么不同,它有自己独立存在的价值吗?事实上,还有一个“中医感染病学会”,“中医感染病”与“中西医结合感染病”有什么不同?目前看来,我们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当然也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的发展策略是“广纳百川”,中医、西医、西学中、中学西的人都要,但是要这么多人来做什么事情呢?这也存在着学术定位问题。学术定位一是要有特色,即我们做的工作需要一定的特殊性;二是要符合实际,做力所能及而且现阶段社会需要、学术需要的工作

创始以来,“中西医结合”就有一个“高大上”的目标,那就是“创造一个新医学、新药学”。说实在话,这个目标太高太大以至于经不起严格的理论论证和可行性考察。比较契合实际的有两个方向,一是“中体西用”,二是“西体中用”。所谓“中体西用”,就是采用西医指标、技术研究中医学术,如证候本质、经络本质、八纲本质、治法本质、性味归经本质等等,或者说采用现代医学指标、方法等等评价中药复方或辨证论治中医病证的疗效等等。所谓“西体中用”,就是用中医药的经验事实丰富现代医药学的理论宝库,即把中医药的经验事实,以及理论化了的经验事实剥离开来,串起在现代医学理论的体系中,最成功的范例是青蒿素、三氧化二砷等等,当然还有临床上的“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等等

“中医感染病”与“中西医结合感染病”如何划分?可以说,当代中医感染病临床已经不可能不是“中西医结合”,那种用“纯中医”、“铁杆中医”诊疗“外感病”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去而不复返。例如诊断,如果你忽略其病因学、实验室检查,就可能“吃官司”;例如治疗,如果你不考虑病原学干预、“急救医学”处理,就可能不符合伦理学原则。但是,二者可以有一种划分办法,即让“中医感染病”搞“中体西用”,“中西医结合传染病”搞“西体中用”,最后也可能殊途同归

常言说:“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么,“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可以做哪些事情

1)编一本让感染病医师一看就懂的《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过去,大家编过好几本《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包括北京东方医院的黄象安教授、天津第二医院的贾建伟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的夏瑾瑜教授等等。虽然临床上采取“中医分型辨证结合西医辨病”,理论上仍然是中医讲中医的风、寒、暑、湿、燥、火,性味归经,君臣佐使,西医讲西医的病毒、细菌、原虫、螺旋体,抗病毒、抗生素、免疫调节等等。为什么结合医学不能讲一种共同的基础理论呢?因为二者还是没有融合起来的“两张皮”。

事实上,搞了那么多年的中西医结合,现在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学术成果。例如病毒性肝炎,我们已经清晰地进行病原学诊断、实验室检查,为什么还要讲风、寒、暑、湿、燥、火,黄疸、胁痛、积聚和鼓胀?我们已经在抗病毒、抗肝纤维化、恢复肝功能等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为什么还要讲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扶正祛邪?我们已经能够广泛地分析动植物药的活性成分、药理效应,为什么还要讲四气五味、君臣佐使?当然,我们还要继承中医药的一些特色,搞恢复正气、整体调节,还要搞辨证论治,根据个体的不同状态,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根据不同的环境因素开展个体化诊疗。最近,我和秀惠主任一起刚刚完成了一本近100万字的《传染病辨证体系研究》,已经交由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辑正在审稿。我们在这本书里全面探讨了历代中医外感病学说,探讨了从“寒温之争”、“寒温合流”到“中西医融合”的可能性,探讨了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以及目前千篇一律的“分型辨证”的局限性,探讨了舍弃早在四百多年前就被吴又可大力抨击的“百病皆生于六气”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经过五六个病种的证候学调查和病因病机分析的新的“分期辨证”模型。但愿这本小册子能够为我们新的《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奠定一定的基础

试想,如果在张仲景的时代,叶天士、吴鞠通的时代,他们已经能够通过显微镜可见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微生物世界,并且确知其与各种传染病的密切关系,他们的创造性贡献还是《伤寒论》、《温热论》和《温病条辨》吗?他们会不会为我们构建一种符合当代临床实际的《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

2)编一批感染病医师易于掌握的《中西医结合传染病诊疗指南》:10月8日,我参加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召开的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议,一共三个议题。其中第二个是讨论中国科协立项的课题《中西医结合团体标准的体系框架和共性技术研究》,说明各种中西医结合标准建设已经列入议事日程。对于我们专业委员会而言,各种传染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中西医结合传染病诊疗标准怎样既不同于西医,又不同于中医,关键是融合问题,“两张皮”的现象恐怕再也不能维持下去了(如果那样,中西医结合学会可能就缺乏独立存在的价值了)。当然,标准是比较高的要求,我们先从规范、共识和指南做起,也可以从某个病的某个阶段、某个方面已经较为成熟的从理论到临床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措施入手。因此,尽管我们过去有过一些指南,但离真正的中西医结合还有很大的差距,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努力的

3)建一个“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的网站:这个工作已经启动,但还需要各位专家提供个人简介和彩照,还要提供一些科普作品和科研成果简介,并且经常光顾这个网站。上面提到过10月8日的会议,第一个议程就是讨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学术管理办法,而且初步形成一个计分制的考核体系。将来,各个专业委员会如果在开展工作方面不得力,就可能面临优胜劣汰的考验。因此,希望通过这个网站,大家群策群力,把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做好,最起码的不要被淘汰出局吧

当然,值得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盼望各位专家共同努力,开创中西医结合传染病诊疗的新局面

                                        谢谢大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227232.html

上一篇:[转载]百年前上海的防疫工作
下一篇:[转载]恽铁樵:少有人知道的现代中医之父
收藏 IP: 120.229.92.*| 热度|

2 郑永军 郁志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8: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