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体质学说:过时的“科学”

已有 4475 次阅读 2019-11-22 13:34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体质学说, 实证研究, 过时的科学 |文章来源:转载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健身界都非常流行“体质学说(Somatotype)”:人类分为三种体质,内胚(Ectomorphic),中胚(Mesomorphic),和外胚(Ectomorphic)。如下图所示,内胚型易于囤积脂肪,运动型易于增肌,而外胚型较为消瘦,脂肪和肌肉量都比较小。

 

很多人相信,不同体质的人,需要配合不同的运动及饮食计划;体质由基因决定,后天无法更改……其实,这些概念大多数早就在科学界过时了。

1. “体质学说”是概念,不是科学

三种体质的分类方式,最早来源于心理学家 William Herbert Sheldon 在 1940 年发表的论文 (1)。

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呢?得从当时的社会环境说起:从 1890 年开始,一直到上世纪 60 年代,美国常春藤联盟各校,实行一项政策:新生入学时,需要裸体拍摄正面、侧面,以及背面的全身照片,存入学校档案。在当时,由于工业迅速发展,体力劳动的数量急剧下降,造成很多人具有形体缺陷,或者身体素质变差。当时,这方面的研究又很缺乏,于是催生了这种拍照的行为,以及“人体测量学(anthropometry)”:通过对人体形态的检测,预测其健康状况,以及性格,甚至行为表现等等。

当时,Sheldon 是哈佛大学以及哥伦比亚的学的研究人员,基于这些照片数据,发表了这项研究,提出:人类分为三种体质,不同体质的人,性格会有不同,并间接影响其犯罪概率。体质由基因决定,后天无法更改,以此推断,如果某些种族具有某种特定体质,他们会具有天生的犯罪倾向

说到这里,又不得不提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了:上世纪早期,现代药物研发取得一定进展,Sheldon 本人对于药物的期待是很高的。他的著作里有这么一句话:physique is destiny,意思是“体型决定未来”,以现在的眼光看来,一定十分荒谬。那么,这又和药物有什么关系呢?Sheldon 对于体型研究的动机,来源于他对科学的预测:在美好的未来,药物可以做到改变基因,所以,向那些有“基因缺陷”,犯罪率比较高的种族投放药物,可以有效改善基因,维护社会稳定。

听起来,有没有点纳粹的感觉?

事实上,Sheldon 被人批判最多的一点,便是极端种族主义。鉴于这点离题太远,不展开说明了。

总之,这项研究在现在看来,漏洞很多,比如:其预测的是性格与犯罪动机,和健身没有任何关系;所有数据来源于照片,而非真实人物;实验不具有可重复性;实验结论非常主观;实验采样非常狭隘,根本无法反应体质与年龄的关系。

不谈这项研究,压根没提体质与健身的关系,它所提出的,仅仅是一个概念,没有经过任何科学证实,也没有任何生理学的研究基础。

2. “改进版”体质学说

当然,Sheldon 的论文在当时是很有影响力的。在上世纪 50 和 60 年代,很多科学家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并试图证实这种分类方式的科学性。比如,Sheldon 自己在 1954 年 (2),又将分类方式细分成 3 种指标,每种指标分为 7 个等级,来反应体质偏向外胚、中胚还是内胚。这种分类方式的结果往往会用二维图表示(如下图):

 

这种分类方法,相对更加科学细致一点,但在生活中,实用性大大下降:所有指标加起来,一共有 7^3 = 343 种不同测试结果,压根没办法归类表示。

也有人试图使用量化方法归类体质 (3),采取的指标包括:身高、体重、各部位维度、各部位脂肪厚度等等,如下图:

 

同样,这种计算方法非常复杂,在实际生活中基本没有任何实用性;其准确性也遭到过很多质疑。

甚至在某些书 (4) 里,还会自相矛盾,提到在成长过程中,体质其实是会发生变化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很多女孩儿童时期比较消瘦,青春期之后就变成了“易胖体质”或者“运动体质”。当然,这种现象同样缺乏可信的科学证据。

所以,哪怕是在今天,各种改进后的“体质学说”,仍然有以下缺陷:

分类方法复杂:科学的分类方法牵扯到各种数据指标,不可能用仅仅三种体质代表全部;没有任何研究能证明体质和基因的关系;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准确预测体质类型;更不要提,所有健身网站宣传的都是:“内胚容易长脂肪”“外胚不容易增肌”这种毫无科学证据的东西。想想看,你是否见过如下表述:

“我是内胚体质,天天散步,一斤也瘦不了,喝凉水都胖”;“我是运动体质,一跑步小腿就长肌肉”;“我是外胚体质,怎么练都壮不了”;……

请问你是真的去测了基因(更不要提,现在完全没有证据表明,基因和体质有任何关联),还是只觉得训练没效果,随便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Ruki 在查阅相关资料的时候,看到某个健身论坛上有人问:“Why do people still believe in somatotype nowadays?”,得票最多的一个回答是:“because people are lazy and don't bother reading, so that they have endless excuses for not making progress.”

(为什么直到今天,还是有人相信体质学说?因为大部分人太懒,而且不喜欢阅读,这样正好给他们训练没有成果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借口。)

3. 体质差异,确实存在

虽然从总体来说,亚洲人与别的种族的人,先天差异(指增加肌肉的难度,或者基础代谢率)非常小(可以回复“基因”查看)。但缩小到个人,人与人的差异是相当大的。基因会决定一部分你的体型,包括:

骨骼形态、骨架大小;最典型的例子是,亚洲人普遍身材比较小(饮食、锻炼,和生活习惯是重点,但基因有一小部分影响);

脂肪分布;比如有些人倾向于下半身堆积脂肪,有些人倾向于腹部与臀部堆积脂肪,这些都和基因有所关联;Ruki 姐也看过一些文章,提出亚洲人与欧美人的脂肪堆积倾向不太一样,也是基因原因;请注意,这里指的是脂肪堆积部位,而非体脂率;

饮食效率:这点主要是间接影响,比如亚洲有高达 90% 以上的人有着乳糖不耐受的毛病,导致人均乳制品摄入少;有些研究 (6) 也提到,不同人群受基因影响,肠道菌群分布不同,可能对于不同种类的食物消化效率不同;

肌肉纤维比例:不同人,同一部位的肌肉,红白肌的比例相差很大,也是主要由先天决定 (关于快慢肌,之前文章中又提到一些,可以回复“肌肉腿”查看(7);比如有些人肌肉维度很容易增加,可能因为快肌比例相对高;有些人增肌困难,或者提高耐力比起提高力量轻松,可能因为慢肌比例相对高;目前,主流的科学看法是,快慢肌无法互相转化,可能存在第三种肌肉纤维“灰肌”,在一定条件下有变成红肌或者白肌的倾向 (8),但机理尚不明确;

诚然,有些人天生基础代谢高,慢肌比例大,增肌困难,符合“外胚体质”,但更多的人,则是不同元素混合,很难简单粗暴地使用三种方法分类。举个例子,Ruki 姐有个朋友,对于蛋白质吸收效率很差,一吃蛋白就拉肚子,所以一直很瘦;后来,他经过药物和饮食的调理,慢慢能够吸收蛋白,并且配合运动,发现自己其实增肌很容易——这种情况,到底是外胚,还是中胚呢?

有些人会问:“我看过很多研究,表明世界顶尖的运动员,在某一种运动项目内,体型是很一致的,是不是说,体型学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呢?”

其实,这个道理和之前说过的很多例子一样:顶尖的长跑运动员大多数慢肌含量高,不是因为训练增加了慢肌,而是天生慢肌多,才能成为世界顶尖;举重运动员身高矮,不是因为举重“压了个子”,而是因为矮个子更适合举重;同样,这种研究成果只能说明,当你要达到世界顶尖水平时,基因的作用会显露——在平常的训练中,套用一句网上流传很久的话,“已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根本轮不上拼天赋”。

目前,现代的科学研究,几乎没有使用 Sheldon 的体质学说的——一个心理学研究成果,居然变成健身圈的心灵鸡汤,流传快一个世纪,到今天仍然生生不息,也算是一朵奇葩了。

更不要提,很多人所谓的“体质”,完全是自我定义:跑步完小腿粗了,就是长肌肉;练了一星期体重没变,就是不容易减脂;练了两个月,胸肌变大了,就是“慢肌变成了快肌”……迷信体质学说,只会让你在健身路上越走越偏。

参考文献

(1) William Sheldon.The Varieties of Human Physique: An Introduction to Constitutional Psychology. New York: Harper,1940.

(2) Sheldon,William Herbert (1954). Atlas of Men: A Guide for Somatotyping the Adult Male at All Ages. New York: Harper.

(3) A Modified Somatotype Assessment Methodology; Rempel R,1994,Simon Fraser University,ISBN 978-0-612-06785-1

(4) Timothy R.Ackland,Bruce Elliott,John Bloomfield. Applied Anatomy and Biomechanics in Sport. 66-67.

(5) Iris M Heid, Anne U Jackson,Joshua C Randall,Thomas W Winkler,Lu Qi, Valgerdur Steinthorsdottir,Gudmar Thorleifsson,M Carola Zillikens,Elizabeth K Speliotes,Reedik Mägi,Tsegaselassie Workalemahu,Charles C White,Nabila Bouatia-Naji,Tamara B Harris,Sonja I Berndt,Erik Ingelsson,Cristen J Willer, Michael N Weedon,Jian'an Luan,Sailaja Vedantam,Tõnu Esko,Tuomas O Kilpeläinen, Zoltán Kutalik,Shengxu Li,Keri L Monda et al. Meta-analysis identifies 13 new loci associated with waist-hip ratio and reveals sexual dimorphism in the genetic basis of fat distribution. Nature Genetics 42,949–960 (2010).

(6) Masato Asai,Shwetha Ramachandrappa,MariaJoachim,Yuan Shen,Rong Zhang, Nikhil Nuthalapati,Visali Ramanathan,David E.Strochlic,Peter Ferket,Kirsten Linhart,Caroline Ho,Tatiana V. Novoselova,Sumedha Garg, Martin Ridderstråle, Claude Marcus,Joel N. Hirschhorn,Julia M.Keogh,Stephen O’Rahilly,Li F. Chan,Adrian J. Clark,I. Sadaf Farooqi,andJoseph A. Majzoub. Loss of Function of the Melanocortin 2 Receptor AccessoryProtein 2 Is Associated with Mammalian Obesity. Science. 2013 Jul 19;341(6143): 275-278.

(7) MacIntosh, Brian R; Gardiner,Phillip F; McComas,Alan J. (2006). Skeletal Muscle: Form and Function. Human Kinetics. ISBN 978-0-7360-4517-9.

(8) Smerdu, V; Karsch-Mizrachi,I; Campione,M; Leinwand,L; Schiaffino,S (Dec 1994). 'Type IIx myosin heavy chain transcripts are expressed in type IIb fibers of human skeletal muscle.'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267(6 Pt1): C1723–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207136.html

上一篇:[转载]方舟子:进化·达尔文之前
下一篇:[转载]黄涛:针麻兴衰史
收藏 IP: 120.229.7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9 22: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