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陈砚平:“经络现象”与“气感”的神经——肌源性假说

已有 3065 次阅读 2019-7-1 12:10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经络现象, 气感, 神经-肌源性假说 |文章来源:转载

摘要:一条完整的经络应该有组织学质地的同一性和连续性。不满足同一性和连续性要求的节段性成果解释不了“气感”和“经络现象”的本质。人的皮肤及其皮下组织中有无数小肌肉(如立毛肌)肌纤维束和肌纤维,是产生“气感”和“经络现象”最主要最基本的物质基础。这些肌组织的张力升高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肌张力震荡是“气感”和“经络现象”的本质。这些肌组织的时序性张力升高或收缩是“气感”移行的本质。实际上“经络现象”或“气” 感就是神经、肌肉组织在特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生理与心理相互影响的复杂表现。

关键词:“经络现象”  “气感”  肌张力升高  肌张力震荡  时序性

一、概述

经络究竟为何物?中医言之凿凿,现代科技检无实体。虽然发现有循经感传现象,虽然有一些理化手段支持的节段性结果,但我们还没有发现一条有真凭实据支持的完整经络线路。

一条完整的经络应该有组织学质地的同一性和连续性。此外,经络与经络现象是有区别的。显然经络现象是对一种客观存在的描述,经络是试图诠释经络现象的一种理论。

结构与功能是自然界物质最普遍的的属性,没有结构的功能和没有功能的结构都是不存在的,即便是中医的虚拟结构(如脏腑)也有其功能(如心主神志、肺主气等)。

无论是从已知结构探讨其功能,还是从已知功能寻找其结构,我们都可以先大致作些排查,以期缩小讨论范围。决定下一步讨论经络或经络现象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已知组织结构的已知功能           排除

已知组织结构的未知功能           可能

未知组织结构的已知功能           可能

未知组织结构的未知功能           排除

被忽视组织结构的未知功能         可能

被忽视组织结构的已知功能         排除

从上分析,经络或经络现象只可能与已知组织结构的未知功能、未知组织结构的已知功能和被忽视组织结构的未知功能这三方面相关。

个人认为,就人体组织、细胞而言,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及手段,还没有人们不能认识的结构,所以我们又可以排除未知组织结构的已知功能这一项(排除此项,中医会不同意,因为经络正是如此)。剩下的就是已知组织结构的未知功能和被忽视组织结构的未知功能两项。现今我们确实对一些已知组织结构的功能的认识还不全面,也会忽视一些我们在正常情况下不被重视的组织结构及其功能,例如人的皮肤及其附件、皮下组织中有无数小肌肉(如立毛肌)肌纤维束和肌纤维,对这些数目庞大的微小肌肉、肌纤维束和肌纤维的功能活动及病理生理变化,我们几乎等于无知。

再如在脊髓水平及以下,存在着大量的局部反射弧,它们维系着大量的非自主的局部反射活动。我们对这些非自主的局部反射弧及其功能活动知道得也是极其有限。

普遍联系是物质世界又一根本属性。例如关于上述巨量的微小肌肉、肌纤维束和肌纤维的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神经纤维末梢的联系方式及调节机理,我们也是知之甚少。

二、肌张力升高及其变化是“经络现象”和“气感”的基础

肌张力只存在于活体,因此“经络” 现象和“气”感也只存在于活体。此外,肌紧张是人体重要的产热机制,因此理论上肌张力升高区域可为红外线检测所捕获,但事实上只有持久的高张力区域可能被检测到,短时的、轻微的肌张力升高是难以被检测到的,除非将来我们能制造出对红外线极其敏感的传感器来。

正常状况下,全身肌肉(包括巨量的立毛肌、肌纤维束、肌纤维等)都会保持一定的肌张力。肌张力从轻微升高、升高、肌紧张、肌强直直到肌痉挛,即肌张力可以处于这个连续状态的任意位置。肌张力升高到一定程度就具有了触发末梢感受器的能级(下文中提到的肌张力升高均是高于这个能级的),高于这个基础能级的不同能级都会触发周边不同的末梢感受器或同一感受器(现有证据表明不同的肌张力作用于同一类型感受器,也会引起人的不同感觉),因而产生不同的感觉。如肌紧张对应着牵张感,肌强直对应着肌的酸重感,肌痉挛对应着肌痛等。

人体在安静状态下,全身肌肉的肌张力叫做基础肌张力,不同肌肉的基础肌张力会有不同,同一肌肉不同姿势时的肌张力也会不同。这说明正常基础肌张力也有一个变化范围。

为什么练气功特别强调放松,可能是因为人体进入气功状态后,全身肌肉的肌张力会不由自主地升高、练功过程中经常需要多次有意识地放松肌肉才行。

自发性肌张力升高具体原因不明。如有一段时间的练功史,自发性肌张力升高的原因最可能的是条件反射,因为一进入练功状态,就有某些部位的肌紧张。下面是二种可能的解释。

一是用意念关注着人体的某一部位(如练气功的意守丹田)。这种状态表面是意念作用于局部,实际上这不是一个局部过程。我们的意识可能是在大脑里提高了不受关注区域的信息整合阈值,减低了受关注区域的信息整合阈值。该区域阈值的降低提高了该区域整合感觉的敏感度。换句话说,在意识正常的情况下,低级别的非自主局部神经反射弧活动不被感受,通过意念守一、全身放松等可能会增加意识对这种活动的感受,或有可能是练功状态强化了局部反射弧活动,使其具有了刺激局部感受器的能级。局部反射弧活动的活跃又导致了肌张力的升高。

二是无明显自觉症状的呼吸性碱中毒状态,或者说是呼吸性碱中毒前状态。典型呼吸性碱中毒的症状有胸闷、头昏、眩晕、四肢口周感觉异常、抽搐、意识障碍等。肌肉抽搐前必有肌张力升高,感觉异常容易出现或经暗示引出所谓的“气感”和“经络现象”。

练功时,常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延长呼气时间,减低呼吸频率。这会引起过度呼气,轻度的过度呼气可能会导致呼吸性碱中毒前状态,呼吸性碱中毒前状态可能致使肌张力升高、局部神经反射弧活动活跃、出现“气感”和“经络现象”等等。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能感受到在肌张力升高的基础上和在局部非自主神经反射弧活动主导和参与下所共同致使的一些现象——“气感”和“经络现象”。

在肌张力升高的基础上再出现肌张力升高和肌张力降低交替进行的周期性变化,就产生肌张力振荡。

肌束、肌纤维束或肌纤维有如一根绳子,绷得越紧,越容易发生振荡,振荡起来频率也越高。也就是说,肌紧张程度越高,肌张力振荡越易发生(如下肢肌张力升高时我们很容易引出踝阵挛),振荡频率也越高。又如我们在用力推举重物时且将近力竭时,常可以感觉到肌肉震颤,肌力下降的同时,肌张力振荡频率越来越低、振幅越来越大,最后脱力。

上述举例是试图说明肌张力升高与肌张力振荡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假如肌束、肌纤维束或肌纤维的张力相对较低,其振荡频率也低,当振荡频率低至一定程度(例如每秒数次),人体是能感受到的。如这种低频振荡能相对稳定和持续,就可能产生“气”感的涨落,即“气”感的忽强忽弱感。

当引导“气”感到手掌手指末梢指腹(触觉最敏感的地方)时,常可感觉到线状(长度在1cm以内)的“气”感,甚至是一过性的丝线状微痛感(最可能是单根肌纤维一过性痉挛)。这种轻微的丝线样“气”感、痛感、振荡及快速衰减仅能达到被人体感知的最低水平,很是微妙。

上述线状“气”感可伴有快速衰减振荡,其历时就是0.2或0.3秒左右。振幅从近端开始衰减到远端消失,振荡频率是近端高、中间低,远端为零,颇似物理里的阻尼振荡,同时伴随着“气”感的短时消失,有“发气”或“发功”的感觉。

“发气”或“发功”的感觉在呼气相比较明显。寻求这种感觉时,常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延长呼气时间,时间长了,会引起系列症状,主要是头昏乏力、胸闷等。一些武侠小说或影视里常有发功后虚脱的描述,其实这可能就是轻度的有症状的呼吸性碱中毒。

从另一角度讲,假如肌张力振荡足够稳定且足够强,作用于他人(发气)时可能会引起某些人局部软组织共振,就会有所谓的(得气)的感觉。又假如这种共振能使某种疾病好转,于是气功治病产生了。

由于末梢神经纤维分布区域相互重迭,致使肌张力升高的区域与肌张力正常的区域的分界常不明显。不管怎样,正常区域与升高区域之间会形成肌张力梯度,这个肌张力梯度是产生局部的“经络现象”或“气” 感的基础之一。

气聚感   在局部组织肌张力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人的知觉,当高张力梯度较为明显且持续存在时,就会有气聚感出现。

进入气功态后,在头、颈肩、后背部常有气聚感,觉得“气”被阻滞在此处,气聚感可以在局部呈现,也可以以边界模糊的片区形式存在。在人恢复常态后,这种阻滞感大都消失。这种气聚感可长期(以年计)在某部位或片区存在。

气聚感可为局部按压或运动所缓解,按压或运动停止后,气聚感不久就恢复。

在气聚感区域内,常伴有“气”感的涨落(频率为1秒/次左右)。

一旦有了气聚感,只要一进入气功状态,气聚感立即出现,没有“气”循行来此才集聚阻滞的过程。这似乎与练功时建立的条件反射有关。

气聚感是种令人不适的感觉,令练气功的人都有加强练功以冲过去的欲望(冲关)。极端或神秘一点,就如一些气功书籍或武侠小说中常描述的那样去闭关修炼。对于闭关修炼,个人以为:是练功人进入了一个自我强迫的状态,轻度的还属正常,重度的可能就是所谓的走火入魔了。

题外话:气聚感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闭关修炼的目的是想消除这种不愉快的感觉,因此也是一个不愉快的过程。把一个不愉快的过程描绘得玄之又玄,神秘无比,又令无数人向往,我真是服了古人了。

气会病所   体内外没有任何可引起感受器感受水平以上的异常刺激信号的存在是健康状态的一个基本特征。疾病状态时的不适感、在练功状态时一部分人的“气”感、或是针灸时局部产生的麻胀感都不属于正常感觉范畴。故古人有“气至病所”的说法,即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气”感和疾病时的不适感是等同价值的。

在人体出现一些疾病之前,先于临床症状一两天,常有局部“气”感增强或出现自发“气”感的感觉,实际上是局部形成了稳定的肌张力梯度,表现为滞胀感或紧束感。如感冒时,会有头面部的皮肌紧张感,甚至头皮有帽状紧束感,直至触摸性头痛。

前述的气聚感在身体出现某种不适之前、甚至在没有明显疾病症状之前也常常趋于明显。也就是说,气聚感的加重预示着某种疾病或不适即将出现,气聚感的减轻预示着疾病的好转;疾病恢复,气聚感或可消失。

气聚感出现的部位常是小肌肉众多的地方,这些地方肌腱、腱膜、韧带等结缔组织也众多。个人感悟:有持续性气聚感地方可能存在着轻微的程度不等的结缔组织炎症或病变。气聚感与“阿是穴”关系密切,气聚感越强,局部压痛越明显。

一些人通过练功获益,不是因为有了“气感”或“功力”,而是练功时的练功状态(深呼吸、摒弃杂念、意守丹田等、)和长时间的坚持。

推而广之:我们是可以发展出测定肌张力仪器的,测定局部肌张力似乎可以早发现一些疾病,甚至可以通过体表某些部位的肌张力变化来发现一些内脏疾病,这种机制可能类似于牵涉性痛机制。

三、针灸、按摩的治疗基础

针灸里有个术语叫“得气”,意思是中医行针时,病人针刺部位(穴位)皮下出现酸胀或重胀感。“得气”了针刺效果就好,不“得气”,针刺效果就不好或无效。针灸里还有个术语叫“滞针”, 意思是中医行针时,针捻转不易,往往会引起病人疼痛,还难以拔出。

其实,所谓“得气”就是针刺部位的皮下肌组织出现了肌张力的明显升高。所谓“滞针”就是针刺部位的皮下肌组织出现了痉挛。

人体上有一类穴叫做“阿是穴”,就是随便按压,哪里出现压痛,哪里就是穴位,这种穴位就是“阿是穴”。在“阿是穴”上,无论是针刺或是单纯地按压,都能缓解疼痛。“阿是穴”下的肌组织肯定都有保护性肌张力升高。

“阿是穴” 的存在说明机体存在着一类轻微病变,肌张力不正常升高是其主要表现之一。有压痛而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说明该“阿是穴”处的一些反应和变化局限在穴位处及相邻区域,可能由局部神经反射弧来主导调节。

假如有些部位有多个皮神经末梢分支(包括与内脏神经有关联的)在此重叠,致使该部位的感受器的密度较大或种类比较丰富,或是此处局部反射弧活动比较活跃,那么这个部位可能就是所谓的经典的穴位。刺激这些穴位容易引起局部、内脏的某些功能活动改变。

假如我们能找到一种行针方法,其总的效应是封闭局部的上行感觉传导通路,使局部的功能活动及调节由低级别的局部神经反射弧主导,那么这可能就是针麻机制。

针灸双向调节的可能机理

局部反射弧可能有类似于锥体外系的地方,即在中枢神经完成某种功能活动后,局部的状况的维系可能就由局部反射弧来主导完成,中枢神经就不必事事躬亲了。人体局部的轻微病变或异常,可能也是由局部反射弧来主导调节的。

人体局部有难以引起机体有效反应的轻微病变时,或这种病变引起的反应还局限在局部反射弧内而没能传导到高级别神经的反射活动中,针刺(通过“得气”)或按摩(通过按压加重痛胀感)能加强这种刺激,引起高级别的神经反射活动,继而引起机体的高级别调节反应,从而使症状减轻。有点类似于一些在基层久拖不决的民生问题,一经上访或市长热线,就能得到解决一样。

当局部病变比较明显,疼痛与肌紧张并存,甚至可能还伴有水肿、充血等症状时,病变局部存在着一个微妙的局部反射弧主导的低级平衡。针刺或灸等刺激在病变局部或附近穴位产生新的刺激源,加重了原有刺激和/或产生了新的刺激,打破了这个平衡,从而引起病变局部新一轮高级别的调节,最终使得病变减轻好转。

针灸及针法在调节局部反射活动时,还可能关联上某些内脏神经的感受器,从而诱发内脏的功能状态发生某种改变(这可能是针灸治疗内脏疾病的基础)。

四、时序性传导

人体的肌张力是由非自主神经维系的。但肌组织收缩就不一样了,大的有名字的横纹肌的收缩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随意的,微小肌组织(如立毛肌、肌纤维束、肌纤维)是收缩往往是不随意的。

正常情况下,一块大的肌肉收缩给人的感觉就是同步的,实际上肌肉内不同肌束的肌纤维收缩是有先后时间差异的,只不过这种差异极小以致人感受不到。而肌组织收缩是需要神经冲动信号激发完成的。换句话说,肌组织收缩的先后时间差异,是由同一神经电信号到达不同神经肌接头时的时差所致使的。 

假如局部的非自主神经末梢或局部反射弧出现了某些病理变化或受局部其它组织病变的影响,使得本该同步到达某局部肌组织内的神经肌接头的电信号,出现了到达时间上的有先有后,且依一定的顺序发生(这里暂可称为神经电信号的时序性传导,简称为时序性传导),映射到该神经末梢所控制的局部肌组织,就是局部的肌组织出现时序性肌张力变化(高或低)或时序性收缩,肌张力或肌收缩的时序性变化又时序性地触发局部感受器(如触觉小体)。再假如肌张力或肌收缩的时序性变化的时间差异足够大,大到人体可感知的程度,人体就能产生有某种东西在体表或体内移行的感觉。

五、“气”、“ 经络现象”移行的可能机制

总的说来, “气”感与集群性肌张力变化关系密切一些,“经络现象”与 “走马屏模式”、“肠蠕动模式”和“肉跳”模式关系密切一些。

1. “走马屏”模式 

电子走马屏上的每一个LED灯都只有两种状态,即亮或灭,当控制电路顺序控制相邻LED灯亮或灭时,就产生了由亮着的LED灯组成的字在电子屏上走一样,其实每一个LED灯都在原地,根本就没有移动。

1)相邻神经末梢的时序性传导

假定神经末梢是N级分支,它们的上级分支是N—1分支,一般N—1级分支下的N级分支一定是多个。假如N—1级分支存在某些病理改变,使得其下属的多个N级分支依人体所能感觉到的时间顺序,依次发生肌张力升高变化或收缩,就能相继触发我们的感觉神经的传感功能,引起有某种感觉或东西在移行的感觉。假如相邻N级分支的分布呈束带状,那么时序性传导就会形成有物体在一个通道或束带移行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经络现象”。总的说来,这种感觉束带一般不超过几个末梢皮神经的支配区域。

2)集群性时序性传导模式

最宽泛的“气”感,可能来自立毛肌和皮下肌纤维。立毛肌的张力升高或收缩多数情况下是自主的,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部分或间接受中枢神经的影响,如我们紧张、恐惧、打喷嚏时的立毛肌收缩。

来自立毛肌的“气”感觉类似于我们皮肤上的毳毛被蚊子或被细蛛丝触碰时的那种细微感觉。无数立毛肌和皮下肌纤维的这种细微感觉整合起来就非常宽泛,甚至有如一些书籍所形容的如浴温水的感觉。

在这里,我们可暂且把无数立毛肌和皮下肌纤维束、肌纤维的肌张力的宽泛的整体变化称之为集群性时序性传导(也可形象地称为“气”感)。在集群性时序性传导的基础上,再迭加肌张力的强弱振荡变化,形成“气”感的涨落(大约1~2秒一次),有如所谓的“真气鼓荡”。

“气”感似乎也能随着意念在体表宽泛地慢速移行(即气功里的导引,移行速度大约1~2米/秒),“气”感的导引实际上是意念行经途径上的彼此相邻的立毛肌、皮下肌纤维束和肌纤维集群(集群规模不是固定的)发生的集群性时序性传导。这种模式虽受有限的意识影响,但还是由非自主神经来完成,所以它的移行速度受到了一定限制。

意念在体表移动很快,因为这是自主神经在起作用。一些书籍说的“意到气到”,只能看作是“气功导引”的最高境界,也是条件反射所能达到的极限。

2. “肠蠕动”模式

1)“肉跳”模式 

单个末梢皮神经的支配区域大约为4cm2大小,可以是2×2 cm2大小(近似圆形);可以是1×4 cm2大小(近似带型);还有可能是0.5×8cm2大小(近似线型)。在不正常或某些病理情况下,单个神经末梢支配的一处皮下肌束、肌纤维束或肌纤维可以单独收缩甚至强直。若这种模式持续,局部可伴短时的条索样酸、胀、痛等感觉;若这种模式呈快速脉冲式收缩变化(0.1秒左右),局部就出现“一过性肉跳”;如这种脉冲式变化有传导时间差异(在0.5秒左右),则表现为一次蠕动感(可以是圆形或带型或线型);肌张力若强度达不到引起收缩的程度,也可表现为局部出现一过性酸胀、热、凉感等。

2)时序性节段性收缩

在肌肉局部或支配局部肌束或肌纤维的神经纤维存在某些病理因素,引起神经末梢纤维传导速度呈差异性改变的情况下,一条肌束亦可出现节段性收缩,所谓肌束内部的节段性收缩实际上就是肌束内部的肌纤维先后顺序收缩的时间差异变大到能被人体感受发现,其表现类似于肠段的节段性蠕动收缩,给人的感觉是有酸、胀、重滞直至痛感在人体内移行,但距离都不远,限于肌束内。

上述机制可以同时存在,以多种形式整合叠加,形成丰富的“气”感和“经络”现象。如在集群性肌张力变化或气聚感的基础上叠加“肉跳”、 集群性肌张力变化叠加气聚感等。

六、结  言

无论是什么原因(练气功、暗示、条件反射、局部肌肉或肌纤维束或肌纤维的轻微病理改变等)致使的非自主神经局部反射弧活跃,其主导引起的各种形式的肌张力升高和/或收缩、肌束或肌纤维束或肌纤维的张力振荡,最终都会触发自主神经的各种相关的感受器,这些感受器将接收的信息传导大脑,经大脑整合,形成了丰富多变的各种“经络” 现象或 “气”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187595.html

上一篇:[转载]陈砚平:电视剧《老中医》观后感
下一篇:[转载]郑洪,陆金国:提倡国医科学化的谭次仲
收藏 IP: 120.229.7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6: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